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霞石正长岩地球上出露较少(小于陆地面积1%),最早发现在埃及阿斯旺神庙的墙上,外国人又称之为“黑花岗岩”。我国目前记载的有七处,广州从化亚髻山霞石正长岩分布在从化(占58%)与佛冈(占42%)之间,面积7.8平方公里,对其研究最为深入,已列入我国《高等岩石学》经典教材之中,而且也是广东省唯一一处碱性岩体,2010年被列为省级典型岩石遗迹。</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照片1 从化亚髻山(正北面)</h3></font></h3> <h3> 霞石正长岩是1958年在进行1:20万从化幅区域地质调查时发现,1965年南岭区调大队副总工程师潘维祖在当地良口潘溪村住了半年多,对该岩体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察,并写了一份只有一页纸的学术论文发表在《地质评论》上——“广东发现角闪霞石正长岩体”,该论文可能受到当时条件所限,如地球化学测试分析、同位素测年尚未进行,未能进行岩石地球化学方面的深入定量分析。</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1 从化亚髻山地质示意图</h3></font></h3> <h3> 从化亚髻山霞石正长岩之所以这么特别,能引起国内外学者高度重视,主要和它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有关。它含有一种叫霞石的矿物,晶体属六方晶系的架状结构硅酸盐矿物,该矿物属似长石矿物中的一种,晶体常呈六方柱或厚板状,也有呈粒状或致密块状集合体,常呈白色、灰色或微带浅黄、浅红、蓝灰等,透明至半透明,玻璃光泽,断口有油脂光泽,故称为脂光石。</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照片2 显微镜下的霞石</h3></font></h3> <h3> 霞石不能和我们常见的石英颗粒矿物共生,所以该岩石也叫硅不饱和岩石或者叫碱性岩体,岩石表面有芝麻大小的红点状,又称为“红疹”现象。岩石中的黑色矿物叫角闪石,该矿物出现预示着岩石岩浆源可能来自很深的地方,仰或软流层的岩浆上涌而来。</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照片3 霞石正长岩手标本及偏光显微照片</h3></font></h3> <h3> 霞石正长岩岩石化学成分特殊,首先是里特曼指数在6~9(表示岩浆岩中全碱含量与二氧化硅含量之间关系的指数,是划分钙碱性、碱性、过碱性岩石重要指标),岩石微量元素也非常特别,包涵母岩岩浆源的许多信息,如铌钽、锆铪、铷锶等。铌钽为强不相容高场强元素,他们的比值在不同地球深度岩浆体系中基本保持恒定,成为判别岩浆源区物质来源的重要地球化学指标之一,如下地壳铌钽比值11~13,地幔铌钽比值16~18,而该岩体铌钽比值高达21~22。锆铪也是一对”孪生”兄弟,也为高场强不相容元素,具有相同的电价(+4)和几乎相同的离子半径(约0.71A),一般在地质演化过程中不发生分异,常用于源区示踪,它们是典型亲石元素,具有强烈的亲氧性,保存原岩浆岩结晶和地质环境信息。原始幔源锆铪比值34~36,而霞石正长岩锆铪比值40~43,上述微量元素特征暗示了该岩体经历了较高程度的分异演化。</h3> <h3> 霞石正长岩岩石同位素测年为1.35亿年,在地球演化地质史中属白垩纪早期形成。通过野外地质现象考察,岩石地球化学综合测定分析,该岩体为燕山运动中期产物,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回撤过程中,处于拉张状态或叫非造山运动下形成,同时也导致了我国华南地区大规模矿床暴发重要期,其意义非凡。</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2 板块俯冲示意图(网络图片)</p> <h3> 霞石正长岩采用适当除铁工艺流程,可制成霞石正长岩石粉,白度可在60~80,用于制造玻璃和陶器等,能使耐磨砖及抛光砖有独特的质地感。</h3> <h3> 霞石正长岩属低调的国宝,虽然蒙尘多年,现正在规划为地质公园,它承载着为年青人走近自然、亲近自然、爱护自然正默默发光发热,也为普及地学知识,讲好地质故事,为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做贡献。</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