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实验小学三、四年级数学教材研习

陈冠弟

<h3>  吴老师讲解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二、三单元教材:时、分、秒,万以内加法和减法(一),测量<br></h3> <h3>  一、单元分析</h3><h3>第一单元是学生第三次接触时间,学生已经认识了几时几分,而本单元主要在这些基础上来认识“秒”,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教材在编排上具有如下特点:</h3><h3>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h3><h3>2、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h3><h3>3、注意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h3><h3>二、单元教学目标:</h3><h3>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h3><h3>2、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h3><h3>三、单元教学重点、难点</h3><h3>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h3><h3>单元教学难点: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h3><h3>4、课时安排: 3课时。</h3><h3>1、秒的认识…………1课时</h3><h3>2、时间单位的换算…1课时</h3><h3>3、时间的计算 … …1课时</h3> <h3>一、单元教材分析:</h3><h3>第二单元主要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以及加减法估算。共安排了4个例题。这部分内容是在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100以内的加、减法基础上教学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口算和笔算,复习了数和计算的有关知识,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学习万以内的数鱼计算起就铺垫作用。</h3><h3>二、单元教学目标:</h3><h3>1、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h3><h3>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h3><h3>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设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h3><h3>三、单元教学重点:</h3><h3>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h3><h3>四、单元教学难点:</h3><h3>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设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h3><h3>五、课时安排:6课时。</h3> <h3>第三单元《测量》教材分析</h3><h3>一、教材内容分析:</h3><h3>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h3><h3>单元内容结构如下:</h3><h3>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h3><h3>二、教学目标:</h3><h3>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h3><h3>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h3><h3>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h3><h3>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h3><h3>三、教学措施</h3><h3>1.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h3><h3>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采用演示主题图(如,公路及路标、动物过桥图等)、组织学生的测量活动(如,量课本、书桌等)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促进师生互动提供条件。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认识并理解测量的有关知识,同时形成适合自己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逐步提高。</h3><h3>2.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h3><h3>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比较强,需要学生在操作中充分的感知,并逐步达到完善。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该建立在操作的基础之上。如,教学例1(毫米的认识),教材安排了学生用尺子测量课本的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测量中发现课本的宽、厚不能用整厘米表示,从而引出“毫米”,感受毫米产生的意义,再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明白厘米与毫米的关系。</h3><h3>3.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h3><h3>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应该作为检验本单元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以及1吨的质量观念时,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外,同时还要多举一些当地学生熟</h3> <h3>陈老师讲解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二、单元教材:大数的认识、公顷和平方千米</h3> <h3>本册教材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h3><h3>1、优化大数认识的编排结构,突出数学的文化特色,提供丰富素材,培养学生的数感。