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与智长,化与心成

钢铁侠

<h1><b><font color="#ed2308">—拓展眼界视野阔 创新思维使命新</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告别了秋雨绵绵的家乡小城,带着几分期待、几分忐忑,来到了魔都上海,参加了由省教育厅组织的,由华东师范大学承办的“国培计划2019青海省昆仑名师高级研修班”的培训。培训学习紧张而充实,头脑风暴一场接着一场,12场教授的讲座,生涯规划,智慧型教师,课堂观察策略,专业领导力修炼,学科教学创意研发,课堂文化重构,培养学习力,师生关系构建等等全新概念深入内心;跟岗学习虽有些劳累,14节课,四所重点学校的文化和特色教育让人大开眼界。虽然时间不长,却已收获满满。</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11月17日抵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培训学习的名师总共40名。从文件中了解到省教育厅将这次的培训计划实行3年一周期的跨年度、分阶段、递进式培训,每年培训30天,分阶段集中培训不少于2次,帮助教师拓展专业知识、塑造教学风格。</font></b></h1> <h3><b><font color="#ed2308">青海昆仑名师领航高级研修班合影留念</font></b></h3> <h1><b><font color="#ed2308">  充实的课程安排</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简单却不失正式的开班仪式后,我们就开始了一天的学习。首先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张文国教授以《学生安全事故法律责任与应急处理》为主体,结合具体发生的案例,对与学校相关的安全事故的发生,学校应承担哪些义务与责任,进行了系统的法律知识讲解,让我们对学校应承担的责任有了系统的认识。对学校义务(教育、管理、保护)的清晰界定让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事故面前不再处于盲目的被动和恐慌中,而且清楚地知晓了学校安全事故应急处理的程序,明确了怎样才能有章可循、怎样才能有理有据、怎样有效保护自我的常识。</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  张文国教授给学员授课</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下午,由华东师范大学的两名研究生带领我们参观了紫竹国际教育学院。学院是紫竹国际教育园区打造的国际高等教育平台,与国外知名大学合作举办的全日制国际课程项目,开展大学通识教育和本硕预科教育。学生在国内修读学术英语课程、本科通识课程及本硕预科课程,然后转入国外合作大学继续修读专业课程,获得本科或硕士学位。</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  走访紫竹国际教育园区</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19号上午,华东师大郭继东教授为大家做了《课堂观察的流程与策略》的专题报告。他首先讲了课堂观察的意义。课堂观察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有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他用“一次体测折射的尴尬、一篇作文引发的思考、一份报告带来的冲击”等案例,告诉我们中国教育面临的一些问题。接着,他解释了课堂观察的内涵,即在特定目标的引领下,对课堂运行状况予以关注,进行记录,开展分析的一种专业活动。然后指出了课堂观察的误区,即不观不察、观而不察、观而误察、观察即止。然后,他展示了课堂观察的基本流程,课前要确定观察目标,研制观察工具;课中要明确分工,做好观察记录;课后要形成观察报告,实施改进方案。并对每个流程都做了详细具体的分析。接着,郭教授强调要深化课堂观察的策略,即运用多维度的观察视角、需要多元化的评议主体、还要进行多层次的课例分析。郭教授的报告不仅开拓了老师们的视野,还引发了老师们反思个人课堂状况,更给老师们提供了课堂观察思考的方法。</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  郭继东教授给学员授课</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没有规划的人生只能称之为拼图,不能成为蓝图。</font></b></h1><h1><b><font color="#167efb"> 19号下午华东师大教育学系杨光富教授的培训以“学校如何开展生涯指导工作”为题,首先从国内外关于“学生指导”的界定讲起,提出了学生指导的三个层次:思想指导、心理辅导和行为指导,并作了举例说明。杨教授从理解生涯,认识自我,了解外部世界,学会选择,规划与行动等五个维度介绍了生涯指导。杨教授还介绍了生涯指导的理论与量表,提出了学业指导的五方面建议:初中与高中学习的不同;学会时间管理;解决学业困难;缓解考试焦虑;激发学习动力。最后,杨教授以一些中学的实践为例,分享了从学校管理、机构设置层面推进学生指导工作的探索。这场讲座收获还是颇多。</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  杨光富教授给学员授课</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让每个孩子在教室都能存在,让每个生命都在教室开花”的呐喊震撼了我们的心灵。