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粤闵土楼行:族聚深山避祸仇,诗书耕读解烦忧。方圆各异堪观赏,举世无双闽奇楼。

和弦谐音

<h3>初冬的十一月二十七、八、九完成了三天的粤闵土楼之旅。</h3><h3>第一天八点半广州出发,中午到兴宁,找当地的朋友带我们吃农家菜,客家咸鸡,小河鲢鱼,令人印象深刻,一扫而光。</h3> <h3>饭后泡个乡村温泉,六个人包场,无敌温泉,水从八米地下抽出,源源不绝,偌大的游泳池,还可以让你随意调节温度,人均消费30</h3> <h3>三点多来到梅县侨乡村,看到这里的环境大有改观。包谷挺立,溪水清澈,远山碧绿,村容整洁,好一个希望的田野。</h3> <h3>配角都如此精神抖擞,因为这里汇聚人气。</h3> <h3>反而主角南华又庐却提不起精神,门面还是一如既往的破旧,原因这里边经营者,已不是曾经的主人。</h3><h3>南华又庐坐落在麓湖山下的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南口镇,土地辽阔,环境幽静,风光旖旎,民风淳朴。</h3><h3>是梅州地区最大的客家民居之一,也是客家地区保存最完好的古民居之一,2002年被列入了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h3><h3>潘氏南华又庐位于梅州市梅县区南口镇侨乡村,为十六世祖潘祥初(毓辉)所建。 堂内悬有“南华又庐”匾额,题有“光绪三十年”,即1904年竣工。门联为“南华节度,华国文章”,有其典故。潘氏起源于周,毕公子季孙食采邑于潘,因以为氏。晋中牟潘岳,官居著作郎,以文章传世,名满天下,故称“华国文章”。北宋名将潘美,于宋初率军南下,克南汉,定江南,累官忠武军节度使,故云“南华节度”。潘岳、潘安均为潘氏远祖,故南口潘氏先有“南华庐”,今日尚存。而潘祥初亦喜爱传统,故将新居命名为“南华又庐”。</h3> <h3>下午五点前终于赶到雁洋镇,在叶剑英故居闭馆前十分钟赶到,在展馆工作人员的催促下,草草看完没什么特色的故居,避免三过此地而不得入的尴尬。</h3> <h3>在塑像前留一张合影。</h3><h3>叶剑英故居位于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雁上村,是泥砖砌筑的农舍,属粤东地区客家围屋。坐东朝西偏南。整座围屋共有15间房屋,进故居左侧后角边两间是叶剑英少年时的卧房。院内整洁清静,远处青山含黛,四野田园青翠,环境优美。1897年4月28日,叶剑英诞生在此,并度过童年。叶剑英元帅纪念馆位于故居左侧。馆前竖立2米高叶剑英戎装铜像,门楼上镶嵌杨尚昆题写的 “叶剑英元帅纪念馆”烫金大字。门楼两边装饰浮雕,反映叶剑英革命生涯。</h3> <h3>夜入雁南飞景区,看门口的小姑娘非常好,尽管已近天黑,知道我们的年龄后,毫不犹豫的放我们进去。</h3><h3>梅州市梅县区雁南飞茶田度假村位于叶剑英元帅的故乡——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总面积450公顷,是广东宝丽华集团公司饱蘸着祖国茶文化, 在青山绿水间浓墨重彩挥洒而就的融茶叶生产、加工和旅游度假于一体的山区“三高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的开放型旅游度假区,[1] 雁南飞茶田景区依托优越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标准化种植的茶田,以珍爱自然、融于自然的生态为理念和“精益求精”“人文文怀”的企业文化,树立了“雁南飞”名牌精品。</h3> <h3>由于是茶园,它的主景观,就是几个精美的茶壶造型。</h3><h3>晚上回到梅州,已经是六点半天黑了。