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走进位于下城区朝晖路30号流水北苑小区门口的文晖街道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指挥部,在展示的各种方案设计图片中,有一幅“细节效果展示”图尤为引人注目。而细节,正是这次文晖街道老旧小区改造的主旋律。</h3><h3> 今年9月份,流水北苑率先启动了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提升工程,拉开了文晖街道辖区内9个小区“旧改”三年计划的序幕。街道党委书记、小区旧改总指挥钟一民在第一次动员会议上就强调,老旧小区改造不仅是形象工程,更是民心工程和百姓暖心工程,是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为百姓谋福祉的具体行动。</h3><h3> 流水北苑小区建成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总建筑面积4.48万平方,总占地面积2.4万平方,是一个超过20年的老小区。小区存在基础设施陈旧、配套不齐、停车位不足、绿化布局不尽合理等问题,与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存在不小差距。此次改造共涉及房屋9幢、41个单元、居民618户,包含同心弄、绍兴支路两条道路约480米,以及小区四周沿街店铺108个、店招面积约740平方米,共需投入资金2500万元。</h3><h3> 为将流水北苑打造成“六有”(有完善实施、有整洁环境、有配套服务、有长效管理、有特色文化、有和谐关系)宜居小区,指挥部工作人员和居民进行了充分深入细致的沟通交流,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征询居民们的意见,每个细节都很“较真”。4月底全面完成“四问四权”,使居民的意见不留“盲点”和“死角”。同时,指挥部根据居民反馈的意见,不断优化方案设计,于5月底正式确定了以“10+X”模式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改造提升设计方案。</h3><h3> “10+X”,即10个必选改造项目:屋顶整修、立面提升、外挂改善、管线整治、楼道整理、门厅更新、灯光调整、绿化彩化、文化提炼、活动空间;X指自选增加项目:智能安防、交通优化、智能垃圾分类、加装电梯、自治管理,以及居民特殊的个性化解决方案。</h3><h3> 街道城管办梅育生副主任指着雨篷、晾衣架、防盗窗、空调罩、花架等立面构件说,这些构件都是经过反复征求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多次修改调整最终定型的。如雨篷,原来设计的是单层铝塑板,听取居民们意见后,改为双层铝板,而且设计了雨水槽,不仅美观也更耐用。</h3><h3> 还有一件事让流水北苑的居民感到很温馨。由于老旧小区时间长了,大多数人家的保笼已经没有锁。施工人员在拆除每户人家的保笼过程中搭建了脚手架。为了消除居民们对安全的顾虑,指挥部为小区所有家庭的保笼均安装了锁,使居民们有了安全感,无须担惊受怕。居民们纷纷说,政府为老百姓着想考虑得真周到。</h3><h3> 包师傅家与许师傅家是居住在5幢1单元的两户人家。这个单元有点特殊,是夹在6幢1单元与5幢2单元中间的一幢平房,屋顶有近200平方的平台,原本没有列入施工改造计划。包师傅反映雨天平台容易发生渗水现象。指挥部对此十分重视,邀请施工方和设计人员到现场勘察,又从档案室调出房屋原始档案进行研究,最终决定为其安装坡顶。与包、许两家多次协商沟通,设计方案经过三改定稿。这事,让包师傅和许师傅两家人非常感动。</h3><h3> 7幢3单元的孟女士看到新装的雨篷有两个小小的镙丝眼,总觉得不太安心。于是,她向指挥部反映立马得到解决。施工方用透明防水胶细心地涂了一遍,直到孟女士彻底放心。</h3><h3> 党员干部的主动作为和细节上的呵护,加快推进了流水北苑小区旧改工程的建设进度。距离项目年底收官还有一个月,小区的面貌已经呈现出翻天覆地的变化。立面、门面和地面“三面”焕然一新:楼房立面、围墙、围栏色彩明亮;沿街店铺的门面、店招熠熠生辉;小区地面白改黑,人行道重新铺装、行道树参照朝晖路进行调整,增设城市家具,配套人行道四季彩化花箱。环境美化了,智能化走进了居民生活。道闸、车闸和楼道门禁实现了人脸识别。连垃圾箱都换成了自动开启的智能化垃圾箱。同时,通过挖掘小区的历史文化,在“百年艮山门货运站”和南宋爱国诗人陆游醉卧琴溪的典故基础上,提炼出工业文化遗存“艮山货运”和历史人文遗存“溜水听瀑”两处文化景观。</h3><h3> 因为历史原因,一些老旧小区原本没有物业管理机构,而是由社区代管,向居民收取较低的费用。流水北苑小区在这次综合改造提升的同时,引入了专业的物业管理公司,居民原先缴纳的费用不变,而是由政府通过绿化、保洁等政府采购项目经费,帮助第三方物业公司正常运营。</h3><h3> 于细微处见精神。正是这一件件细小的事情,让流水北苑小区的居民感受到了文晖街道党员干部作风的转变和由此带来的如沐春风般的温暖。</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