20日上午,华东师大教育学部教育管理学系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刘竑波作了题为《教师之德与教育之善》的讲座。刘竑波博士是一位中文系出身的美女教授,语言优美、涉猎广泛、气质高雅是她的最大特色。在整整三个小时的报告中,她时而和风细雨,时而语言犀利,既有感性介绍,又有理性分析。</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刘教授旁征博引、引经据典,结合中外大量生动鲜活的案例,从教师的专业使命、世界各国的师德标准、师德的基本特征、学科教学道德四个方面展开讲座的具体内容。她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教师深刻理解了教师的专业特征和教师道德要求是最高职业标准的原因;通过对中外师德标准的对比解读,让教师明晰教育者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民族未来的重要意义;结合具体案例与多元智能理论,她生动诠释了学科教学道德的内涵;通过推荐专业的网站与书籍,对教师在专业提升方面提供出了宝贵的建议。最后刘教授希望教师们通过“热忱、创造性、全身心的投入”,努力成为学生生命成长历程中的贵人,让学生和教师都成为最好的自己。丰富的留学经历,流利的英语表达,卓越的气质,音乐的涵养让所有学员赞叹不已。刘竑波教授的讲座充满真知灼见,她从全新的视野,高屋建瓴地诠释了教师这一职业的独特性与重要性,她的很多见解与感悟让教师们产生强烈共鸣。整个讲座过程中,老师们都聚精会神地聆听,认真地记录,老师们切实地感受到教育不是盲目地教,是要顺应学生身心发展、有的放矢地教育。</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  刘竑波教授给学员授课</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美誉度和专业影响力,业绩突出、富有创造力的优秀教师便是名师。20号下午上海特级校长陈珍国用国际的视野给我们带来了《名师成长与专业领导力修炼》这个讲座,陈校长的讲座真的是给我们带来了一场听视觉盛宴,拓宽了我们的教育视野。陈校长从芬兰基础教育传奇的角度出发,陈校长通过四个测试,让我感受到作为一名教育者要有儿童立场,要懂得儿童内心需求,及因材施教;作为一名教育者,要有反思意识,不断提升自己;作为一名教育者,要有国际视野;作为一名教育者,要有文化传承的领导能力。</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  陈珍国教授给学员授课</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11月21日上午,聆听了文新华教授主讲的《如何成为一名智慧型教师》讲座。文教授一生心系教育事业,科研成果丰硕。49年教龄惊叹了所有学员。什么是智慧型老师?为什么要做智慧型老师?如何成为智慧型老师?文教授首先对“智慧”二字进行了解读,然后对智慧型老师的知识、技能、能力、态度、情感、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六个特征进行了重点阐述。文教授语言精练幽默,条理清楚。他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一些典型的案例,深入浅出地给我们娓娓道来,还不时地提出问题,和我们听课的老师进行互动,他的一些独到的见解和生动的案例不时赢得大家的掌声,真是获益匪浅。文教授说,教师的职业态度有不同的层次,有谋求生计的态度、有谋求晋升的态度、强制的敬业态度、发挥潜能的发展态度,最高境界是享受智慧的乐趣的态度。我反思一下自己的态度,很惭愧!还处在“强制的敬业态度”阶段。听了讲座很受启发,思想上也有很大振动。有人说,只有智慧型的老师才能培养出有智慧的学生。也许我们很多老师一辈子都成不了智慧型老师,但是我们可以以此为目标。我想教师的智慧来自敬业、来自高效、来自底蕴、来自好学、来自反思、来自实践、来自研究、来自体验、来自明辨、来自胆识、来自创造……”。所以,面对新课改,我们要转变观念,认清自我,扬长避短,加强学习,苦练“内功”,推陈出新,大胆探索,勇做适应时代需要的智慧型老师,因为过程往往比结果更重要,让我们一起努力吧!</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  文新华教授给学员授课</font></b></h1> <h1>  <font color="#167efb"><b>修整了一天,11月25日开始,进入了跟岗研修阶段。第一站到达的是上海音乐学院附属安师实验中学。<br></b><b> 上海音乐学院安师实验中学简称上音实验附中,是一所具有近百年历史的学校, 学校教育设施齐全完善,绿化环境精巧雅致,景色宜人。纪校长的介绍说,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学校逐渐形成了“和”的学校精神,“和乐和美”的校训,以及“质量+特色”的办学目标。学校始终以素质教育为抓手,探索普通完中的教育规律,营造良好的育人成才环境,为国家培养出了多层次各级各类合格人才。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学校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坚持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聚焦课堂教学,脚踏实地进行教改实践,改革创新教法,切实持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逐渐形成了艺术教育特色。 其中,音乐教育与沪剧教育更成为学校的亮点。