</h3><h3>第一天行程:广州——泥坡豪华温泉(345公里)——梅县侨乡村(43公里)——叶剑英故居(47公里)——雁南飞(六公里)——梅州金德宝国际大酒店(38公里)一共480公里</h3> <h3>田家炳故乡行,路过就不要错过。对田家炳这样的热心资助教育的爱国富豪,总是充满敬意。到他的故乡一游,可以看看他对家乡贡献。</h3> <h3>田家炳故居拱辰楼位于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银滩村韩江河畔,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是一座典型的客家民居,白墙黛瓦,二进院落,斗门额顶书“儒林郎第”。1919年,田家炳便出生于此。距离拱辰楼不到4公里处,便是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的祖居——大埔县高陂镇唐溪村中翰第。</h3> <h3>走进银滩村,百年以上的建筑,依旧矗立,可见客家后人对祖业的坚守。</h3> <h3>整洁的村容,更显示南迁的客家人,对自中原就有的家训传承。</h3> <h3>粉刷一新的老房子,让银滩村有了些徽派建筑的色彩。</h3> <h3>距银滩村不远的地方,我们来到李光耀的故乡,不知为什么,从田家炳故里出来,并没有路牌指引。这是一个想刻意打造的四A景区,看来还是流产了。李光耀纪念馆,估计这是一项头脑发热工程,平时参观者极少,估计李显龙也没有来过,更不用说新加坡的国民了。</h3><h3>李光耀祖籍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高陂镇,高陂镇地处韩江中游。青青的山,绿绿的水,蓝蓝的天;这里是李光耀和田家炳的祖籍地,这里空气清新,民风淳朴,水陆交通顺畅;这里就是韩江古镇,中国瓷都--广东高陂镇。</h3> <h3>李光耀祖居“中翰第”位于大埔县高陂镇党溪村唐溪,中翰第面前是一片开阔的田野,正对面两山对峙,左边鹰嘴山气势不凡,有如金凤起舞;右边蛇头岗蜿蜒起伏,又似潜龙欲奔,风景秀丽,一派田园风光。</h3><h3>据《李氏族谱》记载,唐溪李氏是福建上杭县稔田乡李火德的后裔李淳笃移居广东程乡(今梅县)后传至13代的李衍白定居唐溪传下的,李光耀乃李衍白传下第9代孙。</h3> <h3>塘溪村这样的老房子已不多见了。</h3> <h3>八一红星下的朱德纪念大桥。纪念朱德曾在此地,指挥了一次力量完全不对等的战役。</h3><h3>三河坝战役</h3><h3>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后,国民党反动派调兵遣将,“讨伐”起义军。八一南昌起义部队主动撤离南昌,南下广东,目标是“先得潮、汕、海陆丰,建立工农政权,后取广州,再举北伐”。9月18日,部队进抵广东大埔县城。9月20日,前委根据形势发展做出了分兵部署:周恩来、贺龙等率领主力向潮州、汕头进发;第9军副军长朱德率领第11军25师和第9军教导团共约3000多人,据守三河坝,掩护主力南下。</h3> <h3>三河坝纪念园新旧入口对比。</h3> <h3>山上高耸的三河坝战役纪念碑。没死诸君成将帅,可曾到此烧纸钱?</h3><h3>三河坝分兵后留下的800壮士至少出了三个元帅朱德、林彪、陈毅,将军到没算过,不过知名的有粟裕、黄克诚、杨志成、洪水(越南人)、陈士渠、唐天际、朱良才、杨梅生、谭冠三、谭希林等。</h3> <h3>从纪念碑眺望静静流淌的三河——梅江、汀江、梅潭河。但愿华夏历史上,人类相互间的这种为权力而血拼屠杀场景,永远不会发生。</h3><h3>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三河坝位于大埔西部的三河镇,因梅江、汀江、梅潭河三江在境内交汇而得名。4块清朝时期古石碑,记录了三河镇鲜为人知的清朝重要盐运枢纽历史。