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圣地游——赴永嘉参观红十三军军部旧址

张存法

<h3>  红十三军军部旧址,坐落于永嘉县五尺(漱)乡五尺村隔岸降山头山东麓,原为胡氏四房宗祠,坐西朝东偏南。系五间两进、左右廊、悬山顶、合院式木构建筑,始建于清雍正六年(1728)。1930年5月,浙南红军游击队正式组建为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军长胡公冕,政委金贯真,政治部主任陈文杰,军部即设于此,并以附近山区为根据地。旧址主要由军部旧址、纪念碑、纪念馆三部分组成。</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军部旧址占地面积1467平方米,于1989年12月被浙江省列为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7月被温州市委宣传部、温州军分区列为温州市爱国主义国防教育基地,1995年11月被永嘉县委、县政府列为永嘉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12月被中共浙江省委、省政府列为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9月被团省委、省旅游局评为浙江省红色之旅经典景区,并被授予“浙江省青少年红色旅游精品路线”,省委已上报中央审批,积极争取将红十三军旧址列入全国红色旅游基地建设范畴。</h3> <h3>  纪念碑广场占地面积1113平方米,于1988年落成,广场中央有中国工农红十三军石雕,雕塑的场景与人物再现了中国浙南红军第十三军革命先烈英勇斗争的群像,通过人物的不同姿态,各种枪械的变化,塑造了革命先驱冲锋陷阵、威武不屈的光辉形象。雕塑后方拾阶而上是红十三军纪念碑,碑身高18米,矗立在苍松翠柏之间。这是一座血染的丰碑,是1700多红军战士用生命筑成的。碑身正上方有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撰写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纪念碑”13个大字。碑身正下方石镌着红十三军悲壮的战斗历程。红十三军正式宣布组建后,大小战斗百余次,谱写了气势恢弘的动人篇章。红十三军的光辉业绩和革命精神永存人间。</h3> <h3>  永嘉红十三军军部旧址纪念馆馆中陈列着红十三军的历史资料和经军战士使用过的 土炮、刀枪等实物及展览图片。纪念馆天井两廊,镌刻着红十三军部分烈士指战员的生平。纪念馆大厅内展览着红十三军历时四年的战斗图片。图片共由六个部分组成。</h3><h3> 第一部分为全国14支红军系列:红十三军是中央军委正式编入序列的全国14支红军之一。</h3><h3> 第二部分为红十三军组建的历史背景:“八七”会议的精神传达,又加1929年浙南地区风、水、旱、土灾害频发,民不聊生,农民武装暴动风起云涌,30多支农民武装奠定了红十三军的前身。</h3><h3> 第三部分为红十三军的建立:1930年 5月,红十三军在永嘉宣布建立,军长胡公冕,政委金贯真、政治部主任陈文杰,军部设在永嘉五尺,下辖三个团,总计人数6300余人。</h3><h3> 第四部分为红十三军战斗历程:红十三军建立后,频频出击,她们打平阳、袭瓯渠、战晋云、攻李茅、取枫林,强烈震憾了国民党当局,蒋介石任命浙沪警备司令熊式辉为苏浙皖“剿匪”总指挥,调集一万余人,对红十三军进行多次围剿。</h3><h3> 第五部分为:反围剿斗争失败和策略转移。红十三军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损失惨重,未能按计划实现与福建、江西中央红军会合,只得避入深山,化整为零,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坚持斗争,后来“东宗事件”的发生,标志着红十三军主体解体。</h3><h3> 第六部分为:红军精神薪火传承。新中国成立后,永嘉继承和发扬红军精神,敢为天下先,1956年进行的“包产到户”被称为“农村改革之父”,1983年的桥头纽扣市场,被誉为“东方的布鲁塞尔”。“中国泵阀之乡”、“中国纽扣之都”都源之永嘉。苍山不老,楠水长流,红军精神薪火相传。</h3> <h3>红十三军简介:</h3><h3> 大革命失败后不久,浙南农民武装斗争风起云涌,引起了中共中央的重视。1930年1月,中央派金贯真巡视浙南。3月,中央军委派胡公冕等到浙南领导武装斗争。5月, 正式列入中央军委序列的中国工农红军第13军在永嘉成立, 军长胡公冕,政委金贯真, 政治部主任陈文杰,下辖3个团(师),最盛时达6000余人,军部设在五尺(漱)(注: 这两个是一个字)村。红13军是编入中央军委序列的全国14支正规红军之一,它以永嘉、温岭、永康为活动中心,进行大小战斗百余次,足迹遍及浙江南部20余县。但由于党内左倾错误的指导,红13军斗争最终遭到失败。</h3><h3> 红13军斗争虽然失败,但它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统治和农村封建势力,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国民党 “围剿”中央苏区的兵力。红13军在浙南广大农村中宣传了党和红军的主张,播下了革命的种子,他们战斗过的中心区域后来大多成为共产党的游击根据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