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12月1号,我跟随六野户外群与三十一位网友一同穿越了黄土顶、大北顶、大寨顶。</h3><h3>“三顶”连穿这在我是第一次,即便是名气很大的六野户外群好像也是第一次组织这样的连穿活动。</h3><h3>完成这次异常艰难、险象环生的穿越后,在构思记录这次穿越的美篇时,脑海里总是闪现“阳关三叠”和“一唱三叹”这两个词儿。</h3><h3>以往穿越,只有一次高潮,这次是多次,类似“阳关三叠”的反复吟咏。</h3><h3>阳关三叠是古曲名。又称《渭城曲》。因 唐 代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 渭城 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盃酒,西出 阳关无故人”而得名。后入乐府,作为送别专用曲。所谓专用曲就是一到某个情景大家约定俗成就用这个曲子,比如咱们现在的央视春晚结束曲——每年都是《难忘今宵》。阳关三叠的曲牌特点就是反复诵唱,这也是我取它为这次美篇名儿的主要用意。</h3><h3>一唱三叹也如此。</h3><h3><br></h3> <h3>这次美篇所用图片均来自同行网友,就不一一署名致谢了。是你们的图片成就了我的美篇,因为此次出行我只拍了三张图片。</h3> <h3>不是我不想拍,而是穿行时间紧张,我的衣服又没有外兜,如果要照相,只好停下来从背包里取出手机。</h3> <h3>下面这条视频是我拍的唯一一条视频,这是站在黄土顶上拍的。黄土顶与黄土岭一字之差,但它们分属于不同的县,黄土顶属于涞水,三顶环穿,是我爬的第一座涞水县境内的高山。从名字看——有黄土的地方应该不会太险峻,也正是这第一个“顶”的名字——黄土顶误导了我们,以为接下来的两个顶——大北顶、大寨顶也不过如此,因此集合全部人马——32名群友——有老有少有强有弱有男有女,向着大北顶进发。如果预见到后面的艰难,我想群主一定会劝说弱驴就此止步的。</h3><h3>其实爬上黄土顶也绝非易事,看我拍的唯一的视频——360度的拍摄,群山看起来并不高。其实并不是群山低矮,而是因为黄土顶海拔高于周围的群山。虽然我极力倾斜我的手机,想拍出群山的雄伟,也仍然达不到效果。</h3> <h3>而且,我们穿行所走的路非常窄,全程是在走猫步。实际那不叫路。什么是路?鲁迅先生说过,人走的多了,也便有了路。</h3> <h3>而我们此次穿行路线大多是人没有走过的地方,只是山羊走过,因为有山羊遗迹——羊粪蛋儿。我们穿行结束回到停留在虎过庄的大巴上时,听村民说:“你们真行!大寨顶我们村人都没上去过。”</h3><h3>如果在穿行前听到这句话,我肯定放弃这次穿越。</h3><h3>穿越后听到,很为我们这支队伍骄傲自豪。</h3><h3>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庆幸!</h3><h3>为这种幸运,我要谢天谢地、谢六野!</h3><h3>为何谢六野?在后面会提到。</h3> <h3>穿过黄土顶到达小北顶。小北顶是大北顶的副歌部分,虽然险峻难爬,但对于强驴来说并不太难,努努力还是能够攀爬上去。</h3> <h3>三顶连穿考验人的户外攀爬实力,更考验人的耐力。此次穿行,全程12.7公里。</h3> <h3>起初还不时拿出手机拍下沿途美景,互相打趣说笑。。。</h3> <h3>雪下面掩藏着美丽,可惜没有时间细细赏玩。</h3> <h3>随着海拔高度与攀爬难度的增加,再也听不到人们说话,只有呼哧呼哧的喘息声。</h3> <h3>黄土顶。从黄土顶到小北顶需要穿过一个只有三两户人家的小山村和一个很大的羊圈。这也是我们看到过的海拔最高的村子。