</h3> <h3>参加南昌起义的肖克老将军对三河坝战役曾这样评述:没有三河坝战役,便没有井冈山会师,罗霄山脉(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及其对南方游击战争的影响就不会那么大。”肖克将军的这段话,如今成了景区入口醒目的标语,开宗明义地肯定了战役的历史定位。</h3> <h3>参观大埔县城的泰安楼。此楼已经没有人住了,可以让游客自由上下,全面观看楼内各层建筑。</h3><h3>泰安楼位于大埔县县城龙岗村,建于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4年),距今已有241年的历史,是国内极为少见的石方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h3> <h3>泰安楼及附属建筑占地面积6684平方米,其中主楼占地2577平方米,两侧书斋占地2764平方米,门坪及花台占地1325平方米,共有200个房间。泰安楼属砖石木结构建筑,坐东北向西南,呈四方形,长49米,宽52.6米,门口有宽阔的门坪和水塘。楼高11米,分三层,一层墙宽为0.92米,三层墙宽0.44米,一、二层外墙为石墙,三层外墙壁及内墙为砖墙。因楼外墙为石墙,故该楼俗称石楼。</h3> <h3>泰安楼楼一至三层四周向内设前走廊,一层走廊的柱子为上木下石,二、三层为木柱,三楼前排中厅设有祭坛,为防外患,三层除前廊外还设有后走廊。一、二层不设窗,三层才开窗,并设有枪眼,整座大楼只有一个大门出入,门板镶上厚厚的铁皮,大门顶有蓄水池,供灭火之用。</h3> <h3>内中轴线主体建筑为平房,分上下二堂,上堂书“祖功宗德”陈列蓝氏先祖神主牌,并作为祭祀的祠堂,堂左右侧设有厢房,楼内平房四周为天井,三层方形楼房把主体平房环抱在中间,形成楼中有屋、屋外有楼的格局。楼的两侧各有一座书斋,是供读书求学的场所,楼内右侧天井有口水井,井水清澈可口,现仍可饮</h3> <h3>在三楼俯瞰楼内中轴线。</h3> <h3>从三楼观看泰安楼格局。</h3> <h3>去大埔花萼楼,途经百侯镇随拍。其实,百侯镇旅游景点足可以让你浏览一天,不过没有时间了。</h3><h3>百侯镇隶属于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位于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东部,是距县城最近的一个镇,仅11公里,省道茶上线贯穿其中。</h3><h3>百侯原名为白堠,康熙二十七年(1688),进士杨之徐倡将“白堠”的“白”字头上加一横成“百”字,又把“堠”字的“土”旁弃之仍为“侯”字,意在“白侯辖地,出百位封侯”。</h3> <h3>海源楼位于广东大埔县百侯镇侯南村,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肇庆堂相毗邻。始建于中华民国6年(1917),由杨潮荣所建,1991年曾重修。坐东北向西南,是一座典型的中西合璧作品,外形欧式,内为中式。总面宽33.37米,总进深20.33米,占地面积约670平方米,建筑面积752平方米。平面布局呈长方形,高三层,前后均有宽敞的走廊,柱子有方有圆,为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h3> <h3>大埔肇庆堂,又名敬修衍庆,是一组中西合壁式客家民居建筑群[1],位于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百侯镇侯南村,建于民国六年(1917年),由侯南村人杨敬修的儿子杨荫垣、杨俊三兴建。大埔肇庆堂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 建筑面积1951平方米。