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精研统编教材,着眼未来需求,创新课堂样态,优化语用实践”——记落凤街小学语文老师珠海培训

丫头

<p>在大雪纷飞的12月,落凤街小学李艳主任带领我校语文老师一行14人来到繁花盛开的广东省珠海市,参加“精研统编教材,着眼未来需求,创新课堂样态,优化语用实践,”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此次会议为期三天,集结了窦桂梅、王崧舟、温儒敏、何捷、任亚君等全国著名语文教师,呈现了18节优质名课,6场专题报告,可谓是一场语文教育的盛宴。</p> <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1月28上午,任亚军老师携其团队成员为老师们呈现了《鹿角和鹿腿》的课例、罗才军《王戎不取道旁李》的课例,毕淑敏还做了专题报告。罗老师幽默的语言,深受孩子们喜爱,下课后赢得了孩子们阵阵掌声。</span></p> <p>毕淑敏老师建议能背还是多背一些,一辈子受益无穷,小时候记忆力那么好,还是要背。古文经典,一字不差。现代文的背诵不必要求一点都不错,抓住主干,用词很多的时候有点小错没有关系,有百分之九十五不错就行了,重点的句子不能错,还是要多背诵。提出了背诵的重要性。</p> <p>28号下午,张学伟老师讲了《牛和鹅》,何捷老师执教了《桥》,温儒敏教授讲座中提到“诗教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的时候,他指导在场老师们:首先大家都要重视诗歌诵读与涵泳。古代诗词有音韵之美,语言之美,我们要让孩子们能在课堂上通过读古诗词感受汉语之美,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能有不一样的感悟。其次是朗读不能沦为“语文腔”,亦不必过多在押韵上纠缠。第三,要讲求“会意“与”感悟“,不做生硬的标准化限定。尤其是低年级孩子,大致明白诗歌大意就行了,不用字斟字酌。第四,诗教中要启发学生会意。不要为了标准答案而错过启发学生,作品的意义应该是丰厚的,只有老师不被标准答案和考试绑架的时候学生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第五,不过多使用多媒体。照片和视频有时会限制孩子丰富的想象。把“能指“变成”所指“了。第六则是多些沉浸阅读,少些无意义的讨论。</p><p>最后,温教授劝勉大家:老师要自己读诗,尽可能喜欢诗,孩子们才会受到感染,从而也喜欢诗,去读诗。</p> <p><br></p> <p>29日上午王崧舟王老师讲的《墨梅》和赵志祥呈现的《望庐山瀑布》,欧国明执教的《白鹭》,王崧舟执教的《墨梅》是近年在“风”“花”“雪”“月”的系列里,属于“花“的课例,他保持着一如既往的“课里有诗,诗里有课”的浪漫与诗意, 通过“家中梅”、“画中梅”、“心中梅”三种意境的设置,循序渐进地带领学生从诗歌描述的环境走向意境,又再通过王冕五次拒绝俗世功名的史实帮助孩子走进王冕的心境,巧妙地介绍给学生关于“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整节课的节奏温和从容,最大限度尊重孩子的阅读与理解,最后借助《墨梅》的歌声,使整节课在如诗如画如歌的韵味中生出绕梁之意,余味无穷。其儒雅而文化内涵深厚的课堂艺术,使老师们生出“不要人夸课堂好,只留诗意满乾坤”的共鸣。</p> <p>29日下午,陈春蕾老师借助《长相思》,带领学生发现“词”的特点,并回到文本中作出联系与印证。课堂上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反复朗读,展开想象,把言外之意化作具象,再通过语言说出来,收到了语言实践的良好效果。张祖庆执教的《神奇的探险》,他借助图片和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把孩子们带领到一个丰富多彩的想象空间,让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使写作训练更加扎实。麦家作为一位作家回顾半生,并挚诚地与现场分享时的动人瞬间,已不再是单纯的写作人与读书人的分享,而是走过生活后彼此明白的知心人的有情共融。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很多建议。</p> <p>30日上午,以课堂教学中的艺术实践性为主题,窦桂梅呈现了《书〈戴嵩画牛〉》,付雪莲《司马光》王铁青老师执教的《我的心爱之物》三节优质课例。窦桂梅老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被动为主动,让孩子主动学习,主动讨论,方法多样,很值得我们学习。</p> <p>30日下午,于松建执教《呼风唤雨的世纪》,刘伟华老师执教《假文盲》,刘老师突破了读写的教育短板,准确的落实了课程。短短的三天学习,时间如白驹过隙,老师们累并快乐着,乏并充实着,本次培训,老师们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积淀,储备了教学思想,坚定了教学信念,提高了教学实践水平,收获满满,不虚此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