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飘》有感

暮云春树

<h3>历时三旬,127集的《飘》在我的任何可利用的时间里,通过声音飘入记忆。</h3><h3><br></h3><h3><br></h3><h3>整部大作,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讲述了南方种植园主的生活,以及他们的习俗礼仪、言行举止、精神观念、政治态度。小说重点记叙了女主角斯佳丽从一个十六岁美丽活泼、无忧无虑的少女,经历四年悲苦的战乱,十二年貌合神离的婚姻,蜕变为一个成熟女人的故事。</h3> <h3>在经历妈妈去世、爸爸痴呆、缺吃少穿的痛苦中,她发愤绝不让家人沦落到更悲惨的境遇。她让倔强战胜怯懦,用果敢代替优柔,挑起养活家人的重担。当然,迫于无奈,有些手段不够磊落,但这使得她形象更为丰满。对于斯佳丽,我是敬佩的,喜欢的。我喜欢这个女子的执着,果敢,勤劳,智慧。因为这些优点,远非俗女所及。</h3> <h3>斯佳丽信守诺言,显示出她对爱的执着。阿希礼是她少女时代的梦,她爱他,胜过一切。当明白不可以得到他时,她委曲求全。到亚特兰大阿希礼妻子玫兰妮身边,只为可以得到他的讯息。阿希礼赴前线时一句嘱托成了斯佳丽的枷锁,她铭心刻骨。于敌兵压境的艰险中,虽也心有悔意,但决不违背诺言。陪伴玫兰妮生下小博,并一块儿回塔拉,不让娘俩饿死在亚特兰大。</h3> <h3>斯佳丽勤劳,勇敢。回到塔拉,她的靠山已倒,母亡父痴。家里已没有维持生活的食物,她想尽办法搞吃的。用枪果断杀死一个北方佬,拿走那人身上的钱财,拖走尸体,悄悄埋掉。她不辞辛劳。在毒日头下,用她曾经的纤纤玉手种植、采摘棉花,累到要瘫,但不曾放弃。在一些家奴都受不了的艰苦劳作中,她拼尽全力,只为不能让家人挨饿。后来,嫁给弗兰克成功地经营木材厂,更显示了她不同凡响的勇敢与智慧。</h3> <h3>她身上有诸多优点,但不可否认,世上没有完美。她自私,任性,迟钝,对真爱半醉半醒。真正醒悟时,爱已飘远。她爱艾希礼,完全是一种少女时代的虚荣与幼稚。艾希礼英俊帅气,风度翩翩,且没有像其他男人一样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这激起斯佳丽的幻想及征服欲,成为她十几年的情感支点,生活动力。真正认清艾希礼的软弱后,才明白丈夫巴特勒才是自己真正的欢喜。但事与愿违,巴特勒已在频频的失望中,磨尽了自己对斯佳丽爱恋的热情。当巴特勒把对妻子爱恋的热情转到四岁女儿邦妮身上时,没过多久,不幸发生,邦妮坠马身亡。巴特勒的幸福、希望、骄傲,随着女儿的死,化为烟云。他也心如死灰。</h3> <h3>听完小说,不由心生感慨。世上夫妻能真正了解彼此,心灵相通,情投意合,用全身心地去爱对方,那该是件多么幸福又幸运的事。但无论作品中还是现实中,往往事与愿违。多数夫妻磕磕绊绊,身心俱疲。但是,为了不让家庭鸡飞狗跳,一地鸡毛,他们或虚以委蛇,或貌合神离,在忍耐中成全着家的完整。</h3> <h3>斯佳丽的婚姻即是如此。三次婚姻,与每个丈夫都是同床异梦。与查尔斯结婚是因为赌气,与弗兰克结婚是因为缺钱,与巴特勒结婚有喜欢的成分,但多半还是钱。她不懂他的丈夫,当然,她也懒得懂他们,因为她的心里只有一个艾希礼。所以斯佳丽在婚姻中是没有真诚的,当然也就无幸福可言。</h3> <h3>巴特勒是真正懂斯佳丽的人,斯佳丽在他面前,像个透明人。巴特勒目光似乎具有穿透她的肉体看到她的思想的能力,但这能力,恰恰是巴特勒的悲哀。他太爱斯佳丽,却又深深明白斯佳丽爱的不是自己,是艾思礼,所以巴特勒的痛苦不言而喻。不由想起那句“走得最急,都是最美的风景 ; 伤的最深的,也总是那些最真的感情。”</h3> <h3>两人都不幸福。巴特勒的痛苦,在于看得太透彻,活得太明白。斯佳丽的痛苦,在于活的太虚幻,太自我。夫妻如两条轨道,总也不能相交,因此内心备受折磨。当斯佳丽拂去岁月的风尘,历经万水千山,明白真爱就在身边时,爱却飘远。</h3> <h3>结局有些丧气,不够完满。但正像季羡林先生所写的一篇文章中所言: “不完满才是人生 ”!好在作者匠心独运,构思精巧,在文末给出了一丝亮光:“不管怎么说,明天就是另外一天了。”对!当太阳重新升起的时候,一些问题或许会如烟似雾般地随风而逝。<br></h3><h3><br></h3><h3>故事至此,戛然而止,却又似乎言犹未尽,意犹未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