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市和桥中学1970~1990年部分"真相"

nn(niu liqun)

<p class="ql-block">  宜兴市和桥中学,1992年更名为"宜兴市和桥高级中学",创建于1912年,是宜兴境内创办的第一所中学,比现在的"江苏省宜兴中学"还早16年。</p><p class="ql-block"> 我于1973年1月至1977年7月在和桥中学就读,1986年8月至1990年7月在和桥中学任教。我收集的这组照片展示的就是那个时段和桥中学的部分场景。其中有二张是1990年以后拍摄的。欢迎大家提供这一时期的老照片,充实我的美篇相册,谢谢。</p><p class="ql-block"> 八O年代的校门。记得我刚上学时的门卫是个很严厉的小老头崔爱根,后来犯事坐牢了。由厨工王师傅接任。</p><p class="ql-block"> 纺织助剂厂是八〇年代中期的校办厂。</p><p class="ql-block"> 六七十年代大门外是八字分开的两排修剪整齐的冬青绿篱,进入大门后的道路两旁有高大的法国梧桐和冬青树绿篱,绿篱一直延续到医务室边。</p><p class="ql-block"> 总务处、会计处就在进入大门不远处的两层小楼内,道路穿楼而过。当时的总务主任是南下干部王安楼。王主任是一个可爱大叔形象。</p><p class="ql-block"> 校园西部区域以前是程维新(国民党军政人员,1949年赴台)之父程酋生的私人花园。</p><p class="ql-block"> 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校门。</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1976年的校门,一位新毕业的女老师在门前留影。两边的标语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一副“对联”是〝要想红旗飘万代,重在教育后一代〞,很具时代特点。</p> <h3>八〇年代初小池塘边建起了围栏,我觉得这样反倒是破坏了原来的意境,显得不自然。照片中的行走者是时任校长夏侯逊。此照摄于1988年春。</h3> <h3>一稚童在小山上玩耍。</h3> <h3>八〇年代中期在原教师办公室西边新建的办公楼,二楼是校长们的办公室。照片右后边是很有特色的画廓,一面是玻璃橱窗,另一面是黑板。上面是黛瓦盖的雨棚。后面骑自行车的是陶子才老师。摄于1988年初夏。</h3> <p class="ql-block">帅哥老师正在批改作业</p> <p class="ql-block">1982年一位帅哥老师正坐在池塘边那棵大歪树下。远处是阅览室及门廊。他在镇江师训班学习半年后于1973年以民办教师身份分配来和桥中学任教体育,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入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又回到和桥中学任教,几年后任副校长,后来又调回老家常州,在多所中学和职业学校担任校长职务。</p> <h3>小池塘及池北边的图书馆和阅览室,池塘对面是音乐教室。"文革"中知名画家、原宜兴紫砂工业学校教师张志安在这里做了三年多的图书馆管理员,并担任我们的美术老师,可惜身材魁梧、不修边幅的张老师基本上没教我们画画,只是教我们写写美术字。</h3> <h3>八〇年代初在阅览室和图书馆原址上建起了学校的第一幢教学楼,摄于1990年7月。</h3> <h3>池塘边这棵主干倾斜的大树让人印象深刻,叫不上树名,只觉得它生长缓慢,一直是老样子。如此倾斜而巍然不倒,其根系之发达坚固可以想见。这棵大树的树梢在本美篇的第二张照片中可见端倪。不知这棵大树现在还在否。</h3> <h3>我和曹庆祥老师在树下合影,即是师生又是同事。</h3> <h3>这棵倾斜的大树前和池塘边是拍毕业照的常选地方。