</h3> <h3>经过狭窄陡峭的山路,终于来到粤闵交界的花萼楼。像泰安楼一样,这里基本上没有人家住了,游客可以拥有花萼楼整个空间。</h3><h3>联丰花萼楼,又叫花萼楼,位于广东省大埔县大东镇联丰村,[1]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距今近400年历史。因圆形楼形似花萼,又取兄弟邻居乡村相爱之意,所以取名为“花萼楼”。[2]联丰花萼楼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286平方米,属土木结构的圆形建筑,共有三环,内环一层30个房间,二环二层60间,外环三层120间,楼高11.9米。O</h3> <h3>[4]联丰花萼楼设计精巧、结构独特,显示了客家人圆满、团结、平均、平等的生活理念,对研究古代客家民居建筑艺术、客家民俗,有一定意义。</h3> <h3>明万历年间,林姓的第五代上祖林援宇家境清贫,衣不蔽体,为避风遮雨而寄宿在狮头山上的一个石洞里,常年来往于福建、江西、饶平等地,靠担盐,挑石灰为生。相传林援宇在附近的狮头山观音庙前,意外得到三大缸白银。</h3><h3>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林援宇开始兴建联丰花萼楼。林援宇建好土围楼之后,把村里所有没有房子住的乡邻都接过来住,因为这圆形楼形似花萼,又取兄弟邻居乡村相爱之意,故取名为“花萼楼”。[2]</h3><h3>2001年,联丰花萼楼与大埔泰安楼一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h3> <h3>佛山来到游客,成为义务模特。</h3> <h3>这三层的土楼,除了公共走廊,每家的房子,就依靠这样的梯子上下。</h3> <h3>花萼楼的外部建筑。</h3><h3>第二天行程:</h3><h3>梅州金德宝国际大酒店——田家炳故居(63公里)——李光耀故乡(4公里)——三河坝战役纪念馆(24)——大埔县泰安楼(16公里)——百侯镇(13公里)——花萼楼(27公里)——福建湖坑镇(100公里)总里程247公里</h3> <h3>不要以为店面豪华,就有好的出品。头天晚上那间饭店对客人敷衍了事,端出来的莲藕汤像水鬼尿,我都不敢喝。第二天早上与中午的餐饮,却让你大饱口福,主人甚至拿出自己吃的菜肴待客,真有家的温暖,胜过家的味道。葱花炒蛋,瘦肉煎豆腐才收13块,白菜价啊!</h3> <h3>记得上次从小路进入景区,直接到了承启楼前面,并登上山顶观景台,拍了土楼景区全景。这次如法炮制,带领同学从小路进去,不进去参观,就零消费。</h3><h3>承启楼,系土楼之王。[1]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高头乡高北村,据传从明崇祯年间破土奠基,至清康熙年间竣工,历世3代,阅时半个世纪,其规模巨大,造型奇特,古色古香,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1986年,中国邮电部发行了一套“中国民居”邮票,其中面值1元的福建民居就是一座环环相连的土楼,这座土楼就是如今闻名遐迩的承启楼,承启楼是一座城堡—— 一座家族之城。邮票是“国家的名片”,影响力十分深远,庞大的承启楼正是借助这方寸的邮票名扬四海。</h3> <h3>承启楼旁边的侨福楼。</h3> <h3>路上土楼随拍。</h3> <h3>河坑土楼群。</h3> <h3>福建多土楼,据说光一个南靖县,共有土楼15000多座,其中较有特色的三层以上的圆形土楼有386座,方型的士楼有1751座。而能夺得“大世界吉尼斯之最”,拥有368间房间的圆形土楼,便是南靖县书阳镇石桥村上的“顺裕楼”,当然它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圆形土楼。