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煙橋村——是中國傳統村落,自明代正統十四年(1450年)建村,至今已有近600年的歷史;其佈局如一隻展翅飛燕,故舊稱“燕橋村”。</b></h1> <h1><b>長木橋——在村口,原名“燕橋”,因終年水汽蒸騰,霧氣繚繞,清乾隆年間已有“煙橋”之稱,故改名為“煙橋村”。</b></h1> <h1><b>長橋臥波,朝暮煙浮。煙橋是一條平整沒有坡度的由三條長木板搭成的活動橋,橋中部的木板薄而韌。</b></h1> <h1><b>走在“煙橋”上</b></h1> <h1><b>“一入煙橋,必行正道”,這是煙橋村民口口相傳的一句話,“正道”含義有二,一為村里的中軸線 ,二為正確、正派的道理、準則和途經。寥寥数语,勵學敦行。</b></h1> <h1><b>煙橋正道:村中的中軸線,也是村民、遊客進村的必經之路。</b></h1> <h1><b>正道的巷子也不寬敞,只不過它是一直到底的巷子,少了些曲直通幽。</b></h1> <h1><b>煙橋村有一棵獨樹成林、占地数百平方米的古榕,村民叫它“树祖公”,这棵载于上世纪20年代的榕树,婷婷如盖。每逢國家历史大事,村民便从树上把气根引下地面成树,所以又有“国事树”之称。歲月淋漓,遠水動逝,其主幹已有七八株。</b></h1> <h1><b>“一樹成林風景好,榕懷國事志氣高。”這古榕不僅是村民勞作之餘的休憩地,更是煙橋村歷史文化的見證。</b></h1> <h1><b>煙橋蘭桂坊——儒林之鄉,蘭桂騰芳。相傳是香港知名街道“蘭桂坊”之名由來的源頭。</b></h1> <h1><b>原主人在西歐經商,光緒二十年(1894年)回鄉興建。窗框是用麻石砌成的,是傳統的中式建築,而窗篷卻是西洋風格建築。雖經歷百多年的風雨侵蝕,其花紋圖案雕刻仍顯十分精緻,色彩光鮮。</b></h1> <h1><b>門樓上有中國傳統壁畫,磚雕、灰雕保存良好。</b></h1> <h1><b>何氏六世祠——則是煙橋村六大祠堂唯一保存的一間。始建年代不詳,嘉慶十九年(1814)重建,光緒十八年(1892)重修。</b></h1> <h1><b>“鑊耳墻”在古村也不在小數。在古代,鑊耳墻只有擁有功名或當官的人,才有資格在建房時裝上兩只大“鑊耳”,而且“鑊耳”越大,代表著房子的主人身份越高。</b></h1> <h1><b>古色古香,韻味悠揚</b></h1> <h1><b>初冬天氣暖,漫步煙橋村。在青磚石路上,感受古村的質樸,在車馬喧囂中尋回寧靜。</b></h1> <h1><b>吳家大院——是廣東地區難得的清末民初古建築群。這是一座承載百年歲月的老宅,在青磚鑊耳、碉樓洋房間感受古建築的魅力。</b></h1> <h1><b>吳家大院是由旅越華僑吳庚南及暢如兄弟始建於1887年,其子侄于民國初1927~1932年進行擴建。現存6棟鑊耳大屋,4棟高層洋房及花園、亭閣等。</b></h1> <h1><b>初期主要建築為中式傳統大院門樓以及鑊耳大屋群</b></h1> <h1><b>後來擴建的中西合璧風格的碉樓</b></h1> <h1><b>院內聚集了嶺南傳統特色和歐陸藝術風格,既有廣東的雕花木“趟攏”、木門窗,也有意大利瓷磚、雕花玻璃門窗、園拱飄窗露台,是中西文化元素的完美結合。</b></h1> <h1><b>外廊式單層建築,西方文化的元素很濃,外廊是成排的園拱。</b></h1> <h1><b>如意樓,又稱姑爺樓。是出嫁的女兒及女婿回娘家小住的地方。</b></h1> <h1><b>幽靜的庭院,古樸的石板巷長廊。</b></h1> <h1><b>漫步吳家大院,尋找已老去的時光。</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