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真正的生活,在巷子里,这里有最深的温暖</b></h5> <h5><p></p></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从灵魂三问开始</b></h3><h5>“到一座城市去,你最想做的是什么?”<br>“当然是看它的标志性景色。”<br>“还有吗?”<br>“还会了解当地有什么特产,或许会去买一些。”<br>“还有吗?”<br>“如果这个城市有,我想去看看有特色的老巷子。”</h5><h5><br>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br>“出去”,已然成为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而“进来”的功课,地方上都做好了吗?越来越多的人在看过标志性的山水建筑后,希望能在城市更“深入”一点。他们不但想了解这座城市的亮色,还想了解这座城市的底色。显然,城市独特的故事,不仅喷绘在巨幅广告上,更烙印在上了年纪的巷子里。人们只要在巷子里流连,便能大概知晓当地的民俗风情、生活习性,乃至特色物产。很多时候,底色往往能成就亮色。<br>在江西萍乡,有这么一条老巷子,从一个特殊角度,记载着这座城市的骄傲、遗憾、崛起。</h5><p></p> <h1></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曾经,铁路是萍乡最闪亮的名片</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h3><h5>早在整整120年前的清光绪25年,萍乡就有了江西第一条,也是全国不多见的铁路线。几年后,萍乡至株洲的铁路正式通车,中外商人通过铁路纷至沓来,萍乡经贸发展迎来大爆发。到了1922年,那场轰轰烈烈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更是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时代。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横穿萍乡的浙赣线一直是国家八纵八横重要干线之一,萍乡以“县”级(1970年升为地级市)坐拥铁路一等站,车务、机务、工务、电务等“段”级铁路单位均在萍乡单独设置,控制着几乎整个江西西部和湖南部分地区的铁路运营,凸显着萍乡铁路举足轻重的地位。</h5><div><br></div><h5>铁路的不断发展见证着地方的日益兴盛。以火车站为例,1949年,萍乡解放,经历了多年战争创伤的萍乡铁路开始修复重建。至1950年,萍乡火车站(又称老站、西站)建成,建筑面积600平米,现为货运站;1979年新建的萍乡火车站(又称新站、北站)投入使用,站房面积7800平米,现为客、货共用站;2014年,现在的萍乡北站(高铁站)正式运行,站场面积已达16000平米,为客运站。百-千-万,车站的每一次华丽变身,顺应了人民群众的需求和社会变化,加速了地方发展。事实上,萍乡城区的扩张深深的融合着铁路的影子。早先的老站是城市中心。之后新站建成,城市迅速往北扩张,在全省都领先的城市公交(1路)应运而生。及至现在的高铁站,更是带动一大批公园、楼盘等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进一步变大、变美。铁路的发展从一个侧面,成为城市蒸蒸日上的缩影。</h5><div><br></div><h5><span style="color: inherit;">其实社会上很多人不太了解铁路,以为铁路就是火车站。实际上由于历史原因,铁路不但有车务段、机务段、工务段、电务段、车辆段、客运段等专业部门,还有水电段、建筑段、生活段、通信段、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套教育部门,以及医疗、城管、公检法等众多保障部门,加上建国以来长期的半军事化管理,一度被称为“独立王国”。铁路职工家属一般称自己为“路内”,社会上的为“路外”。但随着国家深层次变革,铁路不再“独立办社会”,医疗、教育、通信等许多部门逐渐从铁路彻底脱离出来,内部也不断进行优化整合。到如今,原南昌铁路局萍乡铁路地区早已撤销,萍乡铁路“够级别”的仅剩下工务段这一段级单位,其他铁路工种都已成为外地站段下属的一个车间级机构。即便仍是一等站的萍乡火车站,也是属于宜春车务段管辖的下属站。主管单位和诸多法人单位没了,加上一代代的铁路人逐渐老去,那些萍乡铁路的辉煌过往和相关钩沉开始湮没进时光里。</span></h5> <h1></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杨家冲的故事</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h3><h5>西门电影院旁的巷子就是杨家冲(现在叫杨家巷)。巷口的八一街曾经是萍乡最繁华的街道,萍乡饭店、萍乡百货商场、萍乡邮电局、萍乡供销社等一批巨头紧挨巷口,更不消说不远处的萍乡火车站、萍乡汽车站。</h5><h5><br>解放后,随着铁路大发展,天南海北的人汇聚萍乡,在这里工作,其中大部分扎根生活了下来。加上日渐增多的新员工以及庞大的家属群,住宅,成了重要问题。紧跟老站重建进行的,是散处铁路沿线周边的铁路家属区建设。三里台、飞行山、杨家冲、丁家冲、吕家冲、包家冲……“冲”是南方一带的方言,指的是山区的平地。萍乡为丘陵地型,城区内包包鼓鼓,山坡众多,自然形成了各种以“冲”命名的居民区。</h5><h5><br>杨家冲内现在这一排排楼房的前身,是建国初铁路地区建起的平房,户均建筑面积不超过20平方。至70年代,铁路地区拆除平房,在原址建楼房。地区仅是做好整体规划,具体到各栋,则是交由各站段自行设计建造。当时萍乡饭店的正后方矗立起的杨家冲第1栋,是工务段建的2单元4层楼住宅,各单元里每层楼有4户,共32户,分几种户型,户均建筑面积42平方。