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9年11月30日与12月1日在老子学院举行了为期两天的“国学经典《道德经》师资骨干培训”。
冬雨挡不住学习国学精华的脚步,全县二百多位名师顶着严寒,齐聚老子学院学术报告厅,共同学习道家精华。<br></h3> <h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道德经》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经典,其义深,其意丰,其辞美,让它走进课堂,意义重大。为此,县教育体育局师训股专门请来了在《道德经》研究方面的大咖们为我们传道解惑。</h3><h3> 世界老子学会执行会长、著名社会活动家和资深记者董延熹先生为我们教授了“《道德经》师资人员的基本素养”;周口电视台记者何艳红女士为我们讲解“如何诵读《道德经》”;叶建民教授为我们分享了“弘扬传承老子文化,增强文化自觉自信”;道本教育创始人陈鹏宇老师分享了“教师专业发展与《道德经》智慧传承”。经过两天聆听专家的分享,对于《道德经》的理解又深入了一层,老子的智慧是要帮助这个世界化解各种大灾难,化解各种冲突,老子《道德经》里面处处充满人间最高的智慧,这是人间智慧的宝藏,让我们真的能够了解生命的意义,让我们能够把生命的意义活出来。</h3> <h3> 《道德经》是宇宙真理,生命的实相。道是一切万物的总源头,它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思想深邃,言简意赅,短短五千言,却涵摄宇宙、自然、社会、人生各个方面,阐释万物之源、治国之术、为政之道、为人之本、立世之则,通篇贯穿着“道法自然”“大道和谐”,折射了中华民族期盼和顺、崇尚和美、追求和谐的美好愿望,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思想魅力,它不但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块绚丽夺目的瑰宝,而且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样的国之精华更应该得到传承,让《道德经》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心中是刻不容缓。<br></h3> <h3> 作为传承《道德经》师资人员中的一份子,我觉得《道德经》中的内容并非要全盘托出所有内容,而应该让学生先挑选授课内容,这是对学生、对课堂的尊重,体现了“生本”思想和“三不教”原则,如此以来授课内容必然是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效率也会随之提高。如《道德经》中的“善”“勤”“虚”“静”“和”“美”“道”“德”这些富含文化信息的文字内涵,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就会乐于学习,善于领悟,这样才能起到传承的作用。</h3> <h3> 读书是为了明理,为了成长,学习《道德经》也不例外,要让学生能从《道德经》中悟出生活之道,成长之道,让他们活学活用,激活经典,厚于生活,让他们把学到的精华融入到自己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中。<br></h3> <h3> 两天封闭学习,深感责任重大,肩上担子沉重,道家文化博大精深,国之精华就该传承弘扬。</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