</h3> <p class="ql-block">大操场边的司令台由天然青石垒成,足有一点五米高,长宽八米左右。台面四周用窄窄的水泥压边,台面是用煤渣拌石灰铺就。前面左右两角各有一个硕大的石鼓墩做底脚,显得很稳重。下面的照片中两个大石鼓墩依稀可见。除了用作领操,还作为大会主席台和舞台使用。当年和桥镇的许多大型群众集会都在这里召开,公安局经常在这里召开公审大会,犯罪分子坐着"喷气式飞机"被送上台,然后戴上手拷押解宜兴。</p><p class="ql-block">还有文艺演出,71年左右我曾在这里观看过和桥中学学生演出的样板戏巜沙家浜》(选场),前宜兴电视台播音员杭维和演阿庆嫂、孟建芬演沙奶奶,孙小龙演郭建光、汪宪萍演卫生员⋯⋯。75年冬开挖殷村港时,县剧团还在这里演出节目慰问开河民工。</p> <h3>左边是校园最北面的一排像洋房一样的教室,右边是田径场直跑道起点。</h3> <h3>1979年几位校友在操场东北角草坪上小憇,身后是学校南校区的几排教室和食堂。在没有电影院的年代,县城电影放映队会不定期地在大操场上放露天电影,我们这些小屁孩常常席地而坐,有时还不得不到银幕后面看"反电影"。</h3> <h3>大跃进的产物一一大礼堂,一开始使用便是危房。</h3> <h3>九〇年代初时任教委主任赵云露来校视察,此时他们在校园北区。我们上学时从南到北有五排平房教室。</h3> <h3>三位年轻校友身后这排教室是当年毕业班的教室,建于50年代,在校园的最北边,共有六个教室。洋房建筑风格,室内和走廊特别宽敞,室内可排放五排双人课桌,上有天花板和阴角线条,音效特别好,老师上课完全不必扯着大嗓门。下面是当年少见的水泥地。暗红色的门窗和门窗套宽大结实,采光很好。外观是清砖黛瓦,四周大树高耸,寂静的课堂里不时传来悦耳的鸟鸣声,似乎在与师生对话聊天,或像学生插嘴发言。这排教室的建造规格和品质在当时宜兴所有学校中绝无仅有。</h3><h3>和桥中学教室里的讲台也值得一说,全是由硬木制成,暗红色,三面包围,正面呈弧形,里面有上下两层,足有一米二十的高度和宽度,显得十分大气庄重,实属少见。</h3> <h3>原教师办公室前路南面的教室于1976年改成了这个样子,原来是朝北,后来改成了朝南。九O届初中学生初二时的教室。</h3> <p class="ql-block">池塘西边的音乐教室,我们读书时的音乐老师是徐国祺老师,一个十分可爱的教师,他的手风琴演奏很出色,后调回江苏教育学院,徐老师的专业是地理。徐老师之前的音乐老师是钱利生老师,后来调县文化馆了,钱老师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音乐文艺人才,在宜兴市颇有名气。后任的文化馆长陆鹤云、市音乐教育界领军人物吕成千、前宜兴电视台副台长黄庆忠、朱建宏等都是地地道道的和桥人并是从和桥中学走出去的。记得前几年宜兴市举办的一次文艺类比赛,评委席上几乎是清一色的和桥中学人。</p><p class="ql-block">最左边是学校医务室,先后有蒋医师和缪洪法医师。</p><p class="ql-block">医务室的建筑颇具欧洲风格,有门廊、罗马柱、天花板、立体窗、空架木地板。</p> <h3>1989年几位教师在池塘西边、音乐教室前合影</h3> <h3>这张学军活动合影替代了毕业合影,可惜没有校领导参加。七O年代初的校级领导有丛惠琴校长、孙醒之、宗洪生、赵奇南、何健、王安楼等。75年刘秉甲调来接任校长,85年夏侯逊接任。</h3> <p class="ql-block">我初中的班主任是江萍帆老师,高中是陆勤芝老师。路泰、邵星华、许奇安、罗作民、范瑞英、高丰安、路志远、唐积庆、何健、曹庆祥、朱自道、吴生洪、吴强、吴汉初、周耀华、吴淑和等曾经都是我的老师。师恩如海,难以忘怀。不曾想到后来我也成了老师,并以此为终身职业,也来了个桃李满天下。</p> <p class="ql-block">九O届初三(3)班毕业合影,从初一到初三我一直是这个班的班主任。时任学校一室三处正副领导悉数到场,他们是夏侯逊、唐文博、许小安、吴强、王仲华、周法林、蒋益农、蒋俊竹。