1976年建成,都是本段干部职工入住。随后第2栋是由车站设计建造居住,第3-6栋是机务段,第7-8栋是工务段,第9栋又是机务段,然后是2栋老的2层楼,保留至今。再往里原来是个小水潭,填平后是地方上的法院,之后改为家属楼。沿着巷子继续往里,则是90年代初由铁路建筑段拆除原平房建起来的名唤“A、B、C”的三栋楼,居住着铁路各单位职工家属。巷子最后是铁路医院的家属楼,杨家冲内的整片平地到这儿为止。四周是依山坡而建的各类房屋,铁路各单位居多,还有小部分是原住民,以及百货商场的家属楼。</h5><div><br></div><h5>杨家冲与四周有庞杂的小路相连,正前方上坡后是包家冲;整体左侧则是丁家冲;在山坡最高处还有个“上杨家冲”,是50年代建筑段建造的带小院的几栋平房,事实上是当时的铁路地区干部宿舍,属于高干区。翻过小山头一路下来,是铁路俱乐部、铁路幼儿园、铁路小学、铁路医院、铁路单身宿舍及其他铁路家属区,往西沿大路离开小区则是火车站、机务段等铁路单位了。</h5><h5><br></h5><h5>春天,春雨伴着满山橘花飘香的清新;夏天,晚饭后孩子们聚集在一起打闹或躺在竹床上数星星;秋天,不等桔子熟透就爬上树摘吃,酸的掉牙;冬天,屋檐上的排排冰柱,顺山坡而下滑雪的嬉闹。铁路小学的石头乒乓球台总是围满了排队的人,铁路俱乐部周末的电影是大家一周最期盼的“盛宴”……儿时无忧无虑的生活和美好的情境至今仍历历在目。<br></h5><h5><br><span style="color: inherit;">再后来,随着新站的建立,那边也摊开了一大片家属区及铁路各单位,但由于杨家冲身处城市繁华最中心,一直是人气最旺的。</span></h5> <h5><h3></h3><h3></h3><h3></h3><h3></h3><h3></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老巷变身网红</b></h3><h3><br></h3></h5><h5>随着家庭人口的增长,生活的逐渐富足,小小的房子难以满足几代同堂居住的需求,搭建扩张空间慢慢成了常态,在几十年的时间维度里,已经与楼房浑然一体,成为独特景观。而由于先天不足,接入铁路内部水网、电网的铁路家属区再也无法忍受不稳定的水电,终于并入地方线路。在这之前之后,通讯、燃气、有线电视,乃至社区管理,都慢慢社会化。如同整个铁路改革的进程,铁路小区最终也不再是独立王国,成为了地方社会紧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h5><h5><br>政府民生普惠进到了杨家巷:原来坑坑洼洼的路变成整洁的柏油路;原来长长的巷子到晚上一处亮一处暗的,现在到处都亮堂堂了;便民充电站解决了在楼道里电动车充电不安全的问题;便民消防站则应对老巷里消防车难以进来,导致火灾得不到及时救援的窘状;学习书屋的设置,丰富了居民的闲暇时光;原来商贩随意摆摊占道,现在道路通畅了,居民的心也通畅了。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萍乡市委市政府“三年大变样”深入推进,通过清除杂物、捆扎电线、去除小广告、美化墙面一系列举措,实现巷子“硬化、亮化、净化、绿化、文化”,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大提升,杨家巷焕发出新的光彩。</h5><h5><br>曾经的老巷几十年变化不大,留存着许多人的温馨回忆。如今,街道通过有趣的创意墙绘描画出昔日老巷样貌、居民生活场景,展现了新时代生活新时尚,传递出积极向上、绿色生态的正能量。这些墙体绘画取材于当地的特点和历史文化,那些旧时杨家冲的生活场景就像穿越了时空又回到居民身边,勾起无数人的回忆。<br>精心“梳妆打扮”后的杨家巷变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当地居民好不喜欢。更多的市民闻风而来,纷纷在各处墙绘前拍照打卡。老巷子俨然成为新网红。</h5><h3></h3> <h5></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大有可为的巷子文化</b></h3><h5>70年弹指一挥间,杨家巷内,搬出去的人越来越多,四周的楼房也越来越高。然而不管巷外如何高速变化,巷内的时间仿佛一直缓慢的流动着。这里是温馨的、宁静的,也是闲适的、惬意的。在老巷里,有得是家常里短、鸡毛蒜皮。离开喧闹的大街,拐入安静的小巷,慢慢的行走,能够在热闹的人群中找到一份生活的归属。巷子里展现出来的生活态度和景致,才是真正的市井生活。那些被风雨侵蚀了带着历史厚重感的老房子,是每个人的心灵归处。</h5><h5><br>老巷子里的风,永远不急不缓地吹着。老人一天到晚都在,遇上晴天就会搬出安乐椅躺着,孩子则专注玩着他们的游戏,一任人流涌动。老人在巷子里坐成了树,孩子在巷子里跑成了风。和车水马龙的大街比,巷子里安静的多,听不到吵闹,听得到心跳。</h5><h5><br>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要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最好的方式就是去这座城市的老巷子,因为这条巷子就是这座城市的印记。很多城市会羡慕成都有宽窄巷子,福州有三坊七巷,北京有各种胡同这类充满历史感的街巷,感叹自己的城市缺少这些资源。其实,大可不必羡慕,许多城市都可以做到。要知道,那些各色风格的巷子其实都是新规划重建的。游客喜欢它们,有多少是为其真实历史而去?有多少是为其深厚文化而去?人们去那儿,只是因为那儿有特色——是建筑的特色,更是生活氛围的特色。游客们觉得自己在那里触摸到了这个城市温软的生态文化。</h5><h5><br>萍乡有着百余年深厚的铁路文化,这在全国亦是殊为难得。铁路文化是杨家巷的主调,找到过去的路径,才能明了前进的方向。现在的美化已经很好了,但觉得还可以更深入地营造文化氛围。