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h3><h1> <b>一封家书明初心</b></h1> —— 缅怀鹤峰县第一任县委书记、革命烈士陈协平<br><h1> <br> 80年前的1929年2月10日,贺龙率红四军解放鹤峰县城,在湘鄂边树立苏维埃大旗,以鹤峰为中心开始武装割据。中共鹤峰县委随即建立,陈协平是第一任县委书记,为创建和保卫湘鄂边苏区立下汗马功劳。<br> 去年春,陈协平烈士侄孙前来鹤峰寻访先辈业绩,有幸结识。前不久,和烈士侄孙聊起烈士事迹,透露有意将其家保存的烈士遗物捐赠鹤峰收藏,其中之一为陈协平烈士写于94年前的家书一封。<br> 捧读这封家书,走进烈士的内心深处,感悟烈士的家国情怀,烈士对信仰的追寻,报效国家的远大抱负,坚定革命道路的“初心”,从字里行间,似跳跃着的光芒,闪现在我们面前,犹如尘封在岁月年轮上的注解,注解着革命先烈们自觉担负起“为民觅新路”“为国为民拼搏”的崇高志向,穿越时空,形成炽热的暖流,灼热我们的眼眶,触动我们的心灵。这封家书无疑是革命者高尚品格和革命精神的生动诠释,是我们理解革命者初心、研究革命者“心路风景"的重要史料。<br> 陈协平烈士,原名陈叶平。清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初三(1903年12月21日)出生于湖南省桃源县,今盘塘镇莲蓬岗村陈家湾的一农民家庭。自幼随舅父读私塾,高级小学毕业后任教于家乡小学,以微薄薪金养家。<br> 1923年6月,长沙发生日本兵枪杀中国同胞事件,校址在桃源县城的湖南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学生纷纷上街游行,抗议日兵暴行。此事给陈协平以极大的震动,他开始阅读《新青年》《农民读本》等进步书刊,接受革命思想,逐渐树立起革命志向。是年秋,他辞职赴武汉,考上湘省旅鄂中学。<br> 在武汉求学期间,1925年季秋(农历九月)给家乡妻子写下了这封家书。此时他已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一名进步的热血青年,成为了一名信仰坚定的革命者。<br> 家书中,他称妻子为菊芝大姐。他们于1925年春奉父母之命结为夫妻,新婚当晚即离开了家,距此时不过数月。家书用古文式写就,很漂亮的行楷字。<br> <font color="#167efb"> 菊芝大姐雅鉴:<br> 山伯亲翁,龙洞乡友,二老挚心,芝叶有幸。当门并蒂,月下定缘。民十四春风谱月圆。。。。。。<br> 回首初悟,荣曜秋菊,华茂叶松。风送芝香,雨润平心。瞬夕一别云飞风涌。戚戚兮天公无情添人怨,奋奋兮男儿有志闯宇寰。进校方几日,别有洞天。两个天地间激人心弦。吾失秋菊慨已晚,留下双亲劳娇肝。二弟问医令尊苦,伤寒“遁甲”传真经。谁晓“奇门”来指引,无心栽柳柳成荫。衷心诚谢,泰山翁亲。誓志求索上进兮,严肃,紧张,活泼。杂念思家偏安兮,念汝励志劝说。前途广阔奋进兮,为国为民拼搏。。。。。。等着吧!最后,月么弟稚,有待学习成长,盼嫂娘亲,为家分忧。尔体欠安,尚希善自珍惜,切切保重。<br> 协平夫弟拜上<br> 民国十四年季秋于武汉</font><font color="#167efb"><br></font></h1><h3><br> </h3><h3> </h3> <h1> <font color="#167efb"> 此信用古文式表述,主要因好友成仿吾同志送来毛先生“枕上”词,引以为兴,当即以“山下”为题和了一首。现附上留作纪念。<br> 叶平又及<br></font><font color="#167efb"> 叶平又及</font><br><br><br> <font color="#167efb"> 虞美人 枕上<br></font><font color="#167efb">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长夜天色总难明,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晓来百态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勾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br></font><font color="#167efb"> 毛泽东<br></font><font color="#167efb"> 一九二一年作</font></h1><h1><font color="#167efb"></font><br><font color="#167efb"> 黄埔见仿吾,先生婚别引人愁。命相同,路已通,和此一首表心衷。</font><font color="#167efb"><br></font><font color="#167efb"><br></font><font color="#167efb"> 虞美人 山下<br></font><font color="#167efb">猫儿山下车家坪,绿色望不尽。空压乌云汹涛滚,天公弃理穷人盼斗星。昨天携手肩并肩,谁晓喜悲欢?一颗红心催人进,男儿闯世为民觅路新!