</b></font></h1><h1><font color="#167efb" style=""><b> 安师人精致的教育情怀和精致的校园文化相得益彰,为期两天精致的待遇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上海音乐学院附属安师中学美丽校景</font></h1><h3></h3> <h1><b><font color="#ed2308">学员们在办公室主任张赟的陪同介绍下参观学校功能室</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高中学员组与上海音乐学院附属安师中学领导合影</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学员们在认真阅读学校赠书《行走在音乐的路上》</font></b></h1> <h1>  <b>上海的冬天跟北方的冬天截然不同,尤其是有雨的冬天。11月27日七点半,高中组的同仁们在酒店乘车赶往上海市浦东新区杨思高级中学。一路上目睹了上海陆地上拥挤的交通现象,也领略了雾气蒙蒙的压抑景致。<br></b><b> 到达目的地,接待我们的是学校的赵凤琴主任。从桌牌的摆放和胸牌的发放,就感觉到了领导班子对我们青藏高原人的厚爱。杨思高级中学是一所浦东新区命名的重点高中。2009年5月学校被正式命名为首批浦东新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学校占地65亩,现有教职工112名,学生近千名,拥有现代化的设施设备,校园环境优美,办学条件优越。</b></h1><h1><b><font color="#167efb"> 学校在“尊重、规范、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引领下,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和学生观,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强调“三个面向”和“三个关注”。这几年,学校秉承“扬善、慎思”的校训,把树立起教师的威信和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等同看待,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天性,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与社会力量形成联动,培养有远大志向、意志坚强、善于学思、有终身学习能力的身心健康的未来接班人。</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  上海杨思高级中学校门</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  学员们在赵凤琴等领导陪同下参观学校功能室</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  高中组学员与上海杨思高级中学校领导合影</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杨思中学主管教学副校长王燕芳给学员们解读新高考及学校管理经验</font></b></h1> <h3>  上午,参观完浦东新区杨思高级中学,学校又特地安排大家到上海海事大学附属北蔡高级中学参观学习。南方人的情怀比北方人就是深情。上海海事大学附属北蔡高级中学是上海海事大学唯一的附属中学、浦东新区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在马淑颖校长带领下,在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下,学校秉承“自主立身、合作共赢”的办学理念,以航海文化教育为办学特色,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学校的航海文化教育特色与国际教育交流名闻遐迩,在区域内产生了强力的辐射作用。</h3><h1><b><font color="#167efb"> “海阔天空潮起时,千帆竞发当奋楫”。冒着细雨,赶上了海大附中区级课题展示及2019学术节活动。首先,参观了由学生志愿者讲解的航海创新实验室和校史馆,富有时代气息的校史馆吸引了每一位参观者的眼球,实验室里做工精美的航模面前参观者啧啧称赞。其次,聆听观看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课题研究中期汇报会。会上马校长热情洋溢的解说词和区教研室主任精准的点评,得到了与会者经久不息的掌声。教师的授课更展现了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严谨高端。</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上海海事大学附属北蔡高级中学校门</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  学员参观海大附中北蔡高级中学特色创新教室,校史馆</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学员们参观校史馆</font></b></h1> <h1><font color="#ed2308" style=""><b>高中学员与海大附中北蔡高级中学校领导留影</b></font></h1> <h1><b><font color="#ed2308">  海大附中北蔡高级中学精彩的课堂</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海大附中北蔡高级中学别致的课程体系</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  理念为先,创新特色教育</font></b></h1> <h3>  大自然的每一个角落都是亦真亦幻的诗,而上海冬日里的阳光就是最美的诗篇。