</h3> <h3>邂逅酸枣。这是我们吃到过的最大最多的酸枣。吃一半留一半,留给后面的群友。</h3> <h3>小北顶。</h3> <h3>以胆大著称的我上到小北顶,腿肚儿一直在打颤,虽然一边有一个70岁老哥“保驾”,也还是紧紧攥住王志浩大哥的胳膊不放。</h3> <h3>从小北顶到大北顶需要穿过这座山,它们两个可不只是“小”和“大”之分,还有“低”“高”之别。所以我们在这里略微修整了一下。</h3> <h3>这位摄影师大哥已经邂逅多次,他总是热心的为大家拍照,可惜还没有问过他的名字,好像是“洪哥”或“宏哥”吧!</h3> <h3>群山已经匍匐在脚下。。。</h3> <h3>再有实力的强驴也必须四肢并用了。。。</h3> <h3>必须把不是必须的东西都要装起来,以腾出手来。</h3> <h3>美女@青蛇</h3> <h3>大北顶。因为险峻和没有抓手,我们无法攀爬上去。</h3> <h3>什么都是要用实力来说话,即便是山与山之间也如此。在强者面前,我情愿垂下高傲的头颅,只为崇拜和虔诚。</h3> <h3>谁说女子不如男?这位美女全程不用登山杖。</h3> <h3>老天怜我!今天我没做好充分准备,穿的衣服太单薄,很怕天继续阴下去。到达山脚时天晴了!我觉着自己一生都有老天爷护佑。</h3> <h3>天地间的温度看得清清楚楚。</h3> <h3>阳光照耀下,大山显得温情脉脉起来。</h3> <h3>变成温柔表情的山并不会因此降低朝拜者必经之路的难度,下面去往大寨顶的道路亦如美篇题目一样“阳关三叠”——一难再难。</h3> <h3>这是站在大寨顶拍的后面的队友,看起来并不难走。实则两人走的是羊肠小道,脚一滑就会跌落山谷。</h3> <h3>从对面拍,拍不出他们外首的陡峭与险峻。这样看你就知道过这里有多难了!</h3> <h3>道路仅容一人经过,如果你是一个恐高症患者,这里是没法帮助你的。而且,第一个经过的人是幸运的,因为踩在雪上并不滑。第二个人再踩前面那个人踩过的石头,就有可能滑倒,因为雪下面不是泥土,而是坚硬的石头。而你又不能踩别的地方,前面已经说了,全程踩“猫步”。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就是道路只容一只脚落地。这个时候登山杖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如果没有登山杖,我们大部分人不会天黑前赶到山脚的。</h3> <h3>也许你会说:看起来没有那么窄嘛?没到过这地方的有所不知,小道外白雪覆盖的部分,是万万不可以踩的!因为雪下有可能是一蓬乱草或细小的灌木,它们是没有支撑力的,你一脚下去,有可能就踩空掉下悬崖了。</h3> <h3>而且还要小心崖壁上的灌木。万万不可手抓灌木,因为长在悬崖上的灌木只有有限的“土源”容它扎根,一使劲就连根拔起了。长在悬崖峭壁上的灌木挡住去路,你在侧身经过时背包会与灌木发生剐蹭,如果你没有十足的力气,千万不要与它“硬挤”,因为这些抒出来的强劲的灌木有可能会把你弹出到悬崖底下。所以经过时必须有十足的“挤的过它”的把握,确定自己力气足够扛过它的弹力才可以过。</h3> <h3>去往大寨顶的路很难找,因为没有路,我们并不知道围绕这座山突出出来的层层叠叠的大片岩石就是道路,险些从山的缺口处——夹缝处攀爬。后来看那里实在陡峭作罢。我们认定有羊粪的地方一定就是上山的道路。果不其然,一路踩着羊粪蛋儿,到达大寨顶还是比较顺利的,山顶果然有一大群山羊。</h3> <h3>大寨顶并不宽阔,更像是一座山的垭口。匆忙在这里用了午餐。午餐毕,第二队人马还没有到达。</h3> <h3>我们过于轻敌了!以为已经到达顶峰,接下来就是下降,难度系数会大大降低,因此翻越过大寨顶再出发时,我们第一方阵的十多个人每一个都无比轻松。