</p><p class="ql-block">该班优等生全部考入和桥高级中学,1993年参加高考有多位同学考入名校,吴锦芳南京大学医学院本硕连读,徐跃军(徐毓军)东南大学、后考取清华大学研究生,陈英时东南大学本科后考取上海同济大学研究生,焦志強扬州大学,匡军中国矿业大学,季俊扬州大学,李立娟无锡轻工业大学,这些都是我的得意门生。</p><p class="ql-block">该届初中毕业生中比较有名的还有宗欢、方圆、吴昊、李强、钱建伟、周平、周敏(周利敏)、方刚等等。其余恕不一一。</p><p class="ql-block">1990年和桥中学初高中分离前,"宜兴市中"不可以招收和桥中学的初中毕业生。这届学生93年参加高考的成绩是和桥中学史上最辉煌的一届(可能没有之一)。</p><p class="ql-block">当年险些埋没了一个清华大学研究生,经过是这样的:在那个追求城镇户口的时代,徐毓军的父亲徐南大先生执意要儿子报考中专,而且是孤注一掷单报中专,其他志愿栏目均为空白,一个保底志愿都没有,这意味着一旦中专不录取,他将无学可上。任我和我的同事们百般劝说,徐先生仍不改初衷。不幸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徐毓军中考620多的高分(年级第一)居然被有门道的人挤掉。事后我与徐先生去找夏侯校长求情,夏侯校长爱惜人才,亲自到教育局疏通,破例录取了徐毓军同学。徐毓军不负众望,最终成为清华大学研究生,为母校争了光。</p> <h3>1988年我带着这个班的学生去滆湖军垦农场踏青</h3> <h3>教师办公室,当年显得十分时尚气派。天花板、大开窗,前后走廊,通风透气,明亮宽敞。</h3> <h3>学校南区的实验室和阶梯教室</h3> <h3>学校东南角的食堂外景。食堂原是镇上望族俞氏家的祠堂,我一同学的爷爷就是祠堂管账的,每年冬至日吃祠堂饭,小孩还有赏钱。其中一个大厅宽五间,进深接近15米,中间有粗大的圆木立柱支撑,整个大厅方方正正,十分大气。</h3> <h3>食堂边的教师宿舍和直通东横街的小校门</h3> <h3>小山南面的新建平房,曾是教师小食堂,后来改成了学工工场,门口还有一眼水井。照片中的水井你看到了吗?</h3> <h3>学校最南面的二排教室在1990年后改成了宿舍等生活用房,不久被拆除。</h3> <h3>英语教研组欢送老教师退休,其中有几位老师是1977年以后调入的。</h3><h3>我们读书的时候,唐积庆校长还是靠边站的,作为学生的我经常见他在办公室或走廓上阅读英文版《中国周报》,那时的他一身轻松没有任何职务,只是教几个班级的英语课,我们只是称呼他为唐老师,高一的时候我荣幸地成为他的学生,记得我还是课代表,最终我也成了一名英语老师并在母校执教数年。唐夫人是我一姨表姐的堂姑,所以有时课间还会拉些家常。1975年的秋忙假中他作为带队老师之一领着我们班的镇上学生在原永兴大队小会生产队的猪舍里剥了好几天的黄豆,还一起割稻。还在田头和我们比立定跳远,险些摔倒,是我眼疾手快一把扶住了他。大概在1979年恢复了副校长职务。</h3><h3>邵荫槐老师<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是个全才,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身材魁梧,浓眉大眼,嗓音极具磁性,只是代上过我几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府上在高塍赋村,人称他"大槐"。</span></h3><h3><font face="-webkit-standard"><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孙绍仁老师文革后重回和桥中学执教,其幼子孙迪民(71届高中)文革后考上大学,据说曾任东南大学成贤学院院长。</span></font></h3> <h3>1990年春节期间我去看望在宜兴家中的唐校长。