</h3><h3>本册实验教材“大数的认识”单元的教学内容极为丰富。它的编排,改变了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把大数的认识分成“亿以内的数”和“亿以上的数”两个单元,并分别在四年级上、下两册分散教学的做法;而是在四年级上册整合成一个单元进行教学。这样的编排,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抽象思维能力,与三年级相比有了较大的提高,能够接受丰富而系统、逻辑较为严密的数概念内容;另一方面由于知识相对集中,便于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迁移类推获得新知,形成较完整的认知结构。例如,在教学亿以内数的读写时,先在万以内数读写法的基础上教学整万数的读写法,再教学含有两级的数的读写法,以便于学生的迁移类推,同时突出了我国的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h3><h3>“大数的认识”单元的编排不仅结构合理,而且内容的安排和素材的选择突出了数学的文化特色,例如通过数字的产生、计算工具的发展史、古代计数方法的介绍等内容,渗透了数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并相互促进的思想,使学生逐步体会到数学不仅是有用的工具。</h3><h3>2、计算教学内容的编排体现改革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h3> <h3>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h3><h3>一、教学内容</h3><h3>1.认识公顷。</h3><h3>2.认识平方千米。</h3><h3>二、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h3><h3>1.对两个单位单独安排了例题,分别进行认识。</h3><h3>2.通过操作并借助直观,让学生充分体会两个面积单位的大小。</h3><h3>三、教学目标</h3><h3>1.使学生了解测量土地时常用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知道并理解公顷、平方千米与平方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h3><h3>2.使学生经历从实例到表象建立的过程,丰富直观经验,初步形成1公顷、1平方千米的表象。</h3><h3>四、具体内容</h3><h3>这部分内容是将原三年级下册“面积”单元中的“公顷和平方千米”移至这里,放在“大数的认识”之后教学,这样编排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让学生认识平方千米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关系,二是习题也不再受数的范围的限制,并可利用大数充分地感知这两个大的面积单位。</h3><h3>1.例1:认识公顷。</h3><h3>公顷这个面积单位太大,不容易直接建立表象,所以教材从学生比较熟悉的“鸟巢”引入,从而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公顷”是一个很大的面积单位。接下来,教材又从3个方面对“公顷”进行了刻画:一是正方形表征,通过边长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来表征“1公顷”,体现了面积单位研究方式的延续性。二是根据边长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0000平方米得到“1公顷=10000平方米”,从而使学生将“公顷”与“平方米”之间建立起联系;三是通过呈现400米跑道围成部分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使学生建立起“1公顷”的直观表象。</h3><h3>“做一做”则通过测量活动,使学生先建立起100平方米的直观表象,在此基础上再来推算1公顷,从而为学生准确建立1公顷的表象提供间接经验支持。</h3><h3>2.例2:认识平方千米。</h3><h3>以我国陆地领土面积引出“平方千米”,从而强化“平方千米”是一个比“公顷”更大的土地面积单位,引起学生的关注。</h3><h3>为了更好地建立“1平方千米”的表象,教材也呈现了三种方式:一是语言描述,以正方形表征1平方千米;二是沟通1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公顷之间的进率;三是以天安门广场和“鸟巢”等直观场景描述1平方千米</h3> <h3>  梁老师讲解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四、五单元教材:角的度量、三位数乘两位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h3> <h3>第三单元 角的度量</h3><h3>一、教学内容</h3><h3>1(认识线段、直线、射线。</h3><h3>2(角的度量。</h3><h3>二、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4点)</h3><h3>三、具体内容</h3><h3>1(线段、直线、射线。</h3><h3>有的教材是先讲直线、再讲线段和射线,这里的编排是从学生已有的关于线段的认知经验出发,先讲线段,在认识线段的基础上,再认识直线和射线。关于线段的编排,先直观呈现拉直的线、绷紧的弦等,再语言描述、最后给出符号表示。虽然直线和射线的概念比较抽象,还是结合了一些学生生活中的事例来体会“无限”“延伸”等特点。如手电光、汽车灯光、探照灯光等,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最后,教材提示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直线、射线与线段的区别。清楚地呈现了比较的3个维度。</h3><h3>2(角</h3><h3>教材从学生直观认识锐角、直角、钝角出发,结合刚刚所学射线特征说明角的含义,既是“角”的概念归纳,又是角的特征的进一步认识。</h3><h3>3(角的度量。</h3><h3>角的度量编排的重点是引出角的单位,因为量角的本质就是要找出一个角里包含了多少个角的单位。也就是角的单位的产生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给出了1?的概念,也就是角的单位,利用角的单位就介绍了量角的工具——量角器,从而也说明了量角器的制作原理, 为学生在使用量角器量角时,更好掌握操作方法提供了帮助。</h3><h3>4(量角。</h3><h3>与实验教材相比,修订教材不但给出了量角的直观图,而且还强调对操作步骤的梳理。