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9日,阴历十月十三,恩义寺,公交12路车。庙会“老爷会”。 恩义寺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杨陵区李台街道办事处建子沟村。据史料记载,公元599年正月23日,李世民出生在武功庆善宫,即建子沟唐王洞。幼年时他在此生活14年。唐太宗李世民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名字取意“济世安民”,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大唐盛世的奠基人,以贞观之治而名垂青史,声誉海内外。 由于恩义寺紧临建子沟,因而人们称恩义寺为“建子沟寺”。 山门朝东,紧靠杨凌示范区东环路,位于建子沟村南,五胡路南约七十余米,西宝高速公路北约六十米,唐王洞原址以东约二百米处。 按说恩义寺很有名,为唐太宗李世民诞生之地,是杨凌十分珍贵的历史遗迹,有深远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特别是现在各地都在打造文化旅游名片,但我没想到一如两年前,寺外普普通通,毫不起眼,全然没有别处旅游景点的大张旗鼓。只有这两个石狮默默守候着。台阶很高,拾阶而上,安静,肃穆。 据《旧唐书》、《陕西省志》、《武功县志》、《杨陵区志》等文献记载:隋开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年,唐太宗李世民出生于武功别馆。唐初,武功别馆被称作武功馆,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唐高祖李渊改武功宫为庆善宫。李世民即位后,为母祈福于庆善宫南,曾建慈德寺,此后,宫、寺一体,自清代康熙以来则名恩义寺。 <p><br></p> 从嘉靖(1542年)《陕西通志》在古迹中列入建子沟后,直到民国年间于1934年12月完成出版的《续修陕西通志稿》,列武功名胜15处,庆善宫、建子沟同被列为两处。<br> 明代状元康海的《武功县志》(1519年),也是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县志列为名胜:“建子沟,在县南十七里,近庆善宫——唐太宗悬弧地”。<br> 雍正《陕西通志*卷二十九*祠祀二》(1735年):“恩义寺,在建子沟,即唐高祖故宅改建。” <br> 嘉庆《续武功县志*建置志第二》:“永安镇,领堡四十七,户一千九百三十三,……东北建子沟有恩义寺,(寺)有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钟,载:‘古名庆善宫,后改恩义寺’ 民国33年(1943年)武功县县长温尔理曾为唐王洞题写匾额“太宗悬弧所”。<br> <br> <br> 《武功县文史资料》(1985年7月出版)第一册第18、19页中记载:“唐王洞。在武功县旧城南建子沟恩义寺内,寺内西北隅有一小洞,乡人称‘唐王洞’ ,为唐太宗出生地。洞额有民国33年武功县县长温而(尔)理手书《太宗悬弧处(所)》木匾一面。” 、“拴马椿(桩),在恩义寺门外,相传为太宗拴马树(桩),无枝叶,千余年不朽,形甚奇异” 。<br><br> 《杨陵区志》627页记载:“李世民生于武功庆善宫即今李台街道办事处建子沟村。<br> <p> 这立有《大唐天子李世民悬弧圣地》碑,该碑为石灰岩质,高1.8米(不含底座),宽0.64米,厚0.18米。顶部高0.53米,刻有二龙戏珠,中心刻<中华>二字。碑文分两部分:上部为李世民一生的历史;下部为恩义寺八次建设的历史;中心刻着《大唐天子李世民悬弧圣地》几个大字。碑文左右各六行,每行三十六字。立於二00七年正月二十二日。<br> 碑文中“隋开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五九九年一月二十三日),生於武功别馆。