唐校长文革后任宜兴市教育局副局长,后又担任宜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一职。</h3> <p class="ql-block">1989年10月学校组织教师到教育家段力佩所任校长的上海育才中学学习参观。</p> <h3>1989年学校英语组老师合影</h3> <h3>学校女子篮球队合影,教练员是路志远、施召棠和高丰安,队员是张顺华、欧红仙、吴静娟、吴宗英、景群英、刘锡芬、周国群、邓筱英、朱萍、禇新园。</h3> <p class="ql-block">学校男子篮球队荣获全县第二名。运动员是王新宜、周跃明、裴耀先、刘成强、许建刚、蒯渊定、周江红、唐建松、蒯一中、陆建洪。七十年代学校的足球队、排球队、篮球队、羽毛球队和射击队在全县很有名气。射击队和羽毛球队据说曾代表宜兴参加过镇江地区的比赛。我的帅哥同学刘成强、裴耀先是运动场上的多面手。那个时期的运动健将除了我前面所提到的王新宜、刘成强外,还有潘瑞阳(72届)、奚志明、唐建中、吴新娜、仇有望,俞小平等等。</p><p class="ql-block"> 当年体育老师有路志远、施召棠、高丰安、朱瑞林等。路老师中等身材,风度翩翩,业务能力强,管理学生严,还风趣幽默,深受学生尊敬和喜爱,后来调妻儿调江阴了。多年来和桥中学的体育运动一直保持着较高水平,各级各类比赛中屡获好名次。</p> <p class="ql-block">时任校长刘秉甲、副校长周平、教导主任何健、各毕业班主任和部分任课老师及工宣队"队员,与学生拍毕业照。老师从左到右是吴叔和、吴汉初、吴生洪、曹庆祥、陆勤芝、何健、周平、刘秉甲、周耀华、朱自道。</p> <p class="ql-block">前第二排左起第三人是高中语文老师吴强,文革后任教导处主任,1990年初高中分离,吴强任和桥第二中学校长,直至退休。</p><p class="ql-block">江苏警官大学前纪检书记张霞就是这个班的,77届高二(3)班。</p> <p class="ql-block">下面是77届高二(1)班的毕业合影,这个班出了二个留美博士,一个是俞小军(上海第一医学院),另一个是朱绯(南京大学),现今都定居美国。张伟,文革后期南京农业大学宜兴分校教师子弟,北京交通大学毕业,留日研究生,后在北京交通大学任教。77届高中毕业生蛮可怜的,1966年5月文革开始,9月我们开始上小学,一年级时的语文课本竟是一本16K红纸面的毛主席语录本。上学期间学工、学农、学军,升学不用考试,全由居委会或生产大队推荐入学。77年10月宣布恢复高考时我们都已经是插队或者农场知青了,或是工厂工人。这届毕业生通过自学,200多名毕业生中前后考上大中专院校不足15位。尽管这样,77届和桥中学高中生的录取率在当时的宜兴县还是遥遥领先的。</p><p class="ql-block">当时和桥中学的师资水平绝对是全宜兴一流的。我在和桥中学读书和工作期间看到了这样一个教师群体:以唐积庆、朱自道、李挺和、邵荫槐、何健等为代表的一批解放前的大学生,吴强、荆福仁、潘耀全、吴生洪、张耀久、钱林海、曹庆祥、唐文博、唐宁宣、许奇安、周庆余、陈大莲等五六十年代的大学毕业生,恢复高考后的头几届大学生毕业生高丰安、许小安、邵锡昌、孙勤东、黄鈝、张志强、顾猷猷、王乃伦、邵燕等等,正是这一大批优秀教师铸就了宜兴三中、和桥中学的辉煌。</p><p class="ql-block"><br></p>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这是75届高二(3)班的毕业合影。和桥中学75届高中生(乃至整个宜兴县)是"文革"中最优秀的一届。他们是在1972年冬全县统一考试后录取的,这是文革中唯一的一次全县高中统一招生考试,直到1978年中断了十多年的全县高中统一招生考试才恢复。有人作过统计,在刚恢复的77年和78年的高考中,75届高中毕业生录取人数最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