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勒,一个爱家的男人

巴黎燕的世界

<h1>知道油画【拾麦穗者】的人应该比知道米勒的多。</h1><div><br></div><h1>网上资料:米勒是19世纪法国杰出现实主义画家,他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在瑟堡接受了最早的艺术启蒙教育。1837年,他来到巴黎,受教于德拉罗什画室,并在卢浮宫研究学习历代大师的作品。1848年,他的作品《簸谷者》在沙龙展出。</h1><div><br></div><h1>1849年,他定居于巴黎东南郊外的巴比松农村。在以后的27年里,他创作了一系列以农民的生活和劳动为主题的作品。代表作品有:《播种者》、《拾穗者》、《晚祷》、《喂食》、《慈母的爱》、《倚锄的人》、《牧羊女》等。</h1><h1><br>很多年前,还是一个高中生的时候,在那个特别的年代,西方文学艺术作品如临决堤洪水,冲刷涌流在荒芜干渴多年的心田。夹杂在众多如雷贯耳的名著,精致恢弘建筑和香烟酮体名画中,【拾麦穗者】留在了我记忆里的一个角落。<br></h1> <h1></h1><h3>当我来到法国,了解了【拾麦穗者】后面的故事后(请参看我的【秋天的模样】),才知道一些米勒的背景 :&nbsp;</h3><h3><br></h3><h1>1814年10月4日Jean-Francois Millet (1814-1875年) 出生在法国诺曼底一个叫(Gruchy)的村庄,是一个耕農家庭之子;童年時曾跟随父亲在田间劳作,祖母是他从小最亲近的人。虽然家境贫苦,但米勒是在充满亲情的温馨家庭环境中长大的。米勒很早就显露绘画天赋,家里极尽所能,积攒学费,送他到城里学画。悟性和记忆力都极好的米勒,他17岁就创作出展露他不凡才气的【牧羊看守他的羊群】。</h1><h3></h3><h1><br></h1> <h1>1837年23岁的农民之子,米勒怀着对艺术之都的忐忑加向往来到巴黎。勤奋的米勒由于长久呆着画室,第一次去罗浮宫时竟然迷路了。</h1><h3></h3><h3><br></h3><h1>在巴黎的12年,经历了贫穷和丧妻的打击,米勒的艺术热诚并没有被浇灭,1849年他带着第二任妻子卡特琳娜和第一个孩子,搬迁到巴黎远郊的乡村巴比松,与先与他到来的卢梭成为邻居和好友。</h1><h1>卢梭为帮助米勒,曾以他人名义购买米勒画作。</h1><h1>后人为纪念在各自领域影响了世界的两位,在凤丹白露的巴比松林间小道岩石上,雕刻了两人的头像。</h1><h3><br></h3><h1>巴比松还建有米勒故居和博物馆。</h1><h3></h3><h3></h3> <h1>回归田园大地的米勒,第二年1850年就创作出代表作之一【播种者】。</h1><h1><br></h1><h1>这件作品中的唯一主角,那位撒种的农民蓝白红很容易让人想起法国的三色国旗。农民向右扭动身躯,握满种子的右手极力伸开,为要朝左边的田地抛洒,他身后的地平线都倾斜了,让我们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震撼力量:米勒在吟唱劳动者的尊严,他邀请天地为劳动者喝彩!</h1><h1><br></h1><h1>【播种者】在当时就获得很多重要人物的赞誉和肯定,其中就有雨果,梵高有多幅此画的临摹。</h1> <h1></h1><h1>汗流满面,日复一日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常常是疲惫不堪。扶着铁锹停一下,坐下来踹口气。农民的神情虽看不清,但是米勒在他的画布上用了很多温暖的背景色调,他是以大地之子的情怀,来颂扬农民的这份质朴和忍耐,向劳动者致敬。</h1><h1><br>他画的也是他自己。在巴比松的27年,他上午田间挥锄耕地,养家糊口,下午才能作画。</h1><h3><br></h3><h1>作为一个男人,他首先是妻子的丈夫,孩子的父亲,然后他才是画家。他抡起铁锹,挥下锄头,他想着来年妻儿不会盘子空空。他用地里的出产,口里省下的粮食,先去喂饱家人,然后有剩下的,才去买他需要的颜料炭笔。