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我是阿米,大名刘兴,豫剧《朝阳沟》是河南省乃至全国人民都十分熟悉和热爱的豫剧戏曲,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现代戏曲,影响和教育了几代人,真是名扬全国。许多喜爱《朝阳沟》戏曲的戏迷们,爱听的多,爱唱的多,真正来《朝阳沟》戏曲拍摄地来看看的不多,因为《朝阳沟》戏曲虽然很有名,但做为《朝阳沟》戏曲的拍摄地,也是《朝阳沟》戏曲里主人公原型地,这么多年却没有按照旅游景点去大力发展,仅是政府投了一部分资修了山里的路和安装了路灯,村里出资修建了“杨兰春文化园”,其它方面也没有什么景点,平时也有不少游客来游玩,也都是慕着《朝阳沟》这个戏的名而来的,我们这次也是冒着傻来的,想看看这个朝阳沟究竟是啥样?既然来了,就把看过的体验分享给大家,做为一个基本了解吧! <br> 朝阳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原登封县)大冶乡曹村,当年杨兰春曾在那里体验生活。也是名扬大江南北、家喻户晓的现代戏曲《朝阳沟》创作及剧中主要人物银环、拴保的原型地。朝阳沟村原名曹村,1976年更名为朝阳沟村。村名源至豫剧编剧杨兰春先生。杨兰春,男,豫剧编剧、导演。直隶(今河北)武安人。1952年到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学习。1953年毕业。1956年起,先后任河南豫剧院艺术室副主任、后任河南省歌剧团副团长,河南省豫剧院三团团长、中共河南省文化局核心小组成员,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河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剧协第三届理事、第四届副主席、河南分会副主席。是中共十一大、十二大、十三大代表,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1945年,豫西抗日先遣支队组织曹村伏击战,杨兰春所在的连队有5个战友长眠于此。在雕像东侧明代的陈家窑遗址前,1957年,来体验生活的杨兰春曾笑着和同事说:“我百年后就埋在这里。”2009年6月2日,89岁高龄的杨兰春先生逝世。曾在宣化镇政府工作过的冯书太领衔建设杨兰春文化园,当年11月19日,杨老的部分骨灰安放在这里。按照遗嘱,先生的另一半骨灰安葬在故乡河北省武安县朝阳沟村。在园东侧的“戏剧家杨兰春之碑”上,著名学者李铁城撰文:“综观中外戏剧史,一戏之出,城乡传唱家喻户晓数十年久演不衰,两省之村争以戏名为名,一人逝争迎遗骸归葬,可谓举世无双。此戏乃《朝阳沟》,此人乃《朝阳沟》编导杨君兰春也。”<br> 据有关资料中说:1958年3月初,杨兰春从省文化局副局长冯纪汉那里接到任务:七天编排一出戏。他根据在曹村体验生活的经历和时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形势,昼夜不辍,边写边排练。3月20日,参加全省文化局长会议的领导到郑州北下街的河南剧院看这出“跃进戏”。戏要开演了,杨兰春说:“同志们,稍等一会儿,还有四句合唱的词没想好。”观众们哄的一声都笑了。过了一会儿,冯局长问:“开幕吧?”杨兰春说:“再等一等,戏还没有名字哩。”冯局长只得又到幕前说:“再等一等,戏还没有名字哩。”台下又是一阵笑声。杨兰春想起曹村有座嵩山七十二寺之一的朝阳寺,那一带的地理环境都是丘陵和山沟,突然有了灵感:剧名就叫“朝阳沟”吧。此后,编导和主要演员多次到朝阳沟采风,与村民建立了亲戚般的联系,《朝阳沟》也在不断修改中更加完善。 1958年夏,《朝阳沟》进京参加了全国现代戏题材汇演,《人民日报》及首都各大报纸都刊载了评论文章。1963年冬天,《朝阳沟》拍成电影戏曲艺术片。1964年元旦,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朝阳沟》,并与剧组人员合影。 