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11月28日下午,我们现场教学部一行10人继续向北,一路讨论着黄羊洼调研收获,不知不觉中已来到了长胜治沙林场。远远的就看见了写着“治沙站”三个字的牌子立在那里,它在告诉着每一个行人这里的功能就是👉治沙。</h3> <h3> 这个建筑物赫然屹立在前面,玲玲告诉我那是瞭望台,防火护林员用它来观测林子情况的,看到这个建筑物我也有一种想登上去瞭望一下的冲动。</h3> <h3> 治沙林场始建于1962年,地处敖汉旗东北部,科尔沁沙地南缘。因治理长胜、木头营子、敖润苏莫三个乡镇苏木的流动沙地而建立。总面积4.35万亩。是敖汉旗开展大规模治沙的典型,被誉为:“治沙林场效益”。<br></h3> <h3> 年轻的治沙林场场长王成把我们迎进了他们的会客室,空间很小,还好桌椅够我们这些人座谈之用。随后进来了两个同样年轻的小伙子,他们是也是场里的职工。一个是王磊(地道的林三代)另一个姓周,他俩都是退役军人,在这里已经工作有几年了。</h3> <h3> 屋子里这盆绿植很是引人注意,场部里这几个大男人竟然能把这绿植养的这么旺盛,真是不容易。</h3> <h3> 王场长给我们请来了当年的老林业职工潘信。潘大爷今年已经67岁了,身体看着很是硬朗,性格开朗、健谈。而他竟是一个癌症患者,至今已经三年了,未复发。我们都说大爷的心态好,所以身体才好。</h3> <h3> 我先让潘大爷打开了话匣子,不觉间竟问了两遍大爷的年龄😄大爷总是说👉你们说吧让我说啥。我们一直引导着潘大爷让他给我们讲讲过去的事。</h3> <h3> 潘大爷越说越起劲,几任场长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几十年的治沙护林历程,让我们感受到林场人满满的心酸和不易。</h3> <h3> 和潘大爷聊了近两个小时,虽然还未聊的尽兴,但大娘来找潘大爷回家吃饭了,我们只好让潘大爷回去了。(农村冬天都是吃两顿饭的,回去路上大家还在讨论吃两顿饭的问题,有人说是历史遗留问题👉缺粮年代为了省粮食,如今是因为早晨起得晚,还有人说这也是一种养生之道。)</h3> <h3> 送走了潘大爷,我们就把这个小伙子👉退伍军人、真正的“林三代”职工王磊叫到了屋子里。看到我们这么多人,小伙子还有一点不好意思,好在大家都是年轻人所以聊起来也比较顺畅。他的爷爷和父亲都是林场的老职工,爷爷今年已经81岁了。</h3><h3> 他退伍后就来到了这里,从一个最基层的防火护林员做起,每年的9月15号到来年的5月15号都是重点防火期,所以每年这个时间段他基本都是在场里驻守,偶尔才能回家一次。每天要到林子里巡视若干遍,只要有人进了林子他们就要在周围检查近三个小时,直到发现没有火源安全了才会离开。我们问他,你觉得这份工作苦吗?他说已经习惯了每天在林子里巡视……</h3> <h3> 天色已经很晚,因为还有到教学点研讨现场教学课的环节所以我们停止了聊天。一路前行来到了治沙林场教学点,王场长三人也随同我们来到了这里。</h3> <h3> 夕阳下的观景台更加的漂亮,晚霞给这里披上了一层金色,让这沙这树有了更加神幻的色彩。</h3> <h3> 因为这树固定了这沙,也正是这沙和这树才有了过去和现在几代治沙护林人付出和坚守的故事。</h3> <h3> 站在这里,只想把他们和它们的故事讲好,只想让更多的人知道和听到他们的故事。</h3> <h3> 临