人间有味是清欢——群文阅读课堂实录(含点评)

圆圆

<h3><b>一、导入:美食地图</b></h3><h3>师: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诗人,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写过《记承天寺夜游》,他是哪一位诗人?</h3><h3>生齐:苏轼。</h3><h3><font color="#010101">师:苏轼不单单是一位大诗人、大文豪,他还是一位美食家。<b>同学们,你们知道的和苏轼有关的美食有哪些呢?</b></font></h3><h3>生:东坡肉。</h3><h3>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教师PPT呈现一幅美食地图)老师给大家呈现一幅美食地图,苏轼对吃是颇有研究的,他走到哪里吃到哪里,我们来品一品。<b>同学们,你们知道东坡肉是在哪里做出来的吗?</b></h3><h3>生:黄州。(教师板书)</h3><h3>师:让我们往下看,这是什么?</h3><h3>生:河豚</h3><h3>师:苏轼还专门为河豚写过这样一首诗。PPT出示《惠崇春江晚景》,生齐读。(教师讲述小故事:拼死吃河豚)我们接着来看,这是什么?</h3><h3>生齐:荔枝。</h3><h3>师:关于荔枝,苏轼也写过一首诗,PPT出示《惠州一绝》,生齐读。</h3><h3><b>师:荔枝和河豚是在什么地方?</b></h3><h3>生:惠州。(教师继续出示图片)这是什么图片?</h3><h3>生齐:生蚝。</h3><h3><b>师:生蚝是哪里?</b></h3><h3>生:海边。</h3><h3>师:海边哪里?</h3><h3>生:海南,儋州。(师板书)</h3><h3>师:同学们,我们看了美食,也知道了这些美食所对应的地方,老师想问问大家,<b>这些地方(和苏轼)有什么联系吗?</b></h3><h3>生:苏轼一路贬下去的。</h3><h3>教师纠正:苏轼一路被贬的三个地方,是吗?</h3><h3>师:苏轼自己写过一首诗,来形容他的一生(PPT出示)“<font color="#ed2308">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font>”</h3><h3>师:老师有点奇怪,按理说苏轼最大的官当到过杭州太守,功业最胜的时候是在杭州,<b>他为什么说自己的功业在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地方呢?</b>我们来走进苏轼,走进他的美食人生,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h3> <h3><b>二、品读《猪肉颂》</b></h3><h3>师:我们先从苏轼的《猪肉颂》开始,我想请个同学来朗读一下。</h3><h3>(同时PPT出示文章内容)生有感情地朗读,教师表扬。</h3><h3>师:同学们,<b>《猪肉颂》是作者在黄州所写的吧?他为何要吃猪肉呢?你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b></h3><h3>生:“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猪肉很便宜。</h3><h3>师:那为何猪肉便宜,苏轼就要去吃猪肉呢?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地位高的人不肯吃猪肉,贫穷的人不懂得怎么煮。</h3><h3>师:你对“贵”的理解是不是“地位高”?苏轼除了没钱,还没什么呢?</h3><h3>生:他是被贬到黄州的,官职丢了。他是没有身份、地位的人。</h3><h3><b>师:要做出苏轼口中这道美味的猪肉,要经过哪几道工序呢?可以在你们的助读资料上划一划。</b></h3><h3>生:四步。把锅洗干净,放少许水,小火微炖,第四道就是等它熟了不要去催它,让它自己熟,等到火候够了再去揭锅。</h3><h3>师追问:你从哪几个字中看出来这最后一步?</h3><h3>生:莫催他、足时。</h3> <h3>师:也就是等。(板书)同学们,<b>这句话说的仅仅是猪肉吗?