后面“做一做”第1题两个角的开口方向不同,需要依据起始边认读角的度数,是正确读出角的度数的技能训练;第2题则意在引导学生深化认识“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的道理,强化对角的特征的理解。</h3><h3>5(角的分类。</h3><h3>学生在二年级已经认识了直角,通过测量,让学生发现直角等于90?。关于“平角”和“周角”的认识,从角的动态定义引出的,有两个优势,一是通过动态的角度就容易看出它们的形成过程,平角的两条边在同一直线上,而周角的两条边重合了,让学生理解“平角”和“周角”的概念;二是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它们的度数,也与角的单位是把一个圆周平均分成360份这一定义相呼应。与此同时,对锐角、钝角的认识,同样需要从角的单位出发,利用度数范围来重新定义这两种角。</h3><h3>后面的例5则教学5种角之间的关系。这里的核心是从度数出发,从大小排序和倍数这两个角度探讨了它们之间的关系。</h3><h3>6(画角。</h3><h3>与量角一样,教材仍然关注画角的步骤的整理,分三步:第一步,定线;第二步,定点;第三步,连线。并且,图示与文字对应,有利于学生较快地掌握画角技能</h3> <h3>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h3><h3>一、 教学内容</h3><h3>三位数乘两位数</h3><h3>二、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h3><h3>1.口算、估算融入到笔算教学中。</h3><h3>2.增加了一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对比较熟悉的单价、数量和总价的例题进行概括、总结。</h3><h3>3.以填空的形式,给出了积的变化规律文本。</h3><h3>三、具体内容</h3><h3>1.例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h3><h3>教材以简单行程问题为背景,一是体会计算的现实需要,二是为后面抽象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积累一些经验。因为学生已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在估算后直接揭示145×12的笔算过程,另外,把估算融入笔算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运算习惯。</h3><h3>2.例2: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h3><h3>第1小题的重点是竖式的简便写法以及积的末尾0的个数确定。第2小题的重点则既有竖式的简便写法,又有因数中间的0是否应与另一个因数相乘的问题。</h3><h3>例2的编排把口算融入了笔算教学中,通过呈现两位学生的不同算法,意在引导学生灵活选择计算方法。</h3><h3>下面的阅读材料介绍了“格子乘法”,使学生了解“格子乘法”的计算过程与笔算乘法的密切关系,也可作为整数乘法算理的一种解释方式。</h3><h3>3.例3:积的变化规律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h3><h3>例题的设计分为三个层次,思路的引导非常清晰:</h3><h3>(1)研究问题:教材设计了两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乘法算式,在观察、计算、对比的基础上发现问题。</h3><h3>(2)归纳规律:结合广泛交流,畅说发现的规律,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说明积的变化规律。</h3><h3>(3)验证规律:举例验证积的变化规律的普适性。</h3><h3>与实验教材相比,这里的编排还给出了规律的文本表示,便于学生系统掌握规律。</h3><h3>4.例4:单价、数量、总价三者之间的关系。</h3><h3>首先提供两个典型购物问题,通过解决“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学生从两个问题的相关性入手,提炼出单价、数量、总价,明确这三个概念的内涵。然后结合具体问题情境,分析“单价、数量与总价”三量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总结出数量关系。</h3><h3>5.例5:速度、时间与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h3><h3>相对于“单价”,对“速度”的理解更难。教材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150千米/时、60米/分,意在让学生体会用这样的符号表示运动速度具有简明、清楚的特征。探索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构建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并应用模型去解决实际问题。</h3><h3>四 教学建议</h3><h3>1.充分发挥学生原有经验的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h3><h3>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是一致的,通过讨论交流总结出多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方法。</h3><h3>2.重视引导学生探索运算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习模型化的数学方法。</h3><h3>本单元学习的“单价、数量和总价”与“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是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感悟“单价、数量和总价”与“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经历将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并经历将抽象的数学模型用于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模型化的数学思想方法。</h3><h3>3.重视引导学生探究运算中的规律,并作一定的归纳与抽象。</h3><h3>利用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特别是合情推理能力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任务。本单元不但在相关的练习设计中,编排了一些引导学生探索规律的内容,如打上了“*”号,不作普遍要求,但却是发展学生推理能力的好素材),而且将探索“积的变化规律”作为例题专门加以研究。