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学校 —— 一个特殊的场:</h3> <h3>1.人群密集、高度集中的地方。<br>2.相互之间密切接触 。<br>3.卫生习惯的影响与形成。<br>4.“社会 —家庭 —学校” 循环的重要环节</h3> <h3>学校多发的传染病</h3> <h3>呼吸道传染病:流感、水痘、麻疹、腮腺炎、流脑、风疹、结核病。 </h3> <h3>肠道传染病:诺如病毒病、手足口病、感染性腹泻、痢疾、伤寒、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病毒性肝炎、霍乱 </h3> <h3>其他:登革热、寨卡、疟疾。</h3> <h3>学校传染病的流行特点:</h3> <h3>1.传染病极易发生。<br>2.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 。<br>3.极易造成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br>4.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br>5.年龄特点。</h3> <h3>学校传染病疫情的应对:</h3> <h3>1.依法管理。<br>2.建立队伍。<br>3.制定预案。<br>4.完善机制。<br>5.落实制度。<br>6.部门协作。</h3> <h3>学校传染病疫情应对的“三环节”:</h3> <h3>1.学生:如何及早发现自己或他人患病并及时报告;<br>2.教师:如何及早发现学生患病及报告,同时做好相应卫生工作;<br>3.领导:如何应对传染病的暴发或流行,根据预案落实各项措施。</h3> <h3>学校传染病疫情控制措施:</h3> <h3>1.隔离病人:流感、菌痢、肝炎等病例,应劝说其及时就医并回家休息或安排在单独宿舍区居住,休息期间不参加集体活动,不进入公共场所。疫情发生单位指派人员配合当地卫生部门追踪记录转归情况。<br>2.报告疫情:及时、内容、程序、方式<br></h3> <h3>3.加强室内通风、换气: 注意保持教室、宿舍、食堂等场所的空气流通,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学生上课时,宿舍要开窗通风,课间和课后教室通风,形成空气对流。自然通风不良的,可机械通风。如确要使用空调,先请专业消毒公司清洗消毒空气滤网,管道再使用,并保证足够的新风量。<br>4.强化每日晨检制度,发现病人应劝其及时就医并回家休息。<br>5.加强健康教育和卫生宣传,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br></h3> <h3>6.暂停集体聚集性活动。<br>7.消毒:发生疫情期间,要采取日常消毒和终末消毒相结合的措施。日常性消毒可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由疫情发生单位自行开展;终末消毒由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br>8.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本校发生的传染病疫情进行调查和处理。</h3> <h3>卫生与消毒:</h3> <h3>(一)环境卫生:<br>1.托幼机构应当建立室内外环境卫生清扫和检查制度,每周全面检查1次并记录,为儿童提供整洁、安全、舒适的环境。<br>2.室内应当有防蚊、蝇、鼠、虫及防暑和防寒设备,并放置在儿童接触不到的地方。集中消毒应在儿童离园(所)后进行。<br>3.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阳光充足。采取湿式清扫方式清洁地面。厕所做到清洁通风、无异味,每日定时打扫,保持地面干燥。便器每次用后及时清洗干净。<br></h3> <h3>4.卫生洁具各班专用专放并有标记。抹布用后及时清洗干净,晾晒、干燥后存放;拖布清洗后应当晾晒或控干后存放。<br>5.枕席、凉席每日用温水擦拭,被褥每月曝晒1~2次,床上用品每月清洗1~2次。<br>6.保持玩具、图书表面的清洁卫生,每周至少进行1次玩具清洗,每2周图书翻晒1次。</h3> <h3>个人卫生:</h3> <h3>1.儿童日常生活用品专人专用,保持清洁。要求每人每日1巾1杯专用,每人1床位1被。<br>2.培养儿童良好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应当用肥皂、流动水洗手,早晚洗脸、刷牙,饭后漱口,做到勤洗头洗澡换衣、勤剪指(趾)甲,保持服装整洁。<br>3.工作人员应当保持仪表整洁,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和护理儿童前应用肥皂、流动水洗手;上班时不戴戒指,不留长指甲;不在园(所)内吸烟。</h3> <h3>预防性消毒:</h3> <h3>1.儿童活动室、卧室应当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每日至少开窗通风2次,每次至少10~15分钟。在不适宜开窗通风时,每日应当采取其他方法对室内空气消毒2次。<br>2.餐桌每餐使用前消毒。水杯每日清洗消毒,用水杯喝豆浆、牛奶等易附着于杯壁的饮品后,应当及时清洗消毒。反复使用的餐巾每次使用后消毒。擦手毛巾每日消毒1次。<br></h3> <h3>3.门把手、水龙头、床围栏等儿童易触摸的物体表面每日消毒1次。坐便器每次使用后及时冲洗,接触皮肤部位及时消毒。<br>4.使用符合国家标准或规定的消毒器械和消毒剂。环境和物品的预防性消毒方法应当符合要求。</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