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11月30日,星期六,小雨,宝顶实验小学石魂楼,听退休老师讲故事。一来给退休老师见个面,相互认识一下。二来了解一下这所学校的历史,寻找石魂教育的根。</h3> <h3> 现已五世同堂、九十三岁高龄、优雅、活泼,甚至有些可爱的曾老师第一个开讲。她应该是一位受学生喜爱的老师,她1951年到宝顶,一呆就是一辈子,语文、数学、音乐、美术……她一个全包了。</h3><h3> 靠近她,让人感到特别亲切、快乐、轻松,她那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无时不刻感染着我。</h3> <p class="ql-block"> 戴老师,是当年的校长,一开口说的是“我这辈子没有做什么贡献,我对不起当年那些同事。只知道给他们任务,压担子,没有给他们任何福利待遇,甚至没有让老师聚个餐,打个牙祭。”</p><p class="ql-block"> 在1971年,学校因修建,学生没有场地上课,千手观音的殿堂成为孩子的教室,龙运富老师就是当年在千手观音殿堂上课的学生。李永嘉老师(后调任县教研室主任,已故)教的班就搬到了小佛湾上课。在那儿上了一学期的课程,孩子们在文物上没有乱涂乱画,文物保护意识非常强烈。</p> <p class="ql-block"> 戴校长当年主持修建教学楼,用的是稀泥巴和石灰,没有用一点水泥。一修好,就被认定为危房。但学生没有地方上课,只好被同意观察使用,后又改为使用观察,意思是边使用边观察,如遇危险,赶快撤退。就是这样的楼房,地震也没震出一条裂缝。今天的宝顶人给它盖上小青瓦,穿上了新衣服,取名为智凤书院,里面布置有剪纸活动室、音乐室、科技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等功能室,成为孩子们一天最向往的学习之地。</p> <p class="ql-block"> 几乎每位老师发言时都声称自己很普通,做的是很平凡的事,没做什么贡献。就是这群自谦没做什么贡献的普通的老师,撑起的是乡村教育的大片天。他们如数家珍地告诉我,当年宝顶的学生,好多现在又成为宝顶的优秀老师,叶泽生、吴立郡、杨小禹、张镜、张光泽……从宝顶学校还走出去好多位优秀的校长、优秀领导干部、知名人士、能工巧匠。</p> <h3> 旷年渊,天宫村小教师,当年县里表彰的半耕半读教育积极分子。</h3> <h3> 旷年渊老师深情地回忆了民办教师那些年艰苦的生活,天宫村小艰难的办学历程,在讲述的过程中几次哽咽,让与会者无不动容。他讲述的是那些年民办老师这个特殊群体的共同的经历。他只是中国千千万村小民办教师的一个代表,那里面有他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忘初心的守业精神,任劳任怨的敬业精神,孜孜不倦的乐业精神,这些精神是石魂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h3><h3> 今天的年轻老师,是无法理解他们当年是如何保持初心不变的。</h3> <h3> 今天,他们用一辈子的经历,用青春甚至生命书写的故事给我、给我们上了一节生动的思想政治课,他们的故事是今天师德师风建设最鲜活的、最能打动人心的素材。</h3> <h3> 之前,我一直不解叶泽生主席,他只要稍有闲暇,他就会操起长剪,在花园里东修修,西剪剪。已经不年轻的他,会爬上操场边的榕树修剪枯枝,甚至搭着云梯,站上房顶清扫屋顶落叶。我担心安全,叫他不必亲自动手,可叫年轻人上。他告诉我,现在年轻人不会爬村,他从小爬惯了。请人做,又要花钱。</h3><h3> 今天,听完旷老的故事,我突然理解了叶主席对学校深沉的爱,爱校莫如他。他传承了他的老师们的精神,而他,又把这种精神传给了他的同事、他的学生,正在影响更多的人。</h3> <h3>孩子们主动收拾枯枝。</h3> <h3> 今天,我记住了旷年渊和他的三十位退休同事的名字,到场的和没有到场的,他们都是学校的精神财富。</h3><h3>山没有忘记他们,</h3><h3>水没有忘记他们,</h3><h3>山河没有忘记他们,</h3><h3>党和国家没有忘记他们。</h3><h3> 当我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乡村学校从教30年的荣誉证书转交给他们的时候,我看到他们泪光中的幸福,感受到他们双手的颤抖。</h3><h3>致敬乡村教师!</h3><h3>致敬老前辈们!</h3> <h3> 他们身上那种孜孜不倦的乐业精神,锲而不舍的执着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精益求精的超越精神将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前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