不但可使学生形成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而且还利于培养学生数感和推理能力。</h3><h3>4.适当增加计算量,加强计算技能训练</h3> <h3>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一、教学内容 1.平行与垂直。 2.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三点。细节变化在介绍中体现 二、教学目标 三、具体内容 (一)平行与垂直 1.例1:认识平行与垂直。 教材去掉了情境引入,直接通过学生在平面上画任意两条直线来引入,这样编排可引导学生体会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关系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就能比较好地回避了“重合”这种情况。分别教学平行和垂直,重点更突出、线索更清楚。 教材第一次给出了平行的记法与读法,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而且体现了数学的简洁之美,能够与第三学段的学习做好对接。后面“量一量”的活动意在通过测量,引导学生发现两条直线相交的两种情况,认识到垂直是在相交的一种特殊的位置关系,从而在感知与体验中建构垂直的概念。 教材呈现了三组不同方向的垂直情况图,加深对垂直特征的理解,帮助学生建立垂直的表象。 2.例2:画垂线。 本套教材删去了平行线的画法,但保留了垂线的画法,因为后边画高要用到画垂线的知识。首先呈现了用两把三角尺或量角器来画垂线,意在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放手让学生自己来探索画法。接下来,通过三幅连续的动态图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方法,重点突出了画的过程。 3.例3:点到直线的距离和平行线间的距离相等。 首先自主尝试,亲身经历画、量、比、想的过程,从而发现点到直线间垂线段最短的这一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发现的能力。 然后让学生在两条平行线间画垂线。画、测量、发现平行线间的距离相等这一特点。 “做一做”以生活中走斑马线为素材,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第2题,三幅图中的a与b两条直线看起来中间有凹、凸现象,并不平行,实际上却是笔直而平行的。使学生体验到仅仅依靠视觉观察是不够的,有时要通过亲自测量去检验。 4.例4:解决问题。 例4是让学生综合运用垂直、长方形特征、垂线的画法等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后有练习) (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例1:认识平行四边形。 本册教材是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分别安排认识,以便教学主线更清楚。 因为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初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这里主要是从对边平行的角度来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教材去掉了情境图,是从平行四边形的生活原型出发,然后抽象成位置、方向、大小都不同的平行四边形的几何图形,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图形表象,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接下来通过研究平行四边形的边的特点,为抽象出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奠定基础。教材采用图示加文字说明的方式给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的概念,突出体现了高与底的相对性,并为以后面学习梯形及面积计算做了铺垫。 2.例2:认识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性质。 从两个方面来体现:通过拉动四根吸管串成的长方形这一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易变形、不稳定的特性。下面的“做一做”则是通过用小棒摆平行四边形的活动,让学生发现在平行四边形的边确定的情况下,形状还是不能确定,也就是不唯一性这个角度说明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不论是用四根吸管来拉动,还是用小棒来摆,都需要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比较等过程,从而发现规律、概括特点,在活动中体验到变与不变的数学原理。 3.例3:认识梯形。 教材先提供生活中的实例,然后抽象、提炼出梯形的定义,再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意在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从直观到抽象建构梯形的概念。接下来给出了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定义和直观图。让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定义,同时形成对梯形的完整认识。 “做一做”通过梯形的定义去辨析,从而巩固梯形的概念,强化表象,并进一步巩固画高的方法。通过变式,凸显梯形的本质特征。 4.例4:四边形的关系 回顾已学过的四边形,引导学生探讨图形之间的关系,最后整理出四边形关系的集合圈。目的在于从整体上建构知识网络,使学生借助几何图直观形象地理解图形间的关系,也是集合思想的体现。 五、 教学建议 1.抓住图形本质特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加强变式) 2.加强作图步骤的具体指导。 本单元涉及许多作图的内容,如画垂线、画长方形或正方形、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等。但教材中很少呈现文字的作图步骤与方法,所以教学时要加强作图的训练和指导,重视作图能力的培养。 3.注重联系生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拓展教学的资源<br></h3> <h3>最后再由吴老师、陈老师和梁老师抛出教学困惑,大家一起想办法出主意</h3> <h3> 交流研讨,成就你我</h3>

学生

教材

单元

认识

教学

平行四边形

单位

梯形

公顷

笔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