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朝阳的光芒,带着初冬的清冽,唤醒了城市的街道,唤醒了远行人的憨梦。窗外,理工桥横跨长街,披着一身银亮的铠衣。会议厅内,早早地人头攒动——唐山名师高研班的学员,和长春城一起,开始新一天的生活。</h3> <h3> 开班典礼在学院王主任的主持下拉开帷幕。李局讲话不长,却把几个词刻在了学员的脑子里:教育报国、筑梦育人、凝神聚力、刻苦钻研。再结合课程安排表,此行研修的基调已十分明了——教学能力固需提高,教育思想更需先行。我们要经历的,是一场思想的洗礼;我们要达成的,是一次自我的升华。🌺🌺</h3><h3> 作为学员代表,班长发言简短而不失铿锵。在“声音真清亮”的赞叹中,一组学员亮相台前。不知一组的兄弟姐妹们是否听到了台下窃窃私语着的“抗议”:都是好声音就算了,可是说得好诵得好,精彩都被你们呈现了,让后面的我们怎么办?🌷🌷</h3> <h3> 事实证明,“精彩”是没有上限的。迟海波教授直接接过了一组的压轴题——《沁园春 雪》。却不是接了赏析,而是接了故事。故事也不只是故事,讲的是伟人的文化地位——无人可比肩。话题由此牵出去,能征善战的契丹,为何迅速湮没尘埃?——文化消亡。满清南下狠烈屠城,为的什么又收获了什么?——文化不可屠。从历史说到利奇马与珠港澳与西方心思国人焦点,迟教授似乎越讲越激动,台下不无惭愧的沉默。</h3><h3> 看着迟教授,我有些走神儿。恍惚又听到了此前在唐山市名师引领教师阅读培训活动中北大教授们的慷慨陈词,看到了那一字一句、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中透出来的文人风骨。迟教授说,自己有一个骄傲的称号叫“知识分子”。这位身为师大党委副书记、博士生导师的知识分子,两个小时的《文化强国与教育使命》讲座中满满的对文化复兴之路的忧虑与期冀。幽默的语言陈述严肃的话题,风趣的语气唤起深深的思考。</h3><h3> 大师风范,不止在于学识渊博,更在于所有学识早就融在了骨子里。那是真正的修养,真正的气质。</h3> <h3> 《一有三多,成长不难》,王蕴枫老师的讲座,起初并没有多大兴趣。对我而言,如王老师这般,与我隔了十几个世界,那是我不可能达到的高度。但是听着听着,不由得开始反思:“推陈出新,与众不同,挑战自我,骨子里就是这样的人”,毫不脸红地说,我也是骨子里就这样的人。但是,我始终是一粒尘埃里的尘埃。那么,根源?抛开外部环境不念,自身可以做的,却又做了多少呢?不只王老师,哪一个成功的人少得了“坚持”?同行的各位名师中也有熟悉的,就我所了解,无不是认定了方向、坚持了脚步。我的领路人曾不止一次告诫我: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而我,一路走来,由于各种因素,放弃了许多努力。其实,那些不过是给自己的惰性找了客观的借口罢了,自行漠视了被放弃的事情的意义。</h3><h3> 不想开花的种子发不了芽,只想发芽的种子开不了花;没有梦想的种子会错过春雨,空有梦想的种子扎不了深根。如果可以,还是做一颗想开花的、努力去扎根的种子吧!</h3> <h3> 随团研学第一天,在感慨与反思中度过。我不知道明天是否会有许多唠叨想记录,但不影响对明天的期待。王老师说她在“走向自己”,并将“不断丰盈自己”。或许穷尽职业生涯我也做不到“丰盈”,但至少可以期待,不至过于贫瘠,不至于拖着一副瘦骨空叹遗憾。</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