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朝平兄仙逝

淡泊

<h1>撰文:&nbsp; &nbsp; &nbsp; 冯竺<br>编辑制作: 淡泊<br> 2019/12/01</h1> <h1><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朝平兄犹如一枝耐寒的老梅,时时传来暗香徐徐。</font></h1> <h1>&nbsp; &nbsp; &nbsp; &nbsp; 姚朝平学兄病逝的消息由北京传来,感觉太突然了,悲痛都来不及。伏案静思,世事无常,人终究要走向往生的归路。遥祝学兄一路走好。 <br>  一年一度的南戴河休假聚会,是同窗度假村老板胜利兄组织的,延续了十几年。今年,我们因身体欠佳未能成行。</h1><h1> 朝平兄依约前往,照例参加笔会。朝平兄善书法,研习真草隶篆,自成一家,欣为诸位求字的同窗书写祝愿致辞和励志隽语。</h1> <h1>  苏醒用彩视微电影记录了朝平兄的书写,克纯作微信相册记录了南戴河的休闲时光,在同学群中播放,大受欢迎,以解未能参加同学聚会之憾。</h1><h1> 朝平兄临池挥毫的灵动跃然荧屏,犹如亲临观摩。哪成想这些视频作品竟成为永久纪念。</h1> <h1>  朝平兄善画,无师自通,多有画集出版。水墨、水粉、油彩风格各具。</h1> <h1><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我最喜欢的一幅是旧城里胡同的写生油画,其意境勾起我许多少年的记忆情思。弯曲的窄巷、斑驳的旧墙、墙上油漆脱落的大门、沿窄巷两侧堆放的杂物……。</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一派旧城老宅的乡土气息。还曾记得每每路过大水沟时看到一棵高过院墙的石榴树,果实满满,存着温馨。</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朝平兄的国画、素描、西画作品,也被同学结集,留在微信里网络中,成为永久的留恋</font></h1> <h1>  朝平兄的书与画,还有诸多逸闻轶事。</h1><h1> 朝平兄的专攻是英文,职业是天津城建大学的英语系教授。每当考试结束,姚老师会夹着一大摞宣纸走近教室,这一大摞宣纸都是姚老师的墨宝。姚老师告知同学们考试成绩,并给80分以上的同学赠送老师的书法作品一幅。可以想象,青年学子们奇异可爱的笑脸和如获至宝的兴奋心情。</h1><h1> 行笔至此,不由想起南开校父严修先生,他也曾为南开学校首届毕业生亲书扇面赠送。曾为获得作文优胜的班级亲书“含英咀华”匾额以资奖励。姚老师不愧为南开学子,承继了校父的遗风。</h1> <h1><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 城建大学初建,在学校大门处勒石镌刻校名,基石背面书写建校宗旨,请谁来书丹?请知名书法家书写润笔费不菲,学校初建经费捉襟见肘,为难之时想起姚老师。姚老师爽快答应且不收一文钱,但条件是,写的不满意可以重写,但不能写好了不用。</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金石之言,透着高雅和自信,颇有魏晋遗风。现今姚老师的书丹墨宝仍镌刻在大学基石之阴,留为永传。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城建大学的科学会堂大厅处的巨幅国画也出自姚老师之手,但没有留下签名印章。</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作而不名,旷达而自诩,“不图虚名不慕荣华(学兄韩卫语)”,更是傲世超然! 退休前我常去城建大学开会,也记得曾用相机拍照过朝平的墨宝和画作,今天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保存这些照片的文件夹了,只能待哪天有机会再补照了,传到网上留作纪念。 </font></h1> <h3>以下视频拍摄者:李长明</h3> <h1>  朝平兄与我们这一代人一样有一段“上山,下乡”的经历。</h1><h1> 他的英文专攻,就是在兵团农场繁重的劳动之余靠一本字典自学而成的。当然南开中学四年(初中三年、高中一年就“文革”了)为他的英文自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h1><h1> 城建大学的同事如遇到生僻的单词就会说,去问姚老师。一次,市长陪同外宾参观学校,专业词汇太多难为了刚入行的小翻译,小翻译立马请姚老师“救火”,嘴到病除,游刃有余。</h1> <h1>  我和朝平是同年的同学,在一个年级不是一班,初中我是四班,他是五班;高中他是二班,我是五班。自1962年入学到1969年我下乡他去农场,在校七年,四年求学三年“革命”,少有交集。</h1><h1> 胞弟冯笪告知在《南开中学志》中有一张1962年美术社的集体照片,恰恰有我们两个,并排而坐在思敏室的台阶上。仔细看看照片,青涩年龄稚气未退,但“面必净、衣必整、头容正、肩容平”的姿态还能看出是南开学子。</h1><h1> 天赋朝平,书画皆佳。而我却连一个书画的爱好也未求成。再有的交集,就是回城后了,一是未有大学本科学历而直接考研的南大校长陈宏,一是未有英语专业文凭的大学英文教授姚朝平,他们的励志激励着返城的南开学子们。</h1> <h1><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记得十几年前,冯笪约朝平等众位南开书画文友来开发区参观,当时我正在泰达西区供职,我引导大家参观了区容区貌,参观了大火箭、锦湖轮胎、艾达变速器、维斯塔斯风力发电设备等众多工厂,大家对开发区飞速的经济发展深表叹服。</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巡礼采风是创作根基,看到阳光、看到进步,更是一种人生意境。朝平的成功也正是源于脚踏实地,源于永不放弃。&nbsp;</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 朝平兄走了,他一定是回到了浩渺的星空,像他这样多才多艺的人一定是星宿下凡,完成了人间的功德走了……。</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他留下的书、画、文更让我们仰望。为悼念朝平兄,我写了一幅挽联,本文权作挽联的注释:“大漠荒原一本字典自学成才终成大学教授痛哉天不假年南开同窗失一文曲挚友;繁花锦簇两绝书画无师自通镌刻高等学府幸矣流芳百世罡天浩渺添几般若星君”。</font></h1><h1><font color="#010101"></font> 构思本文时正值京津大地今年的初雪,我突然想到王安石(宋代)的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h1><h1> 朝平兄犹如一枝耐寒的老梅,时时传来暗香徐徐。择“为有暗香来”为本祭文的标。</h1> <h1>  以下照片均于2019/08/17日摄于南开中学校友南阳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现场</h1> <h1>  此照片为2019/12/01日朝平追悼会现场</h1> <h1>后记:</h1><h1> 本文仅对原文几处笔误做了更正修饰,再次修改时鉴于冯竺撰写此文的语境,故借用了南开校友克纯:“南开中学65届毕业生南戴河聚会”时的照片,及高一,二班长韩子路提供的极珍贵的老照片,今天冯竺发来李长明录制的一段朝平在“城建大”大门处勒石处镌刻校名的视频,未获原作者许可也加进文章中,在此一并表示感谢!</h1><h1> 逝者已逝,谨以此寄托南开校友对朝平深切的哀思。顺祝各位校友珍惜余生,努力过好有质量的每一天!以告慰朝平在天之灵。<br></h1><h3> 淡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