</h1><h3><br></h3><h1>米勒自己制作炭笔,为了节省颜料,他每幅画开始正式动笔前,都要做几十到甚至百张草稿素描。他记忆力极好,在户外呆上20多分钟,就可以把整个画面构图印在脑海。然后他回家,谨慎细致地做草图预备,还要随时给妻子搭把手。</h1><h3><br></h3><h3></h3><h1>他把艺术创作看得几乎比命还重,他渴望施展他的绘画才华。孩子家庭占据他很多精力和时间,如果没有这些拖累,他完全可以创作出更多轰动画坛的精品。</h1><h1>他可以像高更那样,为了实现心中个人理想,毅然决然离开老婆孩子,到遥远的塔希提岛寻找灵感,逍遥自在然后荣归故里,名利双收。还有莫伯桑,大仲马,拜伦,罗丹,在肉欲和纸醉金迷中,以自然人的欲望,寻找创作的灵感,追逐社会人的成就感,把社会人需要的责任忠诚,家庭孩子,像仍包袱一样弃置一边。当世人在为这些名家的杰作喝彩时,他们家人的啜泣声只能被喧嚣的尘埃淹没。</h1><h3><br></h3><h3></h3><h1>米勒没有让他的家人为他的梦想买单,他在与妻儿共扑患难,同享亲情的彼此陪伴中,在接受并努力完成命运老师交付的人生作业中,他获得了上帝馈赠的厚礼: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br></h1><div></div><h3></h3><h3><br></h3> <h1>出身卑微底层但有母亲和祖母的温馨抚养和照拂,35岁与妻儿定居巴比松乡村的米勒,在他的画笔下,常常出现女性形象。</h1><h1><br></h1><h1>她们往往在各个劳动的场景中留下身影。她们背着干柴,她们在打谷场,她们在野外牧羊,在灯下编制手工,在劈柴挑水或劈柴、挑水。她们没有坦露的肉欲肌肤,没有诱惑男人的高颜值,她们健康的肤色,劳动时专注的神情,米勒使她们十分真实感人地出现在我们面前。</h1><h1><br>那个背着大捆干柴的农妇,那个撑着布袋同丈夫装土豆的女人,很可能就是米勒的妻子,他让她置身画面醒目位置,在观众注意到她们之前,米勒已经在他的草稿里,对妻子不知倾注了多少次的不忍和牵挂。<br></h1> <h1>米勒【拾麦穗者】的灵感虽说是来自圣经路得的故事,我想象米勒在创作这幅画时,反复出入收割后的麦场,他祖母,母亲当年劳作的身影,还有眼前正在田里弯腰收割的妻子都叠印在他上百幅的素描草稿中。那三个拾麦穗的女性何尝就不是他惦记的妻子,母亲和祖母呢!</h1><div><br></div><h1>灯下缝补的母亲,是印在所有人心中的想起就会流泪的画面。米勒是那个安详甜睡的婴孩,也是那个刚刚忙完农活,回到家中的丈夫。虽然常常缺衣少食,简屋陋室,但妻子把家里打扫整理得井井有条,把9个孩子安顿得妥妥贴贴,安于贫困的妻子不怨天不尤人,是米勒真正的安慰和帮助。我们在橘黄色温暖的灯光里,看到了米勒深情的眼光在抚摸他妻子困倦的脸庞和疲惫的肩膀。</h1> <h3></h3><h1>米勒的生活一直都很困苦潦倒,有时必须靠政府的微薄救济品度日。为了把吃的留給孩子,他他几天不进食。画完《晚祷》的1859年寒冬,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只剩下兩三天的柴火,妻子下个月就要分娩,我已一貧如洗,走投无路。」</h1><div><br></div><h1>可是当我们看到《喂食》(1860年)和上面提到得《慈母的爱》(1857年)等作品时,我们没有看到悲催,凄凉,怨愤和颓废。是的,生活是不容易的,汗流浃背,辛苦谋生是当时乃至现在世界很多地方,人类真实而普遍的命运。米勒带着他的妻儿,同他笔下的农民一样,坚韧承受着落在身上的贫困和重压,在艰难中,努力恪守夫妻和为人父母本分。</h1><h1><br>饥肠辘辘的三个宝宝,乖乖地坐在门槛上,听话地一一等候妈妈端着碗,一勺一勺地把食物轮流递到急不可待的小家伙口中。妈妈为了快速准确把食物喂给宝宝,向前倾斜,身下的板凳也踮脚起来。</h1><h1><br></h1><h1>细心的读者还可以在画面右方,孩子的父親(米勒)正在屋旁干活……《喂食》画面舔犊之情温馨感人,也许米勒放下画笔(锄头)后,会马上去接过妻子的碗和勺子,接替她给孩子喂食。</h1><h3></h3><h3><br></h3> <h1>《母亲的细心》幽默而生动。