</h3> <h3>南靖最大的土楼顺裕楼所在地——石桥村。</h3> <h3>福建的南靖县跟永定县相互接壤,这两个县都是以土楼文化出名的。而靠永定县最近的村落,便是南靖县书阳镇的石桥村,村民要是翻过一座山头,便能踏入永定县的地界。在南靖,许多地名都带个“坑”字,如河坑、田螺坑等。而石桥村这个地名,却是个列外。</h3> <h3>石桥村名字的由来,有个美丽的传说:说是很久很久以前,村口的溪流上,横跨着一块巨大的天然石梁,溪水终年从石梁下面流向山下,石梁也成了人们渡河进出村落的最便捷的桥梁。于是“石桥”这个名称,便在人们的口中叫开了。</h3> <h3>石桥村最大土楼顺裕楼只能远眺了。</h3> <h3>去往云水谣景区路上的土楼,这些都是没有开发,也就是没有利益集团进驻的。</h3> <h3>不要钱,但没时间了。</h3> <h3>赶路,只能放弃。</h3> <h3>终于到达云水谣景区,密麻麻的制服男,让你看的有点不舒服,通往南靖县的路,也不是顺便可以通过,有人守着,问明情况,才会让你通过。</h3> <h3>开车进景区,到了桥头,停满车,摆买的小贩拥堵着行车道路,趁着对面有车来,看到这么美丽的风景,赶快拍两张,完全不知道这就是云水谣主景区。</h3> <h3>一直开到这客店前面,发觉没有路,问问客栈老板才知道,早过了景区,只好往回开。</h3> <h3>还好由外到内,看到这用土楼改建的客店,住一晚要几百块。</h3> <h3>溪边的特色土楼。</h3> <h3>云水谣镇新貌,农贸市场杂乱无章,没有停车的地方。</h3> <h3>“”农贸市场丁字路口的土楼。根本不能停车观看。</h3> <h3>开车又返回河对面,以为停不了车,在车上桥中间赶快拍了一张。</h3> <h3>终于找到人不能离开的停车位,叫驴友看着,终于可以来到河边景区。</h3> <h3>欣赏这古驿道旁的千年古榕。</h3> <h3>看看这些百年商铺。</h3> <h3>在桥上自由的选择拍照的角度,云水谣青山绿水一网打尽。</h3> <h3>游走在百年古街。</h3> <h3>不是节假日,每步都那么从容。</h3> <h3>来到了景区的和贵楼。</h3><h3>和贵楼又称山脚楼,位于南靖县梅林镇璞山村,跟南靖县城53千米。建于清代雍正十年,由简次屏公建造的,总投资一万五千两银子,是座占地1547平方米,是南靖最高的土楼。这座土楼建在沼泽地上,用200多根松木打桩、铺垫,历经200多年仍坚固稳定,保存完好。</h3> <h3>其实不同凡响,走进门口,感觉就不一样。</h3><h3>和贵楼“三奇”</h3><h3>和贵楼高五层,21.5米,别小看这个数字,这是个“世界之最”,也就是说和贵楼是已知的所有福建土楼里个头最高的,此为一奇。</h3> <h3>和贵楼每层有28个房间,共有140个房间。楼正中开一个大门,东西南北四方各有楼梯上下。它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据说当初选址建楼,开始并未发现这是块沼泽地,楼建了一层,忽然整层楼像沉船一样,慢慢下沉到了烂地里,建楼的简姓族人无可奈何,只好在下沉的楼墙上打了100多立方米的排桩,他们觉得地基这下牢固了,就从头开始夯墙,建起了一座五层高的方楼。他们似乎很有把握,从不担心大楼会倾斜或者下沉,果然两百多年来,和贵楼固若金汤,风雨不动安如山。现在,你在楼中学堂的小天井用铁线往地里插,一口气可以插进5米多深,拔出铁线,则可见铁线上有淤泥的痕迹,你如果在这里跺跺脚,天井整片的卵石便会涟漪般震动,此为第二奇。</h3><h3>共14张</h3><h3>和贵楼一角</h3><h3>和贵楼的第三奇,即楼中两口水井,相距十八米,井水水位均高出地面,左边那口井,清亮如镜,水质甜美,井中几条红鲤鱼翩翩游动,有如精灵,而右边那口井却混浊发黄,污秽不堪,完全不能饮用。这是由于两口井材料构造的不同造成的奇特景观。