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 墨 宗 祠 ——浅谈大别山张氏文化院之文化内蕴

晓风残月

<h3> 走进大别山张氏文化院,也许你有些震撼,被它雄伟壮观的规模,被它恢宏磅礴的气势,被它美轮美奂的装潢,被它檐牙高啄的张扬,也被它廊腰缦回的精巧。也许你会认为这就是一座豪华气派的宗祠,抑或一座庄严肃穆的家庙。然而细凝眸,在松竹梅桂掩映的雅致处,你会发现有书画盈壁,有佳句镂刻,有美文篇篇,翰墨香、书卷气油然而生,如清风袭来,如薄雾漫过,立时你会置身于浓郁的文化氛围里,那是宗祠根亲文化,是家风家训文化,是红色廉洁文化。</h3><h3> 文化院修建伊始,张家人就将这三种文化气息灌注其中,设有拜殿、长廊、讲堂、展厅、书画室、影壁墙等功能设施,专门祭拜先贤和展示、陈列凝聚文化内蕴的物品、诗文、图片,以作文化教育基地。他们试图把山区村民尊祖敬宗、寻根问祖、慎终追远的宗祠根亲文化与弘扬祖德、传承家风、践行家训的家风文化以及老区革命志士追求幸福、艰苦抗争、不惜牺牲的崇高红廉文化融会贯通,试图挖掘出适合时代要求、促进当代人进步的文化内涵。正如讲堂门前的提示牌展示:"回望历史,感知先烈嘉言懿行之馨香,体悟前辈怀瑾握瑜之高德,进而三省吾身,涵养美德,秉承家风,恪守家训,更启迪后昆,滋养濡染,以致一朵忽先变,百花其后芳。"</h3><h3> 文化院的拜殿和大殿是宗祠功能区,大殿安放先祖灵位,拜殿供奉张氏始祖挥公、远祖良公、开基祖能用公,挥公发明弓箭,良公为“汉初三杰”之一,两位先贤对社会进步、历史发展居功至伟,只能用公名不见经传,但他以军功授元帅职,于明初功臣录赫然在册,对张氏“孝友泽长”支派的星空来说无疑是皓月当天。也许是三位先贤的文化遗传基因使然,这支张家族人表现出高度的血脉认同感和罕见的宗族凝聚力,文化院的修建更增强了他们的根亲观念与家园意识。于全国各个角落打拼的张家人,无论是身居要职,还是长为布衣,也无论是腰缠万贯,还是不名一文,都心怀虔诚,越过迢迢路途,穿过霏霏雨雪,朝圣般奔赴他们心中的殿堂——张氏宗祠,去奉献一份责任,去承载一份担当。建设宗祠所需的数千万元资金,全部在人数不足两万、散居于大别山深山区的这支张氏族人里筹集,且绝大部分依靠他们自发、自觉地捐款捐物。更难能可贵的是,有临终老人遗嘱丧事从简,将办理丧事所收礼金捐出,有耄耋老人将子女孝敬的赡养费捐出,有寒门学子将奖学金捐出,有身罹重症的患者将部分治病钱捐出;还有些长者长年坚守文化院,躬身操劳,不计报酬,分明将文化院当作了自己的家;更有众多壮者在外面奔波回家时不忘拐到文化院看一眼,从家外出时也不忘拐到文化院坐一会,手捧一个盆景,怀揣两本古书,腰挂几袋茶叶,肩杠一篓鲫鱼,带去最简洁的馈赠和最朴素的问候,这俨然是将文化院当作自己第二个家了。在当下物欲横流、虚情泛滥的世俗大地,张家人开挖了一条清浅但流淌着古风、荡漾着古韵的沟渠,将张氏的宗祠根亲文化浇灌得温润而苍翠。</h3><h3> 文化院最主要、最直观的文化阵地是文化长廊。文化长廊如一幅洋溢着江南古建筑风味的画卷,仿古式花窗,古典式彩绘,或点缀,或铺陈,而诗文配合画图,或典雅,或激烈,设计新颖,排版雅致。徜徉其中,仿佛在时光的林荫道上漫步,不时能捡拾到历史的高大树顶飘落的片花、碎英,让你感喟,让你顿悟,让你净化,让你升华;徜徉其中,又仿佛在张姓的历史长河边漫步,让你看到,经过大浪淘沙洗去浊尘的颗颗珍珠,正熠熠生辉,光采照人。