妻子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的机敏和细心,米勒以画笔饱含深情地【抓拍】下来。</h1><h3><br></h3><h1>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米勒不仅在观察,关注和投入,他就是个参与其中的见证人!</h1> <h1>《学步》这是做父母的我们多么熟悉的场景啊!</h1><h1>妻子把孩子们的尿布洗好,乘着还有太阳晾在篱笆上,饭菜也准备好了。她牵着孩子的手,来到门前,教宝宝学走路,真巧爸爸也收工了。</h1><h1>多子家庭的重担没有压垮米勒夫妇,情趣和喜乐充满全家,虽然这一切的背后是多么不易。</h1><h3></h3> <h1>有女儿的母亲,差不多都有过拥着孩子手把手教她织毛线的经历。</h1><h3><br></h3><h1>当日月如水流逝,母女自己可能会忘记何时何地的这个场景,但对于米勒,那天出门回头看见的这个画面,永远留在了一个爱家男人的心里!</h1><h1>一百多年前,因为一个男人对妻子和孩子的温柔的眼神,在他的每一份色彩里铺陈出来,今天一次次流淌在每个站立在这幅母女图面前。现在仿佛米勒就在我身旁,向我深情款款介绍:这就是我的妻子,还有9个孩子中的一个女儿!</h1><h3></h3> <h1>米勒所处的年代充满动荡不安和血腥,长期缺衣少食的贫寒,他却创作出《晚祷》表现安详宁静的杰作,可以说是一件艺术史中的奇迹。</h1><h1><br></h1><h1>暮色降临,辽阔大地静穆无声。一对正在田里刨出土豆的夫妇,看着篮子里少于往年的产量,想着家里嗷嗷待哺的孩子,不知如何是好。</h1><h1><br></h1><h1>这时,远处教堂钟声敲响了,男人摘下帽子握在胸前,女人放下手中的锄头,他们一起低头敬虔祈祷。</h1><h1><br></h1><h1>晚霞穿过暮色,给他们披上了一道金色光芒。虽然卑微,生活艰难,感恩的心使他们有盼望和内心的平安,让他们可以活得有尊严。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极其喜爱这幅作品。他评价《晚祷》:“透露了人们对上帝和邻人的爱”,表现了“人和上帝以及人们相互之间的和睦”</h1> <h1>米勒不多的80来幅作品中,有大量夫妻同框,或家居或田野画面。米勒用画笔,以一个画家的敏锐,爱家男人的视角,宝蘸深情地记录了妻子在里里外外操持家务中的忍耐,爱,勇气和敬虔的信念。他在这些作品中,向恒久忍耐,默默奉献,与他共患难的妻子致敬。</h1><h3><br></h3><h1>我喜欢米勒,他是艺术家中几乎唯一的一位,一手拿画板,一手拿锄头,有时候是放下这两样,去抱孩子[呲牙]的男人!</h1><h3><br></h3><h3></h3><h1>全世界需要米勒的艺术作品,但他对家的责任眷顾,对妻子付出的珍惜,对孩子倾其所能照顾,对家庭的挚爱,是更伟大的杰作,这份『作品』更应该得到我们的关注和欣赏,因为它能滋养每一颗心灵!</h1><h3></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g4t03jy?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我遇见的梵高在微笑</a><br></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gyjdi32?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巴黎,谢谢你这样安慰了我</a><br></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dw662se?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一个黑色星期五的彩色之旅</a><br></h3> <h3><font color="#010101">图片来自网络。</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