<br></font><font color="#167efb"> 陈协平<br></font><font color="#167efb"> 一九二五年作</font></h1> <h1> 家书中他“回首初悟,荣曜秋菊,华茂叶松。风送芝香,雨润平心。” 化用曹植《洛神赋》“荣曜秋菊,华茂春松”句 ,回忆夫妻恩爱,真挚而热烈。表达“瞬夕一别云飞风涌。戚戚兮天公无情添人怨,奋奋兮男儿有志闯宇寰。”有“添人怨”的离愁,更有“闯宇寰”的豪情。并向妻介绍了“进校方几日,别有洞天。两个天地间激人心弦。”以及对妻的愧疚和感激,“吾失秋菊慨已晚,留下双亲劳娇肝。二弟问医令尊苦,伤寒‘遁甲’传真经。谁晓‘奇门’来指引,无心栽柳柳成荫。衷心诚谢,泰山翁亲。” 表示自己要“誓志求索上进兮,严肃,紧张,活泼。杂念思家偏安兮,念汝励志劝说。前途广阔奋进兮,为国为民拼搏。”嘱托妻“月幺弟稚,有待学习成长,盼嫂娘亲,为家分忧。”深情嘱咐妻“尔体欠安,尚希善自珍惜,切切保重。”<br><h1> 家书之所以用古文式,陈协平在信后“又及”中作了解释,“此信用古文式表述,主要因好友成仿吾同志送来毛先生‘枕上’词。”告诉其妻“黄埔见仿吾,先生婚别引人愁。命相同,路已通,和此一首表心衷。” 用诗词来表达自己高远的理想、坚定的意志、翻卷的心潮、激荡的思绪和绵绵的深情。<br> </h1></h1> <h1> 家书提到的成仿吾当时是广东大学理学院力学教授、兼任黄埔军校入伍生部政治教官,毛先生正是带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所附《虞美人 枕上》正是当年毛泽东写给妻子杨开慧的情诗。《枕上》这首词将离愁别绪写得凄美动人,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杨开慧的无限眷恋。“先生婚别引人愁”,陈协平借此诉说了对妻子的浓烈的思念,对亲人的挂牵和不舍。这封充满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的珍贵家书中,不仅让我们触摸到烈士要“为民觅新路”“为国为民拼搏”滚烫的初心担当,报效国家的远大抱负,更让我们触摸到革命者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在革命的道路上找到“命相同,路已通”那种志同道合带来的强大力量。这封家书呈现的与伟人毛泽东间机缘,显得更加弥足珍贵。</h1> <h1> 此后,陈协平烈士践行在家书中反复表达的“前途广阔奋进兮,为国为民拼搏”“一颗红心催人进,男儿闯世为民觅路新”初心,在血雨腥风的革命斗争中,抛头颅、洒热血,用宝贵的生命践行并诠释了属于他们那代人的拯救国家前途命运的责任担当。<br> 追寻陈协平的人生轨迹,戎马一生、革命一生、斗争一生,短暂而辉煌。<br> 1926年2月,受组织安排赴广州入中国国民党政治讲习班学习。学习结业后到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身边工作,任上校干事。同年7月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前敌总指挥部政治部宣传股长。<br> 大革命失败后, 1927年6月初,陈协平奉命从武汉回桃源,发动起义。因常德地区发生反革命“敬日”事变,桃源的反动势力大肆捕杀共产党人。陈获悉大土豪高老七已将自己回家的消息密报县“清党委员会”,只得潜赴武汉,找到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军长贺龙,追随贺龙开赴江西,参加南昌起义。起义军南下广东失利后,他返回家乡继续革命斗争。10月,奉命赴常德,到中共湘西特委工作,奔忙于常德、桃源、石门等地,组织武装暴动。<br> 1928年5月,石门南乡暴动开始时,陈受中共湘西特委特派,前往桑植联系贺龙。几经周折,他来到洪家关,向贺龙传达了中共湖南省委“决定湘西北特委与湘西特委合并,以统一工作的指示”和“湘西特委决定成立湘西前敌委员会,管辖红军所在地的县委或特支”的指示,介绍了毛泽东在湘赣边界领导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根据地的情况。自此,他加入贺龙领导的工农革命军队伍,从地方转入军队,在湘鄂边区游击作战,无役不与。他担任前委委员、秘书长,负责政治工作。在8月1日召开的南昌革命纪念大会上,协助贺龙将部队正式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br> 9月,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东进策应石门南乡暴动,在泥沙、渫阳战斗失利,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随贺龙带部队转战鹤峰、桑植边界的深山密林中与敌周旋,艰苦奋战。在东进石门失利,革命军的情绪非常低落的背景下,于1928年11月20日前后,在堰垭协助贺龙对部队整编,总结“三起三落”的经验教训,以现有党、团员为骨干,对队伍进行整顿、教育,提高官兵的政治觉悟,树立革命斗争一定胜利的信心。遣散意志不坚定者,疏散伤病员,整编后部队只剩下91个人、72条枪,人数减少,但战斗力大大提高。这次整编是在湘鄂边革命斗争最艰苦,工农革命军处于生死关头的一次重要整编,被载入红二方面军战史。