</h3><h3> 比如,张仲孝友、张奎谏诤、张应辂事继母的故事,诠释了孝友;张艺九世同居、张洪一归隐九峰尖的故事,诠释了百忍;张孝谦一门七世五十人考取功名、张露辞官教子读书的故事,诠释了勤学;张皓元捐献南邑温泉、张胡两姓诉讼的故事,诠释了乐善。</h3><h3> 张家儿郎张泽礼领导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煤矿工人武装起义,组建商南游击队,栉风沐雨,艰苦斗争,坚持“金刚台三年红旗不倒”,他用千锤万击、百炼成钢的信念淬取对党的忠诚、对革命的坚贞。张家女儿张敏,作为金刚台妇女排战士,在敌人搜山清剿时为避免自己刚出生六天的女儿哭叫暴露战友,竟忍痛捂死孩子,她用弥天盖地的大爱,颤颤巍巍却又坚定不移地吞噬血泪斑斑的骨肉亲情。张家媳妇晏永香,同样作为妇女排战士,同样为掩护战友,故意把敌人引开,带到悬崖边,自己毅然跃下深涧,她用革命意志的刀锋,无限怜惜却又义无反顾地斩断个人留恋人世的生死羁绊。</h3><h3> 你还会从一堆数据与传记里,感受到争自由、干革命的悲壮与自豪。文化长廊上记载,在革命老区为革命牺牲的"孝友泽长"宗支的张姓烈士达57人,大别山张姓开国将军有24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商城籍张姓烈士有转载的逾5人。</h3><h3> 在文化院大门外左右侧各矗立一个高大的影壁墙,墙面正中分别书"孝"、“忠”红漆大字,又各有十数条祖训涂粉小楷,拱卫四周,墙体红面灰边,如两杆大旗,彰显着张氏家风的"风眼"便是孝、忠。</h3><h3> 文化院右侧专设一处讲堂。堂内可以让你观看视频,聆听歌曲,内容是诵读家训佳句、讲述家风故事、红廉故事、红色歌曲。讲堂墙壁上悬挂修身励志警句,内容有习近平总书记"‘平’语近人"语录、圣贤先哲格言,等等。文化院西侧的天井小院,墙体是二十四孝图及注释文章的宣传栏;东侧天井小院墙面布置为“张氏文苑”栏目,主要有家风好文荐读篇,孝贤讴歌篇。</h3><h3> 文化院还辟有宽敞的展厅及书画室,分门别类地陈列着张家祖传的各种文物及红色遗物,有碑刻、生活器皿、字画、文献、线装古书,等等,展出使它们被尘封的价值苏醒、焕然。</h3><h3> 文化院在张家族人中创建了“张氏文化院宗亲群”、“百忍堂荣耀家族群”、“张氏文化院理事工作群”、“金刚台上红旗飘”等五个微信群,群里除了及时报道文化院建设情况、族人捐赠情况和大别山老区尤其是金刚台红色教育基地的红色新闻外,还积极倡仪捐助活动,惠及贫困学生、大病困难户、意外遭受灾祸等张氏族人,更有张家人之间的思想沟通、情感交流,包括批评族内一些粗鄙丑恶现象,矫正族内某些消极落后观念。其中有位族人六年来撰写拍摄了80多万字、6000多张图片的报道点评材料,其宗旨是对爱的讴歌,对善的称颂,对奉献的尊崇,以及对义务和担当的呼唤。</h3><h3> 张氏文化院包蕴的文化内涵,或如高山,以挺拔的巍峨昭示张家人用沉默、低伏的姿态抬升生命的高度;或如河流,从历史深处流来,涤荡着张家人的灵魂,使它们更干净、更纯粹;或如钟声,越过群体坍塌的断层,撞击张家人的心扉,召唤众志成诚,警示一盘散沙;或如灯塔,不为光阴尘埃蒙蔽,不被岁月风雨浇噬,照耀着、引导着张家人,使他们修身明德,励志创业,奉献社会。</h3><h3> 沙里淘金,琢玉成器,豫南大别山深处巍然屹立一座翰墨宗祠,它是文化百花园里一枝奇特而芬芳的花朵,它的名字叫做"大别山张氏文化院"。</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