其地今陕西省杨凌区,建子沟村南恩义寺一窑洞内,后曰唐王洞。在此求读,度幼生涯,其父李渊任晋留守。隋末炀帝荒政无道,子劝父业一十三载,大业末年起兵晋阳,隋灭唐兴。武德九年玄武之变,世民登基,帝称太宗,国号贞观,统一华夏,坐帝二十三载。为民求食,兴修水利,减赋民荒,爱民如子,营造工业,商通内外,丝绸西域,国昌民乐。贞观二十三年驾崩,葬陕礼泉昭陵,享年五十有一。功高一世,万古长青。恩义寺唐太宗诞辰圣地,生后受我先辈衣食之载,为报其恩,多次幸游武功旧居,宴臣赋诗,访民疾苦,与民同乐。武德元年,出於圣化,於旧居首次改建;武德六年二次重建,改名庆善宫;唐宣宗大中期为三次重建;宋天圣十年第四次重建;金世宗大定十六年第五次重建,更名《崇教禅院》;清圣祖康熙十九年为第六次;康熙四十年第七次重建,首扩占地四十二亩,僧人众多,日耕夜诵,推移岁月之久。内存李世民拴马之用"拴马桩"; 母拾谷安子於树下,日行影不动的"可生树"; 盛有母子情怀天然生就的"槐抱柏"; 以及悬弧洞址,至今佳话传载,盛名千古。</p><p><br></p> 李世民幼年读书“唐王洞”中,因家贫,未请老师,从母窦氏学写字并学习“诗礼”,萌发了“框定家国”的志愿。 <p> 公元626年,唐高祖李渊把帝位传给儿子李世民。为酬谢养育之恩,太宗亲笔为寺院题名:《恩义寺》,并率朝廷官员,在建子沟设酒摆宴,载歌载舞,盛景空前。“唐王洞”由此闻名,流传至今。唐王洞于1992年8月被杨陵区政府列为《第一批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在寺内未找到唐王洞,据说是没有修缮。</p> 2006年秋,庆善宫(恩义寺)第八次修建。此次修建,寺庙为东西走向,长 108米,宽22米,占地面积3.6亩(2376平方米)。 大殿的设计为全框架钢筋混凝土结构,青瓦盖顶,仿古外观,木刻彩绘,高大雄伟,十分壮观。 进到寺内,正是善男信女吃斋饭的时间,多为中老年妇女,还有人带着小孩。询问之下得知,今日是“老爷会”。 《武功县志·大事记》:唐·贞观六年(632年)九月,太宗至其出生地庆善宫,与群臣宴集并赏赐当地故老。唐·贞观十六年(642年)十一月,太宗幸庆善宫,欢宴武功故老,为60岁以上的老人和孤寡残疾等人赐毡、裘、粟、帛,并免当地百姓三年赋税。故老与太宗叙旧事,论社稷,并喜极纷起为舞,祝福老人健康长寿,庆贺大唐太平盛世。 自公元642年唐太宗回出生地宴群臣和周边父老起,每年正月二十三日,周围的百姓相聚庆善宫,感谢李世民为父老赐物,免除赋税。后逐步扩大为庙会。方圆数十里的男女老少齐聚恩义寺,群众自发举办进香、耍社火、唱大戏、敲锣打鼓、扭秧歌等民俗文化活动,人山人海,非常热闹。海内外杨陵籍人士或回来祭拜,或者致电、传书遥祭。庙会还有山货、日杂和牲畜等物资交流活动。周边的扶风、眉县、周至、武功、兴平、乾县等许多地方的人,都云集建子沟逛庙会。庙会自古延续至今是为风俗,其内涵丰富,深入人心,千古流传。 <br> <p> 走出恩义寺,万般感慨:如烟的历史,厚重的历史,不禁想起毛主席的词《沁园春·雪》里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p><p> 另附上名人诗文对庆善宫和建子沟的精彩描绘:</p><p> 明代进士诗人张錬《建子沟》诗<br> 数椽兰若依丹邱, 千载相传建子沟。<br> 霸业不知何处是, 渭川秋水向东流。<br> 明代诗人耿志炜《建子沟》诗<br> 渭北沮南建子沟, 萧条气色动高秋。<br> 白云低度苍蒹雨, 黄土重堆翡翠楼。<br> 双鸟逐鱼窥去水, 一腔怀古视长流。<br> 江天落木催寒露, 入夜犹深宋玉愁。<br> 《庆善宫》耿志炜</p><p> 渭水桥西岸北头, 唐朝帝业此源流。<br> 龙飞四海家胡越, 燕舞一堂醉冕旒。<br> 翡翠楼台归蔓草, 蓬莱宫殿委荒邱。<br> 牧儿短笛吹牛背, 曲里犹传建子沟。<br></p><p> <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