你觉得这两句话“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有什么深刻含义吗?进行一下小组讨论</b>。(小组讨论大约四五分钟,教师下课堂倾听、参与学生的讨论)</h3><h3>生:我们从诗中看出,乌台诗案对苏轼打击是非常重的,<font color="#ed2308">被贬黄州的苏轼就像当时的猪肉一样身价低贱,要把猪肉熬好需要等,就好比当时的苏轼也需要等,等一个重新崛起的机会,说明了苏轼当时是淡然、平淡的。</font></h3><h3>师:(板书淡然)我觉得此处应有掌声,同学们。</h3><h3><br></h3><h3>生:<font color="#ed2308">我觉得除了淡然,他还有一些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font>猪肉虽然是低贱的,如泥土一般,但是经过炖煮以后也会变得十分美味,也就是他觉得等待一个时机以后总能当上大官的。<br></h3><h3>生:猪肉需要去小火慢炖,也就是他的诗要慢慢写起来,慢慢找灵感。</h3><h3>师:同学们,你们看同样一句话会有不同的解读,非常好对不对。</h3><h3>师:从这道猪肉中我们看到了苏轼平和的、淡然的心态,但是同学们,你们联系一下苏轼刚到黄州的时候,<b>PPT出示《卜算子》,请学生朗读。</b>乌台诗案是一个莫须有的罪名,他委屈,他悲愤,却又无从抒发,他想给朋友们写信,但是他没有收到一封回信,他的心情是孤独的。</h3><h3>同学们,我们来看第二首词,PPT出示《定风波》,也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生读,教师正音、释义) </h3><h3><br></h3><h3><b>师:从第一首词到第二首词,苏轼心态有变化吗?从“拣尽寒枝不肯栖”到“一蓑烟雨任平生”有没有变化?</b></h3><h3><br></h3><h3>生齐读</h3><h3>师:我发现同学们,你们在读最后两句的时候,好像语气非常轻松,为什么呢?</h3><h3>生:不希望别人来管他,非常自由、满足、乐观。(教师补充苏轼喜欢吃肉的小故事)</h3> <h3><b>三、走进《老饕赋》</b></h3><h3>师:到了儋州,苏轼无肉可吃了,那他吃什么呢?教师PPT出示《老饕赋》,并进行范读。</h3><h3>你们看到这个题目,会想到什么?</h3><h3>生:饕餮</h3><h3><b>教师给出饕的三个解释:凶恶的野兽;比喻凶恶贪婪的人;比喻贪吃的人。</b></h3><h3><br></h3><h3><b>师:同学们,你们觉得文中的饕是哪种解释?请你们找出依据,为什么你觉得是指贪吃的人?</b></h3><h3>(生思考两分钟左右)</h3><h3>生:我从这一句,水要干净的,锅也要干净的,柴火要烧到恰到好处,食物要经过多次蒸煮、晒干,在锅中慢慢的炖<font color="#ed2308">看出他对食材非常的讲究,很细致。</font>(师板书)</h3><h3>生:我从后面看出,脖子后面的一块肉,霜冻前的螃蟹,把樱桃剁烂配合蜂蜜,蛤煮到半熟和酒吃,蟹和酒糟一起吃,<font color="#ed2308">看出苏轼对食材精挑细选,对烹饪的方法很讲究。</font></h3><h3>师:此处该有掌声。</h3><h3>生:我和前面的同学有不一样的看法,苏轼一定要去吃后脖子的肉,霜冻前的螃蟹,<font color="#ed2308">说明他吃东西很有经验</font>,多年来一直在吃,非常贪吃。</h3><h3>师:说明他已经吃出心得来了,是一枚不折不扣的吃货。</h3><h3><b>苏轼的贪吃也不单单表现在这里,教师PPT出示《食蚝》的故事来补充交代苏轼的贪吃。最后一句话,有这样两个字,“夭美”是什么意思?</b></h3><h3>生:极美的,极品的美食。</h3> <h3><b>四、人间有味是清欢</b></h3><h3><b>师:可是,如果老师告诉你,这些美食都是苏轼的想象呢?同学们,我们来看一下苏轼在海南真正的生活是怎样的。</b></h3><h3>PPT出示“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h3><h3>师:同学们,当苏轼被贬来到海南时,他已过花甲之年,已经62岁了,62岁的老人来到海南,真实的情况是,“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条件怎么样?