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线下”同研究 “围机夜话”共成长——临沂市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课例研究线上交流活动

荷染清秋

<h3>  古人云:“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在这样凄清寒冷的冬夜,能和三五知己“围炉夜话”不失为一件惬意畅达之事。11月29日和30日,来自临沂市九县五区的“孙艳霞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们,就打破了地域的界限,免却了奔波的劳苦,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相隔几十里的家中,在互联网的助力下,在各自的计算机前,来了一场“围机夜话”。这种新颖的方式,高效的交流,让所有参与的老师既紧张又兴奋!</h3> <h3>  晚上七点,随着名师工作室班主任孙艳霞校长的上线,活动正式拉开帷幕。孙校长首先阐述了此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提高工作室老师们解读部编教材,运用部编教材的能力,充分发挥工作室全体成员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引领和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对新技术应用。经过此次活动选出的优秀课例,将参加现场课展示。接着孙校长鼓励所有参加展示的老师和听课的老师,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提高自己研读教材、运用教材的能力。</h3> <h3>  随后,齐鲁园小学的徐洪恩老师作为第一期活动的主持人闪亮登场。徐老师明确了此次活动的规则和要求,介绍了接下来要参加展示的老师。</h3> <h3>  第一期要展示交流的老师是来自一组、五组、三组的六位老师,六位老师将分别就二、三、四年级的一篇课文展示自己的教学设计。</h3> <h3>  首先亮相的是一组的赵蕊老师和徐茜老师,她们说课的课题是二年级的课文《狐狸分奶酪》。两位老师从尊重孩子的认知规律出发,在充分识字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对话认识“人物”形象,有趣高效。</h3> <h3>  来自五小组的张珊、赵增芳、徐静三位老师展示的是三年级的课文《司马光》,同一篇小古文,三位老师、三个设计,都是在充分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加上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或立足读,或指向写,可谓同中有异、异中有同。</h3> <h3>  作为第一期中最后一位展示的老师,来自三组的张丽艳老师从容淡定,娓娓道来,设计处处体现小古文的韵味,读中有悟,悟中有得。</h3> <h3>  30号晚7点,第二期展示活动在孙德超老师的主持下如期进行。来自三组、二组、四组、六组的8位老师分别就三、一、五、六年级的课文展示自己对课例的解读。</h3> <h3>  三组的闫岩老师第一个出场,她说课的课题是《司马光》。对于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小古文,闫老师重在方法的引领,引导孩子过这篇小古文的学习,归纳出学习小古文的方法,授人以渔,实用高效。</h3> <h3>  二小组的王开幕老师、薛国梅老师、许玉伟老师分享的课题是《雪地里的小画家》。在多种形式的识字之后,三位老师都能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利用游戏、表演等形式把孩子带进课文。</h3> <h3>  来自五小组的李德英老师和李霞飞老师分享的课题是五年级的课文《古人谈读书》。两位老师都不约而同地从调动积累,走近名人开始,以读带动语感的培养,在读中领悟情感,体悟内涵。</h3> <h3>  最后一组展示的老师是六组的两位老师:丛微微和邵明丽老师,两位老师展示的课例是鲁迅先生的名篇《少年闰土》。两位老师都是从认识闰土开始,在一件件难忘的小事中,借助补充文本走近鲁迅,从多角度认识多面鲁迅。</h3> <h3>  第二期活动过后,主持人孙德超老师对今天的活动进行了点评和总结。孙老师肯定了此次活动的意义,也明确了今后要努力的方向。</h3> <h3>  意犹未尽中,活动接近了尾声。孙校长对参与展示的老师们给予了高度评价,对老师们的课进行了点评和肯定。同时也勉励老师们要站在年级和单元的角度全面研读部编教材,努力提高自身解读教材的能力,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蓄力!同时,孙校长对下阶段要开展的活动进行了部署和安排。</h3> <h3>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两个晚上,4个小时,14位老师的在线课例展示,近40人的同时在线聆听,对参与此次活动的老师来说都是第一次,却也是所有工作室老师携手同行,走得更远、飞得更高的起点。而在这个过程中,在这背后,又有多少人默默付出呢?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她们……</h3> <h3>  朴园小学的郑玲玲主任,全力全程提供技术支持,大家没有目睹郑主任真颜,却在屏幕后听到她一次次耐心的指导,她笑称自己是语文名师工作室的“潜伏”队员,让我们对这位意志坚定的“潜伏队员”表达由衷感谢!感谢郑主任!</h3> <h3>  还有,我们还要感谢,感谢认真学习、努力向上的自己!</h3>

老师

展示

课文

工作室

活动

课例

教材

古文

三组

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