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9-11-06 阅读 105<br></h3> <h3><br></h3><h3> “活教育”是陈鹤琴老先生提出的幼儿教育思想的核心。在南京鹤琴幼儿园里,我们从环境创设、学科组研讨、课程故事三个部分,真正的去领略了活教育的本质意义——活动、生活、灵活、活泼。孩子去积极探索,老师用一双发现的眼睛去观察孩子,让孩子在亲身观察和活动中获得经验和知识。<br></h3> 活的环境 <h3>在环境创设中,先制定活动大主题。如:小班——水果娃娃,中班——蔬菜娃娃,大班——中国娃娃。在进行大主题活动中,教师抓住幼儿感兴趣的教育契机进行“活的”环境再创设,比如:大班的幼儿讨论,在认识中国地图之后,东东说:“我去过云南、广西”。朵朵说:‘’我去过的地方比你多,我去过北京、上海、杭州”,东东说:“我去的地方比你去的远”。大家开始争论:究竟谁去的远呢?于是,孩子们提出用纸条、麻绳、即时贴等一系列测量活动。(孩子们想到了麻绳,在用麻绳量的过程,孩子们提出来:要把麻绳拉直才能准确的量出距离。这个测量的过程仅仅只是第一步,孩子们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就想着如何把自己走过的路加起来比长度了?兴趣继续发酵着,孩子们想到了即时贴,将自己的路程粘在一个地方,一段一段的路拼在一起,就能直观的看到谁去的最远了)老师和孩子又想到了更精准的测量工具——尺子的运用。这样的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究,不断深入的过程……
<br></h3> 活的教研 <h3>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五大领域与本园更具体化的结合。更贴近儿童活动和生活方式,更体现出儿童与自然,社会环境的交往方式。他们将艺术领域分成两个部分:音乐与美术;再将科学从数学领域中分离出来。以及生活自理组的建立都紧紧的贴合了活教育对于孩子成长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从做中学,学中乐。为了让各个学科组更好的开展,他们又提出了:核心组和外围组的概念。核心组:根据教师专业能力选出固定的三位老师负责一个学科组;外围组里自愿加入对此学科感兴趣,有意向的老师们。让核心组和外围组形成一种默契,核心带动外围,外围激励核心。达到学科研讨的真正目的:百花齐放。
而这些过程落到实处,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师们的不断磨课,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二是课程故事的分享,三是园长及专家的参与和点评。
中班:签到的故事
一开始一人一个瓶子---瓶子贴上数字,了解自己第几位入园,促使幼儿按时参与早锻炼-----中班十以内进位制的学习---每天早锻炼后,大家一起看最后的一个瓶子数字,得知班上今天来了多少位小朋友。将学习乐趣再升级,在故事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br></h3> <h3> “儿童教儿童‘’‘’十以内的单双数‘’,‘’皮球拍了多少下‘’,这些故事的由来,都是生活中一个又一个的契机;得益于老师的善于观察,细心揣摩;更得益于孩子对生活的热情和好奇。<br></h3> 活的课程 <h3>这里有一次来自生活的课程,同时也是一段满载课程价值的背后的故事。激发了孩子对未来的憧憬和美好生活的向往。(田老师的草坪婚礼)整个课程的由来源于:田老师请假了---照结婚照---结婚是什么?家园共育的部分:父母的婚礼,结婚调查表,传统婚俗;离不开父母对课程教育,对教师的支持,对孩子成长的用心。---师幼互动的部分:绘本(蚯蚓要结婚)引导孩子自制婚礼流程图:婚纱,舞台,捧花,采访新娘,制作请柬和包喜糖。---最后,田老师草坪婚礼的完美呈现。<br></h3> <h3>有了田老师甜蜜的婚礼,我们同时也被保安聂师傅与孩子们在种植园区的故事深深感动着。从看到园内大片的荒地——充分利用——成为课程的引发者。在这过程中,张俊园长提出意见:不只是自己在种,要和老师商量,和小朋友一起参与进来。由此开展的一系列种植故事:种大蒜,种水稻,摘柿子,种小麦。聂师傅由一个旁观者成为了课程的引发者,支持者,合作者,重要的参与者。当然,也有老师们的指导和配合,让他在专业层面更贴近孩子的需求。聂师傅用行动诠释了自己对活教育的理解:就是利用身边发生的一切事和周围环境变化灵活用于教学,让教材,方法,课本都活起来,让小朋友的手脑眼嘴都动起来,发挥儿童的创造力以及可塑性,为儿童谋求更大的福利,成长过程。
<br></h3> <h3> 孩子是“活”的,课程是“活”的,教育是“活”的。
“活”的课程源于生活的高光时刻、源于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是对孩子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
“活”的老师要足够大胆,大胆地和孩子一起尝 试新事物,也要足够细致,细致地思考课程中问题的深入研究和价值所在。<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