由于沼泽地浅层是腐烂的沼泽水,而深层是可饮用的地下水。所以在设计时都将两口井打到了地下水层。但是,清水井是由水泥砌成,而浊水井是由小圆石堆砌而成。这就导致了清水井壁缝隙较少,而浊水井壁缝隙较大。而两口井在通过沼泽水层时大量沼泽水渗入浊水井导致其浑浊有毒,而清水井却没有太多渗入所以可以饮用。</h3><h3>共5张</h3><h3>和贵楼</h3><h3>学堂匾牌</h3><h3>楼正中开1个大门,楼内东西南北四角安有4部梯道通向各层楼。天井中心建三间一堂式学堂,堂前门上挂着两块来头不小的匾牌,一个是由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颁发,由简羡强立的“兴学敬教”匾牌;一个是中华民国计六年十月由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委员长陈树仁赠送,由简羡强立的“兴学利侨”匾牌。</h3><h3>和贵楼是花了几千根松木做基建造在沼泽地上的,由于松木木质的特殊性,和贵楼经历过数次地震仍然不倒,院子中的空地,踩上去软绵绵的,竹竿插进泥土会出水。两口水井一清一浊。有关浊井的来历,据说是当年打井时,一个坐月子的妇女打开了本不应该看的井盖造成的。</h3> <h3>和贵楼的第三奇,即楼中两口水井,相距十八米,井水水位均高出地面,左边那口井,清亮如镜,水质甜美,井中几条红鲤鱼翩翩游动,有如精灵,而右边那口井却混浊发黄,污秽不堪,完全不能饮用。这是由于两口井材料构造的不同造成的奇特景观。由于沼泽地浅层是腐烂的沼泽水,而深层是可饮用的地下水。所以在设计时都将两口井打到了地下水层。但是,清水井是由水泥砌成,而浊水井是由小圆石堆砌而成。这就导致了清水井壁缝隙较少,而浊水井壁缝隙较大。而两口井在通过沼泽水层时大量沼泽水渗入浊水井导致其浑浊有毒,而清水井却没有太多渗入所以可以饮用</h3> <h3>不知什么日子,楼楼做法事。</h3> <h3>周边土楼,还是生活的主场所。</h3> <h3>年久失修,里边好多房子不能住人了。</h3> <h3>俯瞰云水谣景区。</h3> <h3>来到怀远楼前。</h3><h3>怀远楼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怀远楼位于福建省南靖县梅林镇坎下村东部,距南靖县城54千米。建于1905-1909年,是建筑工艺最精美、保护最好的双环圆形土楼,堪称传统民宅建筑艺术的佳作,2006年5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h3> <h3>这土楼的中庭就是不一样。</h3><h3>福建怀远楼申报世遗已被联合国正式受理,而关于土楼的起源这一“世纪之谜”,至今仍有争议,大多数人认为“中原人为避战乱南迁建土楼聚族而居”、“土楼是客家文化的结晶”。</h3> <h3>这牌匾有点意思,能保存至今也算奇迹。</h3> <h3>充满生活气息的活土楼。</h3> <h3>可以一团和气,也可以暂时分隔,土楼这种状况确实少见。</h3> <h3>这么堂堂正正的入口,保存却非易事。</h3> <h3>走心的客家茶点,可惜我一向没有尝试的冲动。</h3> <h3>精致的横梁飞檐,在土楼还是第一次见到。</h3> <h3>告别土楼,结束三天自驾游。</h3><h3>行程第三天,湖坑镇——云水谣景区(32公里)——永汉大观园(428公里)——沙径(12公里)——永汉镇农贸市场(21公里)——文冲地铁站(100公里)总共595公里</h3><h3>三天总里程:1330公里</h3><h3>献给同行的同学:</h3><h3>大顺之年亦远游,古稀耄耋足未休。</h3><h3>才登纽约摩天厦,又上深山闽土楼。</h3><h3>感谢一众同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