及至走到大寨顶的阴面,寒风刺骨,即便手脚并用仍然感觉力不从心时我们才意识到这座大山耍弄了我们,这时我们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一边加快脚步,一边催促第二方阵第三方阵队友要加快速度用餐,不要在大寨顶停留太长时间,一则因为冬天天短,必须在五点前到达山脚。二则风已经起来了,在如此窄的山崖行走非常危险。三则后面弱驴太多,如果天黑前不能下到山脚,不但有跌落悬崖的可能,而且在没有其他御寒措施的情况下,也会有冻死的可能。。。再说,我们这一队人马都没有来过这里,只凭手机里从网上下载的一条“轨迹”,既不能确保下山方向对否、也不能确定好走与否,同时也不知道道路通不通。。。我在第一方阵中不能算强驴,但是眼看着不断出现险情和不断增加的难度,内心充满了恐惧,生怕自己会掉队,因为无法确定第二方阵第三方阵还会不会跟上来或继续沿着我们走过的路走下去。如果掉队,不能在天黑前下到山下,即便不会出现跌落悬崖的事情发生,我也会冻死在山上,因为就是这样高强度的急行军,我一路都没有出过汗。所以,我必须加快速度,不停的赶路、赶路、赶路!虽然多次划伤手脸,多次滑倒“坐飞机”,但幸而每次都有灌木阻挡,爬起来继续大步流星的追赶前面的队友。期间人称“三姐”的美女说:“等等吧!前看不见人后不见人的,就只有咱俩,好害怕!等等跟后面的会合再走吧!咱们也歇歇!”我说不能歇!虽然看不到前面的队友,但有他们留下的脚印与红布条做指引,我们必须加快速度追上他们,必须在五点前下山!</h3><h3>也许是我的坚决影响到了“三姐”,在后来的下降中,她很快超越了我。</h3><h3>这是我爬过的最难最虐的山,也是平生最让我恐惧的一座山。以往爬过的山要么路程短难度高,要么路程长难度低,惟有这次是既难度高又路程长,这种难度高还在与爬与下难度都高,加之有雪,难度系数又加高一码。不过,这也是爬起来最过瘾的一座山——不,应该是三座山。同时这也是与其他太行山脉的高山迥然不同的山,它看上去姥姥不疼舅舅不爱,跟其他山脉绝不粘连,孤零零的立在群山怀抱中,这也是我下山时看到如此山势的时为何绝望的原因。当然下到半截时会不时突然冒出一尊险峻的“小峰”,说它小是相对于我们站的高度,其实站在山谷回望并不小。每次都是借道“小峰”,找寻比较缓的坡继续下降。。。</h3> <h3>这是穿过峭壁后的又一次攀升。这也是我恐惧的地方。下山应该是下降的过程。这次下山与以往不同,起初有升有降,所以每个人心里都在敲小鼓:走的方向对不对啊?</h3> <p class="ql-block">而且,下山过程中所到之处,都看不出山脉走向和相连的样子,看到的总是一段又一段的“戛然而止”,如果你不走到所看到的以为是悬崖的边儿上,你就看不到下一段,因为山势的陡增,往往让人误以为走到了悬崖。而走到悬崖跟前却发现它并不是悬崖,手脚并用是可以下降到比“悬崖”低的地方的。。。就这样不断的下降,从一座山转到另一座山。。。但这过程一直伴随着绝望,因为每次都以为是走到了绝路上。绝望——希望,不断的交替,感觉自己都要崩溃了,脚只是机械的行走,大脑只是想“不要停不要停,走到谷底就有希望”。这张图片后就没有群友的后续图片了,不是风景不美,而是没有时间再拍了,“赶路、尽快赶路”成为所有群友的信念、使命和信仰。只是很遗憾不能为你呈现下降过程的“无限风光”了。</p><p class="ql-block">无论怎样,我们这一路人马还是比较顺利的,因为我们有两个有经验的老驴带领。</p> <h3>一个是他。</h3> <h3>一个是他。</h3> <h3>人生中总有来自陌生人的帮助和感动,这是我们这个世界的可爱之处。我们虽然在一个户外群,但我与他们两个并不熟识。但是这次穿行,如果没有他们前面带路和开路,我想我们也不会那么快的找到大巴停留的位置。