2012年6月2日,杨兰春逝世三周年纪念日,《朝阳沟》的第一代演员、豫剧表演艺术家高洁、柳兰芳、杨华瑞、韩登庆等来到杨兰春文化园,看望祭拜他们敬爱的“杨老师”、“老杨哥”、“杨导演”。当日,朝阳沟村豫剧团正式成立,朝阳沟人和老艺术家同唱《朝阳沟》,成为一段佳话。 1976年初,曹村的干部群众联名上报公社,改村名为朝阳沟大队,大冶公社新修的水库也同时被命名为朝阳沟水库。2004年,杨老的故乡河北省武安县列江村正式改名为朝阳沟村,一北一南两个朝阳沟村都是他生命中难以割舍的组成部分,在他的调解下,两村摒弃曾有过的误会,达成共同发展的意向。 <br> 经与当地村民祥谈时,据村民们说,《朝阳沟》戏曲里的栓宝、银环的原型人物确实都有,他们都已八十多岁了,栓宝这个原型人物现在是患半瘫痪病,几乎不能自理了,他们家就几间旧房,早不在家住了,可能是他们的儿子们接走了,其它也没有更多的信息了。 <br><br> 请欣赏图片,谢谢!<br> </h3> <h3>这是去《朝阳沟村》经过的“朝阳沟大桥”,500多米长,已快到朝阳沟村了</h3> <h3>这是杨兰春文化园,图片是从视频里截的图,没照全。</h3> <h3>再截一个图,就是“杨兰春文化园”的全图了</h3> <h3>这是杨兰春在抗战时期同战友伏击敌人的遗址,他有五位战友在此牺牲了,他生前嘱咐将来他死后也埋在这里,在他死后,后人就把他葬在这里,享年89岁,并建了个“杨兰春文化园”,来纪念杨兰春老先生,</h3> <h3>这是游客在“杨兰春雕像前”唱豫剧《朝阳沟》选段。</h3> <h3>这是游客在瞻仰杨兰春遗像</h3> <h3>这是游客购买银环装并唱银环的豫剧唱段</h3> <h3>这是个“陈家窑”,1957年杨兰春来朝阳沟体检生活,并带领青年突击队担水抗旱浇地时,在这里休息,《朝阳沟》剧本的初稿就是在这个“陈家窑”里创作的</h3> <h3>陈家窑与杨兰春的故事说明</h3> <h3>这个碑祥细记载了杨兰春的一生事迹</h3> <h3>这个亭子就是“银环亭”,是建在提水站上的,是后来为了纪念当年银环在此劳动而增建的。这个地方是从山下往山上提灌水的泵台</h3> <h3>近看银环亭</h3> <h3>站在银环亭上往远处看到的大桥就是“朝阳沟大桥”,桥下就是“朝阳沟水库”</h3> <h3>以下这三个图是“栓宝池”,也就是从银环亭处经水渠流到这里两个大水池里,把水储存在这里,以便生产用水。后来就叫“栓宝池”了</h3> <h3>看这里都是荒草,从小路返回</h3> <h3>山上的路都修好了,就是没有其它景点,都是些杂草小树</h3> <h3>下山去朝阳沟村委会,门前有块大碑,上面写着:朝阳沟好地方名不虚传,两部戏名扬华夏。</h3> <h3>村委会门口不断有旅游大巴过来,游客们从这里步行上山,大约有1500米左右可到达“杨兰春文化园”,山上虽有水泥路,但路比较窄,小车可以通行,大车就不能通行了</h3> <h3>这是朝阳沟村委会服务中心(办公室)</h3> <h3>由于不断有游客来,这里没有饭店,游客没有吃饭的地方,村委会为了解决游客吃饭问题,就建立一个“大食堂”,只有大锅菜,10元一份,有一个馒头,没卖好吃的。</h3> <h3>大食堂棚里挂的《朝阳沟》剧照</h3> <h3>我们下午2点在这里吃大锅菜,没有人,只我们两个,可能是午饭过时了!</h3> <h3>看这大锅菜就这样,量大,味道还可以吧!</h3> <h3>这是朝阳沟村的主街道,还比较干净,就是不是统一规划的,还有不少破旧房和坍塌的老土房,看来朝阳沟是发展了,但还是不太富啊!</h3> <h3>朝阳沟看的简单,玩的简单,吃的简单,钱花的简单,结束了,回去路上再转一转!</h3> <h3>朝阳沟印象:朝阳沟人生活不富不穷,不高调,不张扬,淳朴热情,不欺不诈,有《朝阳沟》戏曲里的优良风格,值得一游,也值得称赞! 谢谢欣赏!<br> 2019年12月1日阿米制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