比如已经有“蒸汽机-内燃机-动车”的车头墙绘,还可以来一面“绿皮车-红皮车-蓝皮车-白皮车”的车厢墙绘,每个车厢外可以挂上真的典型车次牌;再比如可以花很少的钱建起铁路岗亭+站台牌的组合;而有的墙面上不见得全部采用绘画形式,还可以广泛征集铁路职工家属的老照片,展示各个时代的故事……这些都是非常有感染力的。</h5><h5><br>抢救并擦亮百年铁路这张地方名片,不囿于“路内、路外”区隔,由当地政府牵头组织,打造杨家巷独特的铁路文化亮点和新经济增长点,对于萍乡全域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h5> <h3><font color="#010101">杨家冲处身最繁华的闹市</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入得巷来,喧嚣已在脑后</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整洁、美观扑面而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没错,小时候我还真在这里爬过。现在,儿时最纯真的快乐会不会仍在梦中萦绕?</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原来贴满小广告的墙焕然一新,大叔告诉正在照相的我,真得好好宣传下杨家冲的变化。</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老人在小巷漫步,墙上的孩子为老人打亮手电筒。这是很久以前真实的写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追风少年嬉笑而过,一如墙绘左图无忧无虑;中间的老人摆好一桌饭菜,电话里说道“快回来吃年夜饭”;右图的成年人回答“今晚我要加班”。年少不知此中意,看懂已是泪满衫。</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哎哟,今晚的影片经典哦。只是售票窗口太高了,得姚明才能买到票吧。那放映窗口还真有台机器,是干什么用的?别急,天黑了再告诉你。</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一桶萍青,满满的回忆杀啊!好怀念当年能喝上本地啤酒的味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安全很重要。老巷子很难开进大消防车,得做足准备。</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2栋砖房可有年头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西门电影院,几十年前小伙伴们用一张票全部都进去了。现在却怎么都想不起那位微笑的检票阿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搭起放映机,放电影啦!都放的啥啊?鳌州轶事、永昌十二时辰、铁道游击队之萍乡站……哈哈,都是接地气的大片哦。</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片墙则全是宇航员、科学家、通信工程师等高大上的职业。或许老人也在想象孩子成长后能像他们一样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在这逐渐老龄化的社区,老人们是应该关注的主角。不仅是镜头的关注,更需要来自家人和社会的人文关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新颜值惹人爱,老面孔让人叹。在继续网红文化之旅前,我们暂且到山坡最高处去看看上杨家冲。因为地势和种种实际的关系,这里仍保留着50年代的最原始风貌,是市区内难能得见的原汁原味历史遗存。</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绝大部分已人去房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有老两口舍不得搬走,还住在这儿。种种蔬菜,晒晒花茶。</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89岁的隋和芬老人老家山东,1959年搬来这里,已经整整60年了。他参加工作时早先是在铁路公安段,后调工务段任保卫股股长。他的4个孩子都在这里出生成长,后来也在铁路各单位工作,早已搬到外头居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正好碰见老人的孩子回来看望他们。这一幕,让我想起王维的诗“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如冬日暖阳的情愫萦绕着他们,祝老人身体健康。</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依山而建的布局结构确实复杂。</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山坡最高处,是当年铁路水电段建设的800吨水塔,利用水压供水到比它低矮的楼房各层人家。是一个时代发展的见证。</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翻山而下,这边是现在仍正常运转的铁路俱乐部。改了门面,建了新房,老的铁路电影院还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老的铁路子弟第一小学5年前已改换门庭,现在是八一小学,全部进行了拆除新建。和同样遭遇的铁二小和铁中一样,这些铁路子弟的母校永远消失在了历史中,让当年学子的怀想再无归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学校外墙自有学校的风格。</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周边的老房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铁路单身宿舍,各铁路单位的外地职工一般分配在这里居住。