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看了11月7日的《奇葩说》,其中有一段关于 “年纪轻轻精致穷,我错了吗?” 的辩论,正反辩双方都表现得相当优秀,辩论很精彩,这个不奇怪,台上的选手都是智商贼高的天之骄子,不精彩就对不起观众了,倒是我,看完后坐在那里闷了好半天,因为,这个话题让九哥想起了一个人—— 我妈,一个真正骨灰级的“精致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说到“穷”字,当年的我们家,那可真是当之无愧,作为两位家长都没有固定工作从而没有固定收入的纯居民家庭,我们家的贫穷水平在老家那条街能比好多家庭都更胜一筹,说是家徒四壁,稍显夸张,但其实也差不了多少,反正就这样说吧,在我十岁以前的那些日子里,家里几乎都是每天只吃两餐,不是现在流行的节食减肥,而是穷!口粮压根不够吃!很多时候,晚上大人早早就招呼洗漱上床睡觉,为啥?睡晚了饥饿感爆棚就可能睡不着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很奇怪的是,就在如此寒酸的生活里,家里却出了个穷讲究的母亲,举例说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当年没有自来水、没有热水器、天然气,自然也没有“淋浴”一说,要做到像现在这样每天洗澡自然是无稽之谈,但是,所有子女,晚上必须一起用热水认真洗脸洗手洗脚以后,才能上床睡觉,尤其是两个姐姐作为女生,她们的个人卫生,更是受到严厉监控,经常教训我们的理由是:人穷,水不穷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80年代之前,家里就那几床仅够保暖的被褥,而且内里基本都是老棉絮,硬梆梆的,但是,所有子女每天起床后,必须把被子规规矩矩地叠好,床单、枕头(包括枕巾)也必须拉伸摆放规整,不允许皱巴巴地随便堆放在床上,否则挨训是免不了的,说的是:再穷也不要把自己的床弄得像狗窝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放开市场,允许个体经营,母亲赶紧办了执照,按今天的话说,当起了老板,话说也确实很形象,因为她的“企业”就是摆在街边的一块类似于门板的东西,上面铺一层塑料薄膜,再放上针头线脑之类的小百货,这个生意,母亲风雨无阻地整整做了二十多年,尽管没能挣下多大家业,但还是靠它改善了家庭的经济状况,让我们五个幸存下来的子女最终能够长大成人!然而,与众不同的是,在她的摊位“门板”上,你从来不会看到杂乱无章的摆放方式,每天出摊后的摆货环节,母亲好像都是当做一个技术活来做的,总是不紧不慢、一丝不苟,所有商品都有自己合适的位置,被她安放得错落有致又井井有条,每个角色都以最顺眼的面貌呈现在顾客面前,说的是:就算是值不了好多钱的小东西,也一样要讲究个卖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 每天收摊以后,晚上的空闲时间,母亲都会把当天营业收到的现金做一次整理,当年的纸币,一元都算大钞了,多数都是一分两分五分的,母亲会把收到的皱巴巴的纸币,逐张逐张地用手碾压、拉伸,直到整张纸币包括四个角都非常平整舒展才行,遇到破钞,还要另外剪一些纸条来粘贴修补,这些工作完成后,再根据面值大小分类,清点后,用橡筋绳分别扎好,才算搞定!经常在操作过程中还不忘记教育我们:钱这个东西,你不爱惜它,它就不爱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 当年几乎没人能穿上皮鞋,大家要么光脚,有条件的就花钱请人做手工布鞋,母亲做鞋的手艺之好是整条街都公认的,不仅是我们街上的居民,就连小镇周边方圆一、二十里地的好多村民都会慕名而来请她做鞋,按照当时的物价,每做一双收手工费五毛钱,这也是母亲得以养大我们的创收方式之一!话说,这个口碑真不是随便立起来的,现在回想起来,母亲对待她手里的每一双鞋,都像是在塑造一个作品,从粘底、纳底,到剪鞋面、钉扣,最后缝合总成,每一道工序都是专心致志、严谨认真,既要做到外观好看,又要保证经久耐穿,横看竖看、左颠右倒,反复斟酌“打磨”,直到自己满意了才最终交给顾客,在我的印象里,母亲交付给顾客的无数双布鞋中,没有过一根由于粗心而留下的多余的线头,哪怕,就一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 稍有余钱,母亲就会置办一些家庭用品,比如餐具,她会精挑细选一些好而不贵的,以备家里来客时用。