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龙岩学院附中 练至高</h3> <h3> 我们的教师与家长常常埋怨孩子不听教诲。比如,告诉孩子不能玩手机游戏,他们就是“不放手”;告诉孩子要专心读书,他们就是“不听话”,于是我们就把教育的责任推给孩子,“我强调几遍了,还是不听,他(她)不想读,我还能咋样呢”?</h3><h3> 我们要反思:孩子的道德品质是通过“他人告诉”形成的吗?效果差,该能说明不是。如果不是,到底是如何形成的?</h3><h3> 其实,心理学家们对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早就做了大量研究,有了不少规律,其中,有一条就是“知情意行”统一的规律。</h3><h3> 也就是说,孩子们的道德品质,不是“告诉”形成的,在“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中间还有其它环节,那就是“情”(道德情感)和“意”(道德意志)环节!我们的教育常常把这两个环节弄丢了!自己没有按道德品质形成的心理规律来培养孩子,却把不好结果的责任推给孩子,是不是有点可笑?</h3><h3> </h3> <h3>龙岩学院附中家长会——感恩教师</h3> <h3> “情”在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可是我们的教育做了许多“简化”,违反学生成长的心理规律。比如,本来要隆重举行的表彰大会简化成“过家家式”简短会议,教育没有在“情”上发力,学生没啥深刻体验,哪能有好的教育效果?又如,不少教育工作者,为了节善自己的时间与精力,把庄重的各种学校仪式简约化,结果活动没了“文化味”,不能让“学生动心”,哪能有好的教育意义?</h3><h3> 优秀教师批改作业懂得给分数,懂得给鼓励性评价,在学生“情”上下功夫,比起那些只画“√”“×”,不鼓励学生的教师就技高一筹!学生都期待看到自己的进步,看到自己的长处啊!那些少改作业,没有对学生学习及时评价的教师,其实是自己违反了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生态规律,却批评学生不努力、成绩差,是不是有违教职业道德的嫌疑呢?</h3><h3> 优秀的教师做到每天表扬“学会”“过关”的学生,做到“周考”小结激励学生,做到单元过关考隆重表彰学生。时时处处,用自己的教学行为激励学生学习,而不是告诉学生要认真学习。其实,这正是名校名师的教学“通法”!</h3><h3> </h3> <h3> 比如两个孩子打架,其中一个孩子住院挂瓶了,我们如何处理?写检讨,让孩子承认错误,学校处分,家长陪钱,如果教育局限于此,就还差一步!如果教师能指导家长带孩子一起去看医院看对方,让孩子体会到住院的痛苦与不幸,这样就把德育链条中的“情”补上了,这样的教师、家长就是值得赞赏的!</h3> <h3> 聪明的家长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不会停留在“告诉”上。他们会带着孩子去新华书店、图书馆与孩子一起学习;他们带孩子去旅行时,不会忘记带孩子去逛知名大学;他们常会带着孩子与成功人士常接触……无言的教育,时时浸染着孩子,比“说教”好得多!</h3><h3> 聪明的教师也不会硬邦邦地要学生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是要把其中的内容转化成能让学生体验感悟的活动,促进学生在活动中,在表达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h3><h3> 敬爱的老师啊,我们要富有情怀,对待学生要在“情”上发力,教育才有前途,才有未来,才能变得美丽!</h3> <h3> 学院附中家长会——感恩家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