<br> 12月,随贺龙带领部队转战鄂西南,收编“神兵”武装,扩大革命队伍。在邬阳关,为团结、改造陈年振、陈宗瑜父子率领的大道会“神兵”,他同陈边振换“庚贴”,认“家门”,从陈氏宗系谈到革命一家,从孔夫子说到马克思,给陈年振讲革命道理,消除对方戒惧,促使这支农民武装顺利被收编。他参加了解放鹤峰县城战斗及创建湘鄂西第一个红色苏维埃政权——鹤峰县苏维埃政府。其间,湘西前委改为湘鄂西前委后,他任委员。<br> 1929年2月,在走马杜家村,他协助贺龙按照中央的指示,将部队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随后,红四军再次解放鹤峰县城,成立中共鹤峰县委,实现武装割据,他被任命为县委书记。5月,他主持召开中共鹤峰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和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讨论布置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会后,他亲自到太平区开展工作的同时,还分派县委委员作为县委特派员身份赴各区开展工作。不久,他随军进军桑植,扩大根据地,任党代表。<br> 1930年7月,红四军和红六军会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简称红二军团),陈任军团第二军第四师政委。9月,中央代表在红二军团推行“左”倾冒险主义路线,提出红二军团和红一军团“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的军事盲动主张。陈协平因为支持贺龙、周逸群 “巩固洪湖苏区,开辟汉水北岸游击区域”的正确方针,被“左”倾冒险主义代表斥为“贺龙右倾保守的帮手”。1931年1月,参加红二军团走马坪收编。3月底,红二军团在枝柘坪奉命改编为红三军,确定渡江北上、开辟新区的军事行动方向。将红四师之一部改编为红三军教导第一师,留守湘鄂边。陈协平任师政委,自此和师长王炳南、参谋长董朗一道,担负武装保卫湘鄂边苏区的重任。不久,改编为湘鄂边独立团,陈改任团政委,并任湘鄂边特委委员。<br> 1931年7月,国民党反动派在全国范围内对各个苏区发动大规模的第三次“围剿”。从7月中旬开始,参加“围剿”湘鄂边之敌有9个主力团15000多敌,采取分兵合围,向鹤峰苏区步步紧逼。独立团和各游击队在鹤峰苏区边界上同各路团防战斗频繁。鉴于形势恶化,陈协平同特委书记周小康、团长王炳南对第三次反“围剿”以来的成败得失进行思考,吸取“步步设防”“步步挨打”的教训,变集中抗敌为游击作战,在“灵活游击、速战速决”战术方针的指导下,在1932年1月至2月,连续三战三捷,取得了军事上的重大胜利。<br> 1932年2月8日(农历正月初三),回师鹤峰县城过年的独立团决定向南北镇进发,进击罗效之团。出发前,陈协平集合部队作了战斗动员。当事人原湘鄂边特委委员、鹤峰县委书记伍伯显1981年11月著文回忆了当时的情况:“陈协平政委在全团大会上作动员讲话,他说:我们上次打垮了周矮子(周燮卿)一个团,现在要到石门去打罗棒棒(罗效之的绰号),这个人是边区死敌,不管他是木棒棒还是铁棒棒,我们都要把他消灭……。正说得起劲时,听到康家岭对面有炮声,估计是周矮子的部队已到那里寻衅。独立团的全体战士屹立如山,目注台上,听完讲话后,按计划出发了。”<br> 此次进击罗效之部,兵分两路。王炳南带一、三营沿鹤峰到南北镇的大道正面进击;陈协平带二营由燕子坪、湾潭插入石门,打击罗效之的后方,两部紧密配合,大获胜利,击溃罗部两个营,缴获大量辎重弹药。独立团的三次胜利,使湘鄂边失去的部分苏区得到恢复。取得了第三次反“围剿”斗争最后胜利。<br> 1932年5月,蒋介石又调集兵力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长江上游“剿共”代总指挥王陵基调川军第二十一军第三师第七旅十九团团长赵鹤部对以鹤峰为中心的湘鄂边苏区发动进攻。<br> 当时,中共湘鄂西省委认为湘鄂边特区及独立团在执行国际路线的转变异常不够,应“主动地去进攻敌人”,湘鄂边特委执行“不使一寸土地为敌蹂躏”的错误军事方针,以一团孤军,与敌死打硬拚,前后受敌,导致军事上不断失利,伤亡惨重,内部又发生严重的乌门岩事件,使特委机关和县苏维埃政府失去了立足之地。9月,不得不撤离湘鄂边,陈协平等率领独立团及随军家属3000余人,向洪湖地区转移。当陈协平于9月中旬随独立团撤至江陵地区士地口时,便被诬为“改组派”而遭秘密逮捕。陈在被秘密“处决”前,沉痛地请求“节省一颗子弹去打敌人”,于是“肃反队”将陈溺死在水泊之中,时年29岁。嗣后,国民党反动派仍将陈作为“共产党要犯”厉行通缉。直到解放初,陈协平之弟陈子平向中央打听其哥下落,才知早已牺牲。1950年,中共中央为陈协平彻底平反昭雪,追认其为革命烈士。<br> </h1><br> <h1> 陈协平烈士用生命践行了他的革命初心,他和许许多多革命先辈们为国家、人民和民族做出的牺牲和贡献,永远值得我们缅怀、尊崇和铭记。<br> 2014年12月,烈士家乡桃源县盘塘镇,为烈士修建了纪念碑,永志纪念!</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