髙 手 交 锋 谁 胜 一 筹

知荣知辱

<h1></h1><h1><font color="#ed2308"> 唐宋两朝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而李白和苏轼,则分别代表了唐诗和宋词的最高水准。</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  有人更爱李白,爱他“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霸气;爱他“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爱他“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的豁达。</font></h1><h3><br></h3> <h1><font color="#ed2308">  有人更爱苏轼,爱他“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爱他“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慨叹,爱他“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然。</font><br></h1><h3><br></h3> <h1><font color="#ed2308">  李白和苏轼,究竟谁更堪当“千古第一才子”的美誉?这是一个被争论近千年而至今没有定论的话题。</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  李白的妙笔生花,苏轼的盖世才华,曾有过一次正面交锋,那就是同写我们美丽的庐山。正因为他们的交锋,才有后来的千古文化名山。</font></h1><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font color="#ed2308"> 古往今来,在所有描写庐山的诗中,最著名的两首正是分别出自李白与苏轼之手。那么,到底谁更胜一筹?我们不妨鉴赏一番。</font></span><br></h3><h3></h3><h3>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前后,毕生酷爱游历四方的李白出游金陵,途径庐山,写下《望庐山瀑布二首》,一为五言古诗,一为七言绝句,其中第二首更广为流传,惊艳千古,其诗云:</h3><h3>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h3><h3>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h3><h3>李白不愧为诗仙,凭借极度夸张的艺术手法和极富浪漫色彩的大胆想象,他仅用短短28个字,就已经将庐山之壮美和瀑布之险绝写到淋漓尽致。</h3> <h1><font color="#ed2308">  李白笔下的庐山,美到极致,奇到终点,以至于李白之后,人们一度认为不会再有一个人、一首诗,能将庐山写出新高度,直到苏轼与他的《题西林壁》横空出世。</font></h1><h3>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五月,苏轼 由黄州谪迁汝州,赴任途中经过九江,与好友参寥同游庐山,写下了那首名震古今的《题西林壁》:</h3><h1><font color="#ed2308">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font></h1><h1><font color="#ed2308">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font></h1> <h3>  平心而论,如若是单纯写景,没有人能超越李白,而苏轼的成功在于,他跳出了李白《望庐山瀑布》的思维定式,另辟蹊径,将写景诗跃升为哲理诗。</h3><h3>前两句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似在写景,实则是为后两句的言理做铺垫。苏轼通过观察思考,得出如是感悟: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正是因为身处于庐山之中。若要看清事物本质,还需跳脱事物本身的遮蔽。这就是所谓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h3><h3>《望庐山瀑布》和《题西林壁》,若论写景, 李白更胜一筹,若论言理,苏轼技高一等。更绝的是,李白与苏轼,恰恰代表了唐朝和宋朝,写出了两个时代风格与性格的不同。</h3> <h1><font color="#ed2308">  唐朝是一个经济昌盛、青春勃发、乐于表达的时代,作为唐朝最伟大的诗人,李白的诗有令人心潮澎湃的力量,李白笔下,是名山大川,是良辰美景, 是盛唐的缩影。</font></h1><h1><font color="#ed2308"> 而宋朝是一个文化繁荣、成熟沉稳、善于思考的时代,作为宋朝最伟大的诗人,苏轼的诗有令人陷入沉思的力量,苏轼笔下,是人生感悟,是深刻的哲理,是富宋的写照。</font></h1><h1> 那么,在各位读者心中,李白和苏轼谁才是“千古第一才子”呢?在写庐山的两首名诗中,《望庐山瀑布》和《题西林壁》你更喜欢的是哪一首呢?</h1><h3></h3><h3> 欢迎留言各抒己见!</h3><h3>《知荣知辱》说明:除两幅书法图片外,其它图片都来自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