</h3><h3>生:艰苦、恶劣。</h3><h3>师:并且苏轼在启程去儋州前,连自己的一封遗书都已经写好了,PPT出示。“首当作棺,次便作墓”什么意思?</h3><h3>生:前去海南,首先做一个棺材,其次做一个坟墓。</h3><h3>师:说明苏轼前去海南已经做好了怎样的准备啊?生:必死的准备。</h3><h3>师:但是我们来看这一首。PPT出示《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这是他离开海南之时。“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h3><h3><br></h3><h3><b>请你结合《老饕赋》来说说看,从苏轼的美食中,你体验出了怎样的一种人生境界?讨论一下。</b></h3><h3><br></h3><h3>生:乐观,什么困难都能靠方法去克服。</h3><h3>师:对,就是这样一个乐观的苏轼,“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为什么苏轼不写杭州啊?因为真正成就苏轼的是这三个地方。美食只是苏轼的其中一个出口,他写下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词,这三个地方成就了苏轼,不仅仅成就了他的美食,他的诗词,更是成就了苏轼那一种乐观豁达的心态。</h3><h3><font color="#ed2308"> 余秋雨有一段话,旅行,他不想跟李白,因为他不切实际;也不想跟杜甫,因为他太苦哈哈;苏轼就很好,因为苏轼的人生有着这样的个性签名——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font></h3><h3> 没错,人间有味是清欢,走到哪里哪里都有美味。下课之后同学们也可以带着对苏轼的新的解读,来给苏轼写一些小传,下课。</h3> <h3><b>点评:</b></h3><h3><b>普二中冯老师评课</b></h3><h3> 优点:群文阅读的教学设计有一个很好的抓手,从作者的角度进行切入,通过分析美食和苏轼不同时期的人生经历之间的联系,走进了其内在的人格,分析的较为深入。导入环节接地气,能很好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一些问题不明白时,教师也能及时进行追问引导。</h3><h3> 一些看法、建议:授课内容的容量太大了,有一点浮光掠影,部分片段教师在自己翻译自己分析。正所谓“弱水三千一瓢饮”,内容设计上能否精简一些。PPT呈现文本分析时,教师直接把关键字体用颜色标记了出来,有意的引导学生是否代替了学生自己的个性思考。</h3><h3><br></h3><h3><b>定海七中钱玲老师评课</b><br></h3><h3> 小王老师自信从容的谈吐,丰厚扎实的功底,很好地做到了“三年站稳了讲台”一说。</h3><h3> 群文阅读是当下语文教学的一个热点,在中考阅读中已经多次出现,但是随着中考考纲的取消,如何去把握材料和课标之间的联系,合理选材进行教学也是很考验教师能力的。本次教学设计在选文上做到了对课内教材知识的很好补充,八年级的学生刚学完《记承天寺夜游》,对苏轼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所选的这两篇短文是对苏轼人生经历的很好补充,更有助学生去全面、深入的认识了解苏轼,也升华了课内文章,着实精彩。至于对重要字体进行颜色标记,我认为也是为了有意识的去强化和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视觉上有一个刺激感,学会文章分析要从重点字词入手,进而逐渐自觉地掌握这种文本分析方法。</h3><h3> 其次,王老师也很好的做到了教师的导师角色定位,她通过美食导入,“平生功业为何在三个被贬之地”主问题的贯穿,分析苏轼三个不同的被贬阶段和美食之间的联系,再加以不断地引导、点播和启发学生,抽丝剥茧般让学生慢慢分析出文章的韵味,准确体会词人的心理,对课标的把握也是很到位的。</h3>

苏轼

美食

教师

猪肉

同学

出示

黄州

学生

儋州

被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