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1964年,中国人自己制造的原子弹试爆成功了!</h3><h3> 我们拥有了自己的核武器,中国人扬眉吐气了,我们的敌人胆战心惊了!</h3><h3> 然而,有了原子弹威慑不了敌人,仍然等于没有。</h3><h3> 尽快拿出运载火箭和战略导弹成了国家的燃眉之急。</h3><h3><b><u><i style="">下</i><i style="">图:我国首家偏二甲肼推进剂生产工厂</i></u></b></h3> <h3> 当时,苏联专家已经撤走了,技术资料也带走了。</h3><h3> 火箭靠中国人自己的技术力量研发制造,发射火箭的推进剂当然也要用中国人自主的技术来生产。但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内这个方面的新型化工材料,还处在研发和生产的起步阶段。</h3><h3> 火箭推进剂不能拖火箭发射的后腿。</h3><h3> 国家组建不久的化学工业部成立了专职部门,全力主抓这项工作。</h3><h3> 筹建大型生产工厂的规划提上了国家的议事层面。</h3><h3><i><u><b>下图:黎明化工厂主厂区</b></u></i></h3> <h3> 偏二甲肼是一种可以贮存的液体化工原料。1965年,化工部采用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成果,建成了生产车间。但是,产品只能解决火箭试验发射的急需。</h3><h3> 这种产品需要的原料价格贵,成本高,生产过程中的毒性也很大。总之,不适合投入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h3><h3> 化工部决定另辟蹊径,选择了用其它的方法制取偏二甲肼的研究。</h3><h3><i><u><b>下图;我国自主设计的偏二甲肼生产车间</b></u></i></h3> <h3> 李俊贤当时是化工部北京化工研究院的研究室主任,火箭推进剂课题组的组长。</h3><h3> 偏二甲肼的氯氨制取有气相和液相两种方法,化工部明确课题组集中力量研发气相氯胺法的生产工艺。然而,课题组冒着政治风险和技术风险,对两种方法同时进行了试验。结果是,数据表明液相法的生产工艺优于气相法。</h3><h3><i><u><b>下图:偏二甲肼技术专家李俊贤</b></u></i></h3> <h3> 课题小组不按规定试验了另外一个生产工艺,而且拿出来了对比的数据,这个问题被领导知道了。</h3><h3> 上级部门没有追究他们的政治责任,鼓励肯定了他们的技术探索精神。1964年,液相氯胺法制造偏二甲肼的技术成果,排进了新中国工业交通战线的十大成果。</h3><h3><i><b><u>下图:偏二甲肼原料甲胺生产控制中心</u></b></i></h3> <h3> 1965年10月,与“两弹一星”配套的偏二甲肼大型生产工厂开工建设了。</h3><h3> 当然,这是秘密进行的,工厂是机密级保密单位 ,就是工厂的工人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生产的产品是干什么用的。</h3><h3> 火箭和导弹的发射基地选在了大西北的无人区。</h3><h3> 偏二甲肼的生产厂址,选在了“靠山隐蔽”的青海大通老爷山下的偏僻山区。</h3><h3> 图纸设计,土建施工 ,设备安装一起行动,齐头并进,交叉进行。</h3><h3> 当时,青海的化学工业还是一片空白, 国家从内地抽调土建、安装施工力量 ,在西宁组建了化工部第六化工建设公司,基建一科分管光明化工厂(重水)的工厂建设,二科分管黎明化工厂的工厂建设。</h3><h3><i><u><b>下图:1965年新工人到吉林101车间实习</b></u></i></h3> <h3> 当时,青海的生活条件还很落后,又是高原缺氧地区。初期的建厂人员是在“先生产,后生活”的方针中生活的。</h3><h3> 吃不到新鲜的水果蔬菜。</h3><h3> 喝的水是自己从北川河里抬回来的泥汤水。</h3><h3> 技术专家和工人师傅,统统都睡大通铺。</h3><h3> 高原缺氧的缘故,大伙常常吃半生不熟 的馒头。</h3><h3> 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国家把北京、上海等科研院所,吉林等工厂的,在苏联留过学的专家学者 ,安排到了青海工作。</h3><h3> 从北京、南京、大连、上海等地的大中专院校中,选拔学业优秀,政治可靠的学生,分配去了黎明化工厂。</h3><h3> 从吉林、沈阳、天津、太原、锦州的化工厂,挑选了各方面的生产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调配去了黎明化工厂。如,曾担任工厂革委会副主任的洪虎(洪学智将军之子)同志,就是1966年从吉林101厂选调到黎明化工厂,担任偏二甲肼生产车间的副主任。</h3><h3> 山西新华化工厂招收的300多名青年工人,200多人分配去了黎明化工厂。同时,在新华化工厂抽调了二十多名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其中,柳钊同志、王振先同志分别担任黎明化工厂的首任党委书记和厂长。</h3><h3> 上百名从南海部队退役的军人,也被送到了黎明化工厂。</h3><h3> 他们把美好的青春和奔放的热血留在了青海 ,留在了黎明化工厂,留在了偏二甲肼的试验和生产上。</h3><h3><b><i><u>下图:工厂建造的第二代生活住房</u></i></b></h3> <h3> 1966年,偏二甲肼的生产工艺基本建成了。</h3><h3> 可是一试车,工厂遭到了严重的挫折。</h3><h3> 设计与施工同时进行,留下了论证不周到的问题。还有,为了抢时间,为了节约基建投入 ,气候的因素也没有考虑周全。</h3><h3> 工厂的生产车间非常简陋,好多设备都设计在了厂房外。冬天,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 ,要在寒风凛冽的厂房里记录生产数据,一不小心设备也会冻坏了。</h3><h3> 1967年春天,化工部领导赶到现场蹲点,和技术人员,工人师傅同吃同住,一起调查研究,发现工程的质量存在严重问题。</h3><h3> 于是,上级决定对一部分设备和厂房加以修改,由设计人员重新进行设计。</h3><h3> 化工部领导亲自在现场蹲点,帮助和促进工厂搞好保温,消灭跑冒滴漏及加快改建工程的完成。</h3><h3><b><u><i>下图:简陋的生产厂房</i></u></b></h3> <h3> 1968年2月,工厂联动试生产取得成功,拿出了世界水平的偏二甲肼火箭推进剂。</h3><h3> 工人们敲锣打鼓把成功的喜报送到了厂部,喜讯通过电波传到了北京,也传进了中南海。</h3><h3> 这个时间,正好是长征系列火箭的发射需要大批量推进剂的阶段。</h3><h3> 偏二甲肼产品保证了长征系列火箭发射的需要,生产成本与其它生产方法比,也有明显的优势。</h3><h3> 这个产品的质量,一直保持着国家的质量金奖。</h3><h3> 1970年4月,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火箭, 填装的燃料就是黎明化工厂生产的偏二甲肼。</h3><h3> 卫星发射成功的当天,粟裕大将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亲自到黎明化工厂的生产车间,看望慰问了生产一线的干部和工人。国防科工委和化工部联合发出了对黎明化工厂的通令嘉奖。</h3><h3> 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后,国家根据战略需要,在江西等地相继分建了偏二甲肼的生产基地。</h3><h3><i><b><u>下图:检验工人一丝不苟</u></b></i></h3> <h3> 长征系列火箭。</h3> <h3>(部分资料、图片选自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