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白玉不毁,孰为珪璋。”雪白的玉石不被雕琢,哪能成为贵重的玉器?一堂精彩的课也需千锤百炼、取长补短、吸众人精华,才能绽放光芒。</h3> <h3> 11月30日,霏霏细雨伴着寒风扑面而来,研磨活动伴着书香如约而至。在接下来的两天时间里,35个坊的1900名学员,在38名坊主的带领下,有步骤、有方法的对课堂教学进行了精研细磨,旨在提升乡村中小学教师的教科研、课堂实践与课堂评价调控能力,使学员们在研课中反思,磨课中提升,养成反思、归纳、探究、提升的良好习惯,促进教学素养的提高和专业成长。</h3> <h3> 各坊主持人首先回顾总结了第一次集中研修情况和线上学情通报,表扬先进,督促后进,鼓励大家抓紧时间,一鼓作气,争当优秀。</h3><h3></h3> <h3> 各坊主持人简单介绍了本次研修的内容、方式及流程。然后对研课磨课的意义进行了阐释;对微型课的定义、特点以及如何上好微型课做了讲解和示范。</h3> <h3> 一研一磨,人人参与,火热进行中。在各组长的组织下,小组成员轮流讲课,有条不紊。教室里时而掌声迭起,时而此起彼伏的讲课声,杂而不乱,闹中有序。拉开了研课磨课的帷幕。</h3> <h3> 通过紧张而又而热烈的一研一磨,各组选出了课例代表,并进行了评议。</h3> <h3> 下午1:30,暖场热身后,组间研磨,集智聚力共成长的二研二磨正式开始!</h3> <h3> 三研三磨:班级研磨,各小组课例代表上台展示,分组评议,力求打磨精品,为接下来的课堂实操和第三次的成果展示打好基础。 </h3> <h3> 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们积极发言,各抒己见,现场研磨气氛浓烈。教师们敢于直言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见地,乐于分享自己对教学策略的认识,挖掘课堂教学的深度广度维度,在众思中凝练出了教学广智。</h3> <h3>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心动不如行动。在坊主们的指引下,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与鼓励下,教师们的研课热情和教学激情被再次被点燃,心中的巨人早已被唤醒。期待已久,却又忐忑不安。一节课经过集体智慧的多次研磨,会有怎样的讲堂呈现?又会获得怎样的评价呢?虽知课堂不够完美,急需指导和完善 ,但仍期待用心的研磨会有所提升。一堂堂精心打造的微型课即将上演。</h3> <h3> 台上分分钟,台下研磨精。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的策略,同样的出彩!为你们喝彩、点赞👍</h3> <h3>激励提升<br></h3><h3> 随着展示完毕,本次研磨活动也接近尾声。参培学员普遍认为本次活动所讲的内容接地气,具有操作性、针对性,适合基层教师的需求,选择的案例真实、语言朴实、娓娓道来,富有吸引力;对于一节课反复锤炼、深度打磨,真的相当于参加了一次高水平的教研活动,受益匪浅。<br> 各坊主总结了本次研课磨课活动的成效所在,同时又以温情的话语激励教师们在今后教学中敢于创新,勤于学习,乐于分享,希望大家能抓住每次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不断积累、沉淀、反思,以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并对下阶段的活动任务进行了具体的安排,要求学员一定要回归课堂进行实操演练,争取在第三次成果展示阶段更加出彩。<br></h3><h3> </h3> <h3> 国培有阶段,教研无止境。一天的研修结束了,群里的研磨与交流仍在继续……</h3> <h3> 学无止境,教艺无涯!教育是一门科学,需要研究、探索;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改进和提高;教育是一门技术,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研课磨课”引领素养提升,“同课异构”促进专业成长。这是一条通往教育的幸福大门。愿所有的参培教师都能紧紧抓住本次磨课的机会,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勇于创新,不断研磨,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情高昂的课堂,让课堂成为教师业务提升的阵地和师生共同的乐园。为镇平教育的明天增光添彩!</h3> <h3> 巡视花絮 感人事迹</h3><h3> 11月30日上午11:00,寒意阵阵,细雨霏霏,我们巡视到镇平的最北端高丘镇培训点,小学语文三坊线下培训正如火如荼。在交流中,我们发现了几个让我们感动的典型。高丘中心小学培训点学员大部分来自本乡镇,但高丘地盘大,有位叫张莹的50多岁的女老师,家住深山刘坟村,离学习地点二三十里,上有80多岁的婆婆,下有三岁的孙子。但她不怕山高路远,每次学习冒着严寒骑着电车,几次差点摔倒,依然坚持学习。尤其是这次培训,孙子有病,找人帮忙带着,仍坚持来学习,积极讲课。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难能可贵;还有两位来自时代楷模张玉滚所在的黑虎庙小学的教师余超凤和张磊,早上5点多就骑着摩托车顶风冒雪(山里下雪了),在崎岖山路上骑行一个多小时,着实让人感动。还有4个来自我县最南端的郭庄乡学员王瑞芳、王琰、李晓慈、李梁卫,也是顶风冒雨,5点多就出发,按时到达,坚持学习......初冬的天气是阴冷的,通往工作坊坊的道路是曲折湿滑的,但这些老师的学习热情是高涨的。这种学习的精神和毅力令人感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