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今天我代表国培二班第四组,来分享四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的教学。在第一课时中,我们学习了《暮江吟》,渗透了留心观察的语文要素,学习了从不同时间段这个角度来观察的策略。</h3><h3> 教学第二课时时,我们先复习一下《暮江吟》,回顾一下作者观察的角度和景物的特点,然后引入第二、三首古诗。</h3><h3> 首先出示诗的题目——《题西林壁》。读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说他知道作者或者题意,或者想知道题目的意思。借此介绍作者、介绍西林寺,了解“题西林壁”就是苏轼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那诗中写了什么呢?</h3><h3> 《雪梅》中,我们只读过描写雪或梅的古诗,也好想知道这首古诗的内容哟!</h3><h3> 这个环节,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既帮助学生解了诗题,知了作者,也让学生对文本有了憧憬与期待。</h3> <h3> 利用阅读的期待,接下来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最感兴趣的古诗,根据学习单的要求进行自主学习。而学习单的设计是从“朗读古”、“初步了解作者观察的景物和角度”、以及“学生阅读的自主发现”这三个维度来设计的。</h3> <h3> 学生自主学习后,就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课件出示《题西林壁》,指名朗读,直到读得正确、流利为止,完成第一项内容。</h3><h3> 然后汇报学习单的第二项内容,了解到作者描写的景物是庐山,特点是各不同。横看,就是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挺拔巍峨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的面目都不一样。这样借助图片,形象直观的理解作者观察的角度,以此来突破重难点,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思,同时体会到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事物都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h3> <h3> 庐山到底是什么面目呢?作者都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呢?哦,原来是他就在这座山中呀!学生朗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用上“之所以......是因为.......”来说说自己的理解。</h3><h3> 接下来再来分享自己的发现,诗中所蕴含的道理“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事物会呈现不同的状态”、“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这些道理都会在此处有所生成,教师随机点拨一下即可。</h3> <h3> 然后汇报《雪梅》。用同样的方法,第一步,检查朗读,读正确、读流利。第二步,汇报诗中的景物,他们的特点分别是雪白,梅香。然后链接到《呼风唤雨的世纪》中描写雪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王安石描写梅花的诗句:“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并向孩子们介绍,梅和雪,都是古时候文人骚客经常赞美的事物,可当梅、雪在一起比较的时候,他们也很为难,放下了笔,不知道如何评价了。由此引读——“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h3> <h3> 你觉得梅和雪到底谁更美呢?学生充分发表看法后,再引出“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h3><h3> 随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阅读的发现,理解梅和雪都各有所长,人也一样。</h3> <h3> 在理解的基础上,接下来就诵读古诗,读出平仄。这样换一种方式来诵读,既能帮助学生想象意境、感悟诗情,又能调动学生习兴趣。在操作的时候,教师先范读,学生练习后多种形式展示朗读、比赛朗读。</h3> <h3> 诵读后进行比较学习,说说你发现了两首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用来梳理本节课的学习所得。</h3> <h3> 最后,给学生留下了一份有趣的作业,对古诗进行配画,把自己感悟到的意境、诗情呈现出来,让它们可视化。</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