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文/图 老李飞刀<br></h3> <h3>2019年十一月十五日,周末,已亥年十月十九日。戎氏挂牌二十周年时光庆典的最后一天。
我第三次登上了双江勐库大雪山。<br></h3> <h3>初冬时节,天高云淡,绿草渐黄,树木多彩,正是登大雪山的好季节。<br></h3> <h3>开始攀登。</h3> <h3>天气很给力,一层薄云遮避了多情的阳光,汽车蜿蜒曲折在路窄弯急的山路上,参加时光庆典活动的近六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嘉宾整装列队,从护林站鱼贯前行,目标就是2750米高度的一号古茶树。<br></h3> <h3>勐库大雪山野生古茶树群,直到1997年因干旱才被人发现,分布在海拔2000米至2750米的山腰上。年降雨量2000毫米左右,平均气温低于11度,是云南乃至世界茶树起源中心之一。
</h3><h3><br></h3> <h3>要到达一号古茶树需穿越近六公里的原始森林,再加上护林站至瞭望台两公里的盘山路,来回有14公里。从海拔2000米攀上2750米的目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个挑战。<br></h3> <h3>幽静阴暗的羊肠小道上,千年的落青铺垫了一层层腐叶,脚步踩上去松松软软,仿佛踏在地毯上一般。
</h3><h3><br></h3> <h3>抬头望去,遮天蔽日,满目尽是高大笔直的、扭曲婉转的、缠绕着藤蔓的、像岩石一般、凝固在地上的树木。似乎望不到天,置身在这些树木中,人显得格外渺小,渺小到尘埃一样。
</h3><h3><br></h3> <h3>当看见阳光时,己置身于两山之间的夹缝,一道清澈凛冽的泉水汨汨流淌,洗把汗流滿面的脸,喝口纯净如水晶般的甘泉,精神为之一振。
</h3><h3><br></h3> <h3>一个半小时后,队伍变得稀稀拉拉,海拔越来越高,道路曲崎不平,树杆仿佛穿上了一件苔癬的外衣,森林更深了,也更密了。深得使人喘气,密得使人窒息。<br></h3> <h3>突然之间,一颗挂着二号标号的古茶树赫然出现在眼前,不远了!再向上攀登250米,即可到达一号古茶树,<br></h3> <h3>,
大家互相鼓励着、搀扶着向前、再向前…<br></h3> <h3>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经过近两个多小时的攀登,终于到达2750米的一号古茶树下。<br></h3> <h3>戎氏集团的工作人员早已等候在此处,为每一个攀登者拍照留念,并用流淌千年的泉水,为大家呈现一大桶以大雪山命名的热茶,此时此刻,此景此情,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成功的喜悦尽写脸上。<br></h3> <h3>
尽管五年三次登上大雪山感觉很劳累,但仍然激动,我又与那株胸围3.1米,高度16.8米的千年古茶树零距离接触。<br></h3> <h3>草经冬而不枯,花非春亦不谢,人无魂而显空,足不復地则飘。
我静静的坐在茶树下,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颗小小的茶树。
</h3><h3><br></h3> <h3>上山难,下山亦难。在原始森林中,下午4点多钟天就暗下来了。依依不舍的看了最后一眼古茶树,我开始下山。归途中,正好可以欣赏一下沿路的风景。<br></h3> <h3>阳光透过密密匝匝的树叶,星星点点洒落在森林中,明暗对比十分强烈。
黛色的树杆,绿色的叶子,蓝色的天空,白色的云朵,构成一幅现实中的国画;<br></h3> <h3>斑驳陆离的光线射在铺满落叶的小路,仿佛脚下是一床多彩的地毯;
</h3><h3><br></h3> <h3>坐在一根落木上,闭眼冥想:森林一派空寂,大山安静得只听见自己的心跳,甚至于虫呜鸟啼都没有,仿佛回到了远古。<br></h3> <h3>正是这种千年的孤寂,才使得这片古茶林得以保存下来,终于在二十二年前,揭开它那神秘的面纱,展现出远古的茶韵。
</h3><h3><br></h3> <h3>又是两小时的下山路,当夕阳西下,不远处传来了羊汤锅的浓香。原来戎氏集团的工作人员早已在护林站准备好丰盛的晚餐,迎接登顶归来的茶友们。<br></h3> <h3>开饭啦!大家伙狼吞虎咽吃着香喷喷的饭菜,所有的劳累早已抛到九宵云外。
我慢慢的登上44级螺旋楼梯,站在瞭望台最高处向群山深情凝视:<br></h3> <h3>只见重峦叠翠,形成一道面向西北方的绿色屏障。落日余晖中,天空像水洗般蓝,朵朵白云飘浮在山顶,似乎依恋着这片群山。<br></h3> <h3>我的心沉淀下来,仿佛灵魂曾经丢失在这里,今天又回到了胸腔……
</h3> <h3>春融万物,海纳百川,山高水长任我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