成长过程中很长的日子里,由于家里穷,所以有点好吃的大都会留着招待客人,平时我们是没有口福的,而每次招待客人的桌面上,不仅仅是尽其所能地丰富,而且是挖空心思地多彩,从每个菜品的烹饪方式,到盛具搭配、摆盘花样,母亲都是反复琢磨,力求突出颜值,她端出来的香肠、腊肉,绝对不可能像我们现在这样毛毛糙糙切得厚厚的再一股脑捧进盘里就了事,而是一刀一刀切成晶莹剔透的薄片,再用手一片片、一层层码放成某种造型,才能上桌的,在餐具的衬托下总能透着一股精致劲儿,这种穷讲究很有欺骗性,以至于母亲的一位干姐姐(住自贡市区的)直到多年以后才知道我们家当年的经济条件是那么的窘迫,因为每次来我家做客,感觉压根不比别人家差了个啥,甚至还显得比别人更宽裕似的,殊不知那些好酒好菜都是我那位穷讲究的母亲节衣缩食、“亏待”子女留存下来的,她老人家硬是把一个四面透风的家,生生给客人弄出了帝王将相的赶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 当然,母亲也不是每天只想着挣钱养家,家里穷是穷,但她还是会想方设法挖掘一些爱好!首先,她不封闭自己,愿意走出去结交朋友(当然,也不是随便哪个都能玩在一起哈),有那么几个耍好了投缘了,竟然还拉帮结派拜了把子,成了异父异母的“亲姐妹”,这在当年的老家,大家都老实巴交缩头过各自的穷日子的大环境之下,的确是少见的“前卫”之举!母亲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朋友圈,事实证明,她们几位姐妹历经好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尽管中间也时不时有一些女人之间免不了的那些小矛盾、小口角,但是多数时候都是相见甚欢不亦乐乎,遇到事情大家都能互相宽慰、互相照应,直到后来她们都白发苍苍时依然如此,在我看来,母亲的朋友圈无疑是成功的,比起老家那些跟她同时代的大妈们,这种生活的人情味显然浓厚了好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说出来有人可能不信,在穷困潦倒的日子里,母亲竟然还培养出一个爱好——川剧!注意,她不是单纯的端个板凳去听川剧、看川剧,而是作为票友,上台去演川剧,她读过书、能识字,据说读书时成绩还很好,剧本对她不是障碍,加之嗓音也不差,所以是既能唱又能演,最擅长的是反串剧中的“小生”,就是谈恋爱的书生,比如梁山伯、薛平贵等等,用现在的话来说就叫男主,厉害不?尽管不是科班出身,但她模仿能力超强,观摩了县里川剧团的演出后,演起戏来一板一眼、惟妙惟肖,挺像那么回事,对付老家当年那批追星族完全是so easy !川剧给母亲带来了很多快乐,也让她在贫寒的生活中结识了不少爱好相同的朋友,这无疑是支撑她度过那些艰难岁月的精神食粮!直到若干年后,母亲来到城里和我们一起了,她对川剧的爱好还是那么浓烈,只要老工会茶馆那边的票友们有演出,她都会跑去听上一下午,直到去世,她买的月票都还没用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 母亲还有一个爱好:喝酒!但她不是从开始就要喝酒的,大概是我快十岁的时候吧,母亲经常失眠,后来医生给开了中药,说是用来泡酒,睡前喝一杯会有疗效,果然,喝了几个月,失眠症状成功消失,却也因此尝到了甜头,意外养成了喝酒的习惯,只不过,她喝酒不像我们这样简单粗暴经常整醉,而是定时定量,每天中午、晚上两顿都喝,但每顿都是白酒一两多,一般不超过二两,家里穷,不可能每顿都有下酒菜,但母亲依然能够想方设法找点东西,哪怕是一把没有炒过的花生,把这两杯酒不紧不慢、悠哉游哉、一小口一小口的边聊天边喝下去,下酒菜好不好貌似并不怎么影响她享受这个惬意的过程!最值得表扬的是,她喝酒绝对有节制,不管生活压力有多大,心里有多烦闷,从不借酒浇愁,都是严格按定量喝,绝不喝醉!喝了几十年酒,我从没看见她因为喝酒过量骂人撒泼呕吐过,哪怕就一次!真没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 因为贫穷,母亲前半生的很长时期都不可能在打理自己形象方面投入过多开支,但这丝毫不影响她把自己收拾得干净利索、精精神神地出现在街坊邻里面前,针线活是她的强项,那些并不值钱的衣服,经她裁剪缝制一下,就能变得合适得体,我们的衣服破了,她也能用针线描出个花花草草之类的加以修补,往往还比没破时更耐看!母亲的头发,从老家时直到进入城里后的晚年,每天都绝对是认真梳理得干净、精神,毫不马虎,打从记事起,我没有留下过母亲蓬头垢面就上街的记忆,哪怕就一次!真没有!当然,打从记事起,我也没有留下过母亲趿拉着一双拖鞋在街上飘然走过的记忆,哪怕就一次,都没有!她对自身形象的维护,几十年一以贯之,严谨得近乎苛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我们家那位“精致穷”母亲的点滴故事,现在回头看,她那些穷讲究的板眼,其实从未超出过她当时的财务承受能力,都是在贫穷的岁月里通过自己的聪慧和巧手创造出来的,压根不会影响到一家人的正常生活,这跟现在部分年轻人追求的精致还是有区别的!人,谁不想过精致、讲究的日子,但是因为片面追求所谓的精致,把信用卡、花呗等等可以借钱的渠道用了个遍,最终让自己成功地陷入财务危机,这样的精致,还是不要也罢,因为,一个人要把自己包装得看起来精致并不难,但是,要活出由里而外的优雅、体面,却并不容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