</h3><h3> 11月28日早上七点半,伴着暖阳,高中组的全体学员又前往上海市浦东新区杨思高级中学。 四节课的听课,收获满满。他们的每堂课教师讲课时间最多不超过10分钟,学生每节课有30分钟连续自学时间。教师灵活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教给学生自学的锦囊妙计,为学生谋划自学策略,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其中,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是他们自学的力量源泉。学员们与各教学负责人深入探讨教学疑惑,意犹未尽!</h3><h1><b><font color="#167efb"> 下午,主管教学王燕芳副校长给全体学员解读了新高考模式。她从高考改革科目的设置和开展改革试点谈起。关于高考综合改革的核心内容上,王校长说学生从六门学科中任选三门参加等级考试,等级考试折合成分数计入高考总成绩总分中,考试招生时间今年又在前几年的基础上略有调整。王校长从教学管理和课程教学、教师专业发展也做了教育教学工作实践的讲解。</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  上海杨思高级中学特色教育成果</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  高中学员组教师走进课堂观课学习,教师授课精彩纷呈</font></b></h1> <h3></h3><h3> </h3><h3> 十一月二十九日上午,全体学员乘坐大巴车到上海三林中学跟刚研修。</h3><h3> 从校史馆的资料了解到,三林中学创立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是一所具有百年文化底蕴的老校。“勤 敬 诚 肃”四个大字便是学校的校训。上下午共听了运用导学案授课的四节课。数学课和化学课在希沃智慧教室进行,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两位教师操作娴熟自如,板书直观实用。数学课气氛虽然有点沉闷,但学生勤于思考、勤于探究的能力、教师层层引导的教学方法也值得学习;化学课老师联系日常生活,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用希沃互动课堂方案,打破了传统单向教学模式,结合希沃互动教学工具,实现双向高效互动式教学。汤靓老师运用“赏其文”“辩其理”“修己身”的思路深层次解读了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无论是教师的课堂组织还是知识引导,足以看出汤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教学艺术。</h3><h1><b><font color="#167efb"> </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  百年老校——上海三林中学校门</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古韵深香育桃李 百代沧桑话争先</font></b></h1> <h1><font color="#ed2308"><b>  美丽的校园景色</b></font></h1> <h1><b><font color="#ed2308">  走进课堂,精彩纷呈</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  古亭,古屋,高中组学员合影留念</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魏国良老师,徐颖老师给学员授课</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第一阶段学习的最后一天,华东师大教育部安排了来自一线教研员贴近教学实际的两场讲座。华师大附中的魏国良老师主讲了《学科教学创意的研发与验证》。魏老师提到:现如今,基础教育学科教学领域中教法异彩缤呈,各种说法以各种方式涌进了学校,处于“千根线一根针”的老师面临着一个抉择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魏老师分别从学科教学的研发和学科教学创意的验证两大方面详细地做了阐释。下午,我们聆听了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徐颖的《聚焦核心素养,关注课程教学评价》讲座。徐老师首先直观形象地从国家层面上解读了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三大方面,接着结合自己在新疆支教的事例,给我们分享了如何从“学业质量”“教育质量”“以校为本”方面进行过程性评价。最后,还幽默风趣地谈到一节好课的基本元素和高考改革“五育”并举的策略。</font></b></h1> <h1><font color="#ed2308" style=""><b>  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他和谁一块同行。要想使自己得到较快的提高和发展,一定要融入一个集体,要有自己的协作组,有自己的研究共同体。教学,不应是孤军奋战,教育研究更不应该是单纯的个人努力。感谢遇见,把握机遇,在有名师相伴的道路上,我充满信心,我走的更加坚定……</b></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