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商朝时期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 </p><p> 今年是发现甲骨文120周年。</p><p> 自1899年甲骨文被发现以来,一代代专家学者为甲骨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推动甲骨学成为一门世界性学科。2017年,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标志着世界对甲骨文重要文化价值及其历史意义的高度认可,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的传播。<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p> <h3><font color="#010101"><p> 在古代社会,大事小事上人们都习惯占卜吉凶:“我能生男孩还是女孩?”“今天出去打猎能不能大丰收?”“他是我的真命天子吗?”。</p><p> 古人在龟甲或兽骨上钻孔,占卜时,先由占卜者把要问的事情祷告,然后用火烧灼甲骨背面钻凿的孔,于是甲骨的正面就爆裂出纵横的裂纹,这就是“卜”字的象形,在爆裂时发出的声响,就是卜字的读音。</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一个完整的甲骨及卜辞文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龟腹甲结构图解,不同的地方用途不一,刻错位置了这卦可不准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商周占卜活动由“贞人”亦称“卜人”负责,贞人身份涉及王、卜官、工官、小臣及其他臣僚和宗子,十分复杂,考古发现商代贞人有名子的100多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王宾中丁·王往逐兕涂朱卜骨刻辞▼</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一百年来甲骨文研究成果,证实了司马迁《史记•殷本纪》记载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忒牛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宰丰骨匕记事刻辞▼</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般无咎全甲刻辞▼</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土方征涂朱卜骨刻辞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小臣墙记事刻辞▼</font></h3> <p> 从1899年甲骨文首次发现,共计出土甲骨154600多片,其中大陆收藏97600多片,台湾省收藏有30200多片,香港藏有89片,总计中国共收藏127900多片,此外,日本、加拿大、英、美等国家共收藏了26700多片。这些甲骨上刻有的单字约 4500个,迄今已释读出的字约有2000个左右。</p><p><br></p><p>证古泽今还展出了商那个时期的一些文物。</p> <h3><font color="#010101">祖己父欣青铜卣▼ (卣音有,属于中国古代酒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商代“亚酌”青铜钺,公元前14-前11世纪。</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青铜方彝,公元前14-前11世纪。</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商王武丁时期后母斝(斝音假,是古代中国先民用于温酒的酒器,也被用作礼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已知的四大古文字体系中,除古埃及的圣书体文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和印第安人的玛雅文字之外,唯有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汉字体系,历经数千年的演变而承续至今,成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仍在使用的文字,并对中国人的价值认同、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滋养着当代社会,可以称之为“泽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玛雅象形文字石板▼</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古埃及的文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甲骨文的发现者是清朝光绪年间古董商、金石学家王懿荣,山东福山(今烟台市福山区)古现村人。时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校长)。有一次他看见一味中药叫龙骨,看见上面刻着字,就觉得很奇怪,就翻看药渣,没想到上面居然有一种看似文字的图案。于是他把所有的龙骨都买了下来,发现每片龙骨上都有相似的图案。他把这些奇怪的图案画下来,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他确信这是一种文字,而且比较完善,应该是殷商时期的。</font></h3> <p> 清末,研究甲骨文的大家:</p><p> 刘鹗,清末小说家。出版了甲骨文著录书《铁云藏龟》,第一次将殷墟甲骨公之于世,对我国甲骨的研究起到了开创性作用。</p><p> 孙诒让中国晚清经学大师、爱国主义者和著名教育家,出版的《契文举例》是我国第一本考释甲骨文的研究著作。</p><p> 王襄中国现代金石学家、甲骨学家。著《簠室殷契序》记载了他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首先发现、鉴定、收购甲骨的经过,以及此后研究甲骨文等情况。他写的《簠室殷契类纂》是甲骨学史上的第一部字汇,此书于1920年出版。1925年他出版了《簠室殷契征文》公布了他收藏的五千多篇甲骨中的精品。还著有《簠室殷契征文附考释》、《殷代贞史待征录》,以及《殷墟书契待问篇录本》、《簠室所抚殷契》和《纶阁所录殷契》等甲骨文研究专著。<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p><p><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p> <h3><font color="#010101"> 中国近代研究甲骨文的四大学者: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看看“王”字是怎么演变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再看看“水”字是怎么演变来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由中宣部、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科学技术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河南省人民政府和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主办的“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展示了殷墟甲骨文发现后,3000多年来,汉字结构没有变,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