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重访打锣寨 丹霞腹地穿

陈迅工

(原)重访打锣寨 丹霞腹地穿<br>陈迅工 [20191203]<br>12月1号周日,我跟随靓仔虎一行共七人,前往大丹霞腹地韶石山一带打锣寨等处山地驴行,作业记录如下。<br>我们早上8时许中山公园出发,向北入仁化周田境,从较坑村一路口进入腹地,约1小时车程后开始徒步。经过一川茂盛的金橘园之后,在山谷丛林间纵横上下穿梭,先后于两山脊平台登顶。顶上可环顾大丹霞腹地崇山峻岭,饱览层峦叠嶂的远近风光。登顶后一览众山小的喜悦,只有亲历者几经坚辛才能体会得到。虽略有难度,但路程不远来回约7公里,中午路餐干粮,下午3点我们就打道回府了。<br>途中,我们经历了一段上京古道和打锣岩庙遗址,包括石凿台阶,寨门残垣、岩庙断壁,均有明显的人工雕琢痕迹。资料显示,打锣寨位于仁化周田镇麻坑村以西5公里处,据传是周田何家祖业,民国二年(1913)重修。旧时打锣寨属于南北西京古道路段,官员到此,必先鸣锣开道,亦名迎官寨。后逢兵荒马乱,村民亦在此打锣报警,遂名。<br>打锣岩寨要穿越一条逶迤蜿蜒的峡谷,峡谷口有当地政府1993年悬挂的路碑标记。峡谷旁有一石阶逶迤向上,这就是先民们开辟的上京古道,古道尽头是寨门。现今寨内的石门、石具、石池、石井遗迹俱存,庙宇除了断垣残壁外,还留下构件石匾额一块。匾额上的雕刻相当细腻,大约百多公斤重,不知当年是怎么运送上来的。岩庙西北方的残存的所谓书生房,一间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屋悬挂峭壁。前人留下的遗迹,尚存“打锣寨隐士题”等一些的阴刻字样。<br>有资料显示,打锣岩庙上的佛殿壁上曾有诗一首:“石寨原名是打锣,奇峰峭陡岩巍峨。森严佛殿宜钦敬,幽静书斋好琢磨。泉韵恍如琴韵转,鸟声恰与笛声和。缘逢乱世深居此,寄迹云间乐若何。”该诗道出了打锣寨的自然和人文特色。该诗平仄对应,合韵合辙,很有水平。但是,今天我们在实地,根本见不到此诗文的踪迹。<br>此前我们所经一山凹乃三岔口,往夏富村方向的悬崖下凹槽壁上高高的挂着两块石碑,仔细辨认可见下列文字遗迹:曲江县人民政府,打锣岩,古道。看着眼前的这些古董,我们不能不佩服当年政府工作人员的眼光,可贵的历史人文素养。由此我们联想到,在大丹霞腹地其它地方还有不少类似的遗迹,如果当地政府再不引起重视,只怕后来者越来越无法对这些人文遗迹加以辨认了。<br>驴友界众所周知,在这大丹霞腹地穿梭极易迷路,今天我和晃子就迷失了一段路。为陪同晃子拍照,我同他2人滞留在后,从古道下到峡谷后,自以为是地往下方追赶队伍,走了半公里多发现越来越不对劲。此时呼喊无人应答,手机信号不灵,2人只得折回。折回时晃子还不甘心,见旁有一岔道,对我说此小径可能通往打锣岩石碑。我说算了吧,别冒险了,还是老老实实沿原路返回吧。<br>作为冬季常见的水果,橘、桔以它甜中带酸的口感,多汁的果肉,维生素C,俘获了人们的舌尖。一个个橘、桔由绿变黄,黄中泛红,犹如一盏盏小灯笼缀满树枝,圆溜溜的,黄灿灿的。我们徒步来回经过,在约1公里山谷金桔果园里穿行,惊叹眼前果树枝叶的繁茂,密密麻麻的果子沉甸甸的,把树枝压的都喘不过气来。<br>屏幕前回味照片,金橘园的橘子让我首先联想起屈原及其《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其托物喻志之意,灼然可见。屈原颂橘,赞扬它根深本固,郁郁葱葱;赞扬它芬芳无比,凌空而立。屈原赞橘树之美好,不仅在于外在形态,更在于它的内在精神。诗人以橘树为喻,表达了自己追求美好品质和理想的坚定意志。橘亦是我,我亦是橘。橘乃造化所赐,吸天地精华,成一代佳木,绿叶离离,金实灿灿。<br>屈原这首诗,开了中国古代咏物诗的先河,也是橘子文学的开山之作,后来许多诗人写橘树,唯有张九龄的《丹橘》最脍炙人口。唐代贤相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七有句“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该诗以橘喻人,抒发胸臆,赞颂橘树不畏严寒的品格。说的是: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这难道是南国地气和暖的原因吗?不,关键是它具有凌霜抗寒的松柏品格!<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