</h3><h3><br></h3> <p class="ql-block">最后一个方阵六人,因为有年已70的老者和鞋子不合适的小姑娘,没能在天黑前下山。我们虽然早早归队,但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迟迟不见最后方阵的六人,而且据管理员@青蛇 讲,她最后联系所在这一方阵的群主@醉清风 时,@醉清风 说他们的手机和手台都快要没电了,一股不祥的预感开始在心头弥漫。。。邻座的帅哥说,如果八点再没他们的消息,就应该报警请求援助了!@青蛇 说再等等,如果他们无能为力了会利用仅剩的一点电与咱们联系的!这时候咱们尽量少呼叫他们,尽可能节省他们的用电,让这点电使在刀刃上。幸运的是八点时终于有了他们的消息,他们已经安全下到谷底!啊!那一刻,我相信车上的每一个人都出了一口长气。七八个队员跳下车去迎接他们,因为从山脚到我们的大巴停留的地方,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而且满是坑洼的石头,白天不注意都会崴脚,何况现在已是伸手不见五指。</p><p class="ql-block">消除了恐惧和不祥,这时我才感觉脚板与脚腕处湿冷湿冷的,原来沿途踏雪,有些化了渗进了鞋里,有些从裤脚钻进了鞋里,同时打湿了裤脚,而我缺乏经验,不但下身裤子里只穿了一条薄似葱皮的秋裤,而且也没带备用袜子和塑料袋,@青蛇 说她背包一直装着一双备用袜子,装了几年了,一直没派上用场,这次用上了!她在干袜外套了塑料袋,这样即便鞋是湿的也不可能把袜子弄潮。看来我需要恶补一些户外知识了!</p><p class="ql-block">虽然最后下来的六人没有了危险,但是黑灯瞎火的晚上也怕他们迷失方向,心里无比焦灼。。。那一刻真切的感受到我们一车人就好比是一家人,内心不断的为他们祈祷平安,@风风火火 大姐不停的说着“老天保佑他们”!一个群友打回电话来说接到了最后下山的六人,压在一车人心头的大石这才一下落了地。</p><p class="ql-block">约晚上九点半时,一行六人终于安全的抵达大巴,车上响起热烈的掌声,既是对群主夫妇不抛弃不放弃的称赞,也是对弱驴们坚强毅力的嘉许,同时也欢迎他们平安归来。</p><p class="ql-block">后来我从群主@海燚 那里了解到,他 是用串糖葫芦的办法把他们带下山的,也就是用绳子把六人相连,这样一人滑倒,有五人相缀,就不至于滑下悬崖。。。</p><p class="ql-block">六个人能够平安归来,这是六野户外群创造的奇迹,也是人性的奇迹!也是专业创造的奇迹!</p><p class="ql-block">热爱户外的人可能都会遇到这种情况,假如那个人是我,是你,你会怎么办?如何自救?</p><p class="ql-block">而且,还有,我们是一个团体,没有遇险的人能为遇险或遇到困难的人做些什么?</p><p class="ql-block">这都是引发我们思考的。</p><p class="ql-block">感谢有你——六野,一个有温度的户外群!</p><p class="ql-block">感谢有你——三十一位群友,从你们身上,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这就是:无私、温暖、陪伴、助人。</p><p class="ql-block">你们让世界更美好!</p><p class="ql-block">最后还要再次感谢冥冥相助的天与地——谢天谢地!</p> <h3>美篇结束时群友发上来一张图片,这真是天地造化,这是山神对一群喜欢户外的人的悲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