里头绿树成荫,其外墙彩绘充分融和这个特点,确实意趣十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妈妈,大树从墙里长出来啦!</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电力、电视、电信,俗称“三电”的线路,在老旧小区确实因为历史原因,是个很头大的事。这里的墙绘倒是借势发挥,让人莞尔。</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转个角,这边的立体彩绘色彩浓烈,很有梵高的风格。</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地势复杂,小路极多,这里的环境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躲猫猫”优良场所。爬上墙头树梢去摘点柚子也是一大乐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老巷子里的光阴流淌的很慢,老人和小孩在午后的暖阳下悠然自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排风扇、下水道,各处小墙绘很生动,惹得孩子哈哈大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风格各异,美不胜收。</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铁路题材始终是铁路小区人的最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几代建筑,很有层次感的画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从这儿上坡就能出巷子。图中正对坡底的是老供电局的院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上坡出巷子就是城市主干道跃进路了。</font></h3> <p>巷子口的指示牌是包家巷。</p><p>实际上,从翻过铁路俱乐部这边就都是包家冲了。对铁路来说,都是不分彼此的家属区,对地方来说,杨家巷还是包家社区管理呢。</p><p><br></p> <h3><font color="#010101">新变化的有些妙处得晚上去。入夜了,再探杨家冲。</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墙绘的照明灯带和过往车辆的灯光辉映。</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巷道左边是铁路派出所的家属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多次曝光,自娱自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左侧上坡是丁家冲。</font>几个“冲”紧挨一块儿,密不可分。崎岖陡峭九曲十八绕的小路四通八达,外人入内一定迷路。军绿书包、滚铁环、冲天门、丢沙包、水豆腐、卖冰棒、端碗吃几家、极融洽的邻里……魂牵梦绕,满满的思绪和回忆。那是时代缩影,更是我们最美好的童年时光。</h3> <h3><font color="#010101">来,看看白天的放映机,到了晚上,巧妙的融合电影元素,成为名副其实的“星光大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形象墙的灯亮后,比白天更漂亮。</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看报的老人真是不分白天黑夜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老瓦片上爬满的青苔,是最柔软爱怜的体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邻居们呼和着串门,经过拍照的我时,都说多拍点,多好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廉政宣传长廊也是如今必不可少的表现主题。</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下这个坡出巷子就是恒隆大厦。</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还是最喜欢这几张,把他们做结。</p></font></h3> <p>尤其是这张,拍的时候眼泪都出来了。说说当时的情况吧。当晚我在巷子里游走,看到一处适宜点就会立起三脚架原地拍一阵子。从铁路幼儿园到恒隆国际出巷口断断续续拍摄的这一段路,多次遇到搀扶行走的两位老人。原来是家住铁路俱乐部旁的86岁欧阳连生老人,他62岁的女儿专门送汤过来给他喝。晚了,女儿要回去了,老人坚持要送女儿出巷子。老人腿脚不好,拄着四点支撑的拐杖都还是颤巍巍的,在幼儿园处的路旁沙发上就休息了很久。以致于女儿一个劲劝他天冷了,不要总坐在外面快回去。但欧阳老人坚持要送。寒冷的冬夜,这一段2百多米的路,两位老人搀扶着停停走走几十分钟。快到巷口了,考虑这个坡相对有点陡,女儿坚持不让父亲再送,就在坡顶作别。两人又是反复叮嘱,早点回去,注意安全。<br></p><p>“你陪我长大,我陪您到老”。父母有孩子陪伴,冬夜里不再寒冷。老巷里,流淌着深深的温暖。<br></p> <p><b>祝愿</b>:</p><p>少年有理想,壮年有担当,老年有依归。<br>岁月不改其性,红尘不染其心。<br>远游之日无牵挂,居家之时无妄思。<br>长河悠远,岁月无痕,大地不老,阳光普照。<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