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湖南师大文学院周敏博士主讲《聚焦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先从“辨说语文热词"入手,打入楔子,贴近学情,激活体验,一下子就擒住了现场六十位学员求知的心。我们知道,不少的讲座纯粹是夫子自道,或者是ppT一路展演而过,而我们的周敏教授始终聚焦学员的真实学习状态,突出互动,相机引领,渐次深入。</h3> <h3>周博士巧妙地引入一线老师特别感兴趣的试题编拟,引导到“群文阅读"“学习任务群"“读写共生"这样的核心概念上来。吉林省教育学院宋海英教授说,培训的样子就是课堂上老师教学生学的样子。我深以为然,周敏博士引导我们颠覆了以往的拟题样态:抒发了什么感情?运用了什么技巧?哪一个字为什么用得好?……</h3> <h3>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语文,是为解决真实问题服务的,是为特定情境下特定交际服务的,是惠及人的精神成长和人格培育的,绝对不是静态的知识堆砌,不是模式化的答题套路。</h3> <h3>一张一弛,调剂气氛。用形象的类比展示学段的分野,思维的进阶。像这样的讲座中有机关涉和支撑的故事、案例最能入心。</h3> <h3>抽象出定义,上升到学理高度。</h3> <h3>回应高中语文老师某种功利性的热切诉求。</h3> <h3>案例鲜活,旨在引出情境创设、任务驱动、交际沟通、积极语用、情商人格等关键词</h3> <h3>学员忍俊不禁,继之以深长思之。反思我们的命题,是否关涉了学生真正的生活、真正的成长,是否真正展示了母语运用的魔力。</h3> <h3>予以进一步深度理论阐释。</h3> <h3>核心素养呼之欲出。</h3> <h3>个性化的表述层见迭出。研培一体,此言得之!周博士的从容大气,源自她对新课标新课程新高考背后所蕴含理据的深刻洞悉。</h3> <h3>概念诠释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h3> <h3>在比较辨析中进一步厘清概念。</h3> <h3>一语中的,切中肯綮!</h3> <h3>正本清源,洞烛幽微。</h3> <h3>站到了语文教育理论的峰峦之上,当然一览众山、层峦叠嶂、群峰竞秀、万象争辉了!</h3> <h3>旁征博引,中西合璧!</h3> <h3>揭开当前盛极一时的“深度学习"之面纱。</h3> <h3>醍醐灌顶,当头棒喝!《乡土中国》《红楼梦》我读过,但初中阶段,像《海底两万里》《昆虫记》《新湘行记》《红岩》等名著,未曾涉猎啊。惭愧,行耻有己!</h3> <h3>休息的当儿,赴三楼教室抓拍了一张照片,31年前,我也是这个教室的学生。</h3> <h3>案例呈现,画皮见骨。</h3> <h3>范式引领,柳暗花明。</h3> <h3>入境始觉春光好,</h3><h3>陌上花开缓缓行,</h3><h3>……</h3><h3>乱花渐欲迷人眼?</h3><h3>咬定青山不放松!</h3><h3>周敏教授最后意味深长地推出了基于新教材构架的《哦,香雪》一课,既肯定该课对接青春主题的联动之举,又欣赏该课基于文本、贴近文字的强烈意识,趋于提升言语智慧,优化言语品质。</h3><h3><br></h3><h3>周敏博士的讲座,以我的眼光观之,可以打满分100分,我是非常满意的。</h3><h3>1、既有个性化表述的学院气,更有基于一线教师的实际困惑予以点拨、催化的地气,这地气很厚重深沉,一般学院派大佬不及于此,一线教师的领头羊又讲不清所以然。</h3><h3>2、周敏博士的讲座既有满满的干货,更有便捷可资的路径。大量的新近案例呈示和中穴位的点评激发了学员“做中学"的蠢蠢欲试之冲动。特别是其现场关注、引导学情的能力,适时反馈、调整讲座的策略艺术,达到了卓越教师培训师的上佳境地。</h3> <h3>明德中学傅海勤老师本色展示家常课《红楼世家的家庭教育》,红楼儿女的悲欢离合早已嵌入中华大地上唯一一个以《大学》要义“明德"为旨趣而冠名的明德中学的沃土上。</h3> <h3>云淡风轻,行云流水。</h3> <h3>在名著阅读课程化的今天,从新宁大山、从芷江师范走出来的蒋雁鸣老师,早已深耕指导《红楼梦》近三十年,为世人展示了执著耕耘的坚实身影,为名著阅读课程化贡献了湖湘智慧。这该有怎样的对红楼世界牵萦于心的情结和定力,这该有对功利教育、浮躁心态怎样的警觉唾弃和智慧的超越,这该有怎样的对母语教育之道的执著探寻和笃行!一事精致,足以动人,从此明德园圃,芳菲动动人。名著教学,助推着学生思维的独立、深刻、批判,助推着学生涵育、浸润、滋养中国气韵的精髓,助推着一个个书香种子的落地、生根和健旺,助推着诗性、兴味、情义渐渐蔓布这个多少滑入趋于功利、竞争过度、人情稀薄的后工业化社会。蒋老师作为湖南基础教育界闪亮的名片,发出了湘女多情亦多慧的美声音,是在语文界战胜“少慢差费"沉疴积弊的心忧天下者、敢为人先者,真是湖湘精神在语文苑囿折光的最生动具象载体之一。她的成功实践,足以让我们对题海对训练对模式套路可以持一种不屑鄙夷甚至唾弃的态度。陌上红楼花开,清音雅韵徐来,见证青春阅读,岂止言语技巧?万象纷纭而来,</h3> <h3>出水才看三分泥,狂沙吹尽始到金!</h3> <h3>拾级而上,天地有大美而不言!</h3> <h3>授人以新奇的“渔",拒绝名著阅读的野蛮而低效的成长和生成,因为语文人也是向导,也是规划师,更是组织者、引领者和一定意义上的人生导师。单篇阅读、组元阅读等尚且不能阙如教师的阅读指导策略,何况游走于煌煌大著之经典?名著阅读更能考验语文从业者的专业成色几何!</h3> <h3>几点思考:</h3><h3>1、沉潜于名著的满目琳琅当中,无疑最终也是为了能勇敢地、坚决地走出来拥抱当下,积极建构当下的精神世界。因此,如何在保持对经典名著充分敬意的同时,又运用批判性思维来予以观照,时时引领学生用科学、法治、核心价值观、世界眼光等来审视名著,也需要调适的具体方式。</h3><h3>2、名著是载体,就语文学习的学科价值而言,首先学习的可否是名著的言语内容?当然这也不能作狭隘的工具观照,不过从语文要素来讲,也有一个如何激活名著语文要素的问题。学语言、用语言,肯定会在名著阅读教学的深度实践中找到更多的抓手。</h3><h3>3、名著阅读教学现场,如何看待积极言说、展示的学生与被动倾听的沉默者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确保后者的学习收获,需要验证。毕竟展示交流阶段再精彩,也仅仅是几个学生的精彩秀场。尽管可以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规避这一点,但是卷帙浩繁的名著需要灵敏度极快的反应支撑,并不见得所有的学生都能思考如此利索,表达如此自如畅达。</h3><h3><br></h3> <h3>入夜,在文学院216室,与青春焕发的研究生群体一起,聆听省作协主席王跃文先生讲座《小说创作谈》,俨然大学者气象恢宏,从文学的源流并置于世界文学的大背景,勾勒出中国文学的两大特征:文学功能的实用性,文学精神的世俗性。王先生强调这是中国文学弥足珍视的特征,自然还可以往彼岸世界进行一点灵魂拷问,但也厚植民族文化沃土,才能焕发文学生机活力。</h3><h3>从某种意义上,文学在这个多媒介逞雄的读图时代有些式微是不争事实,但守护心灵底线的文学永远不会休歇和溃败,尽管它远没有上个世纪那样的风华绰厉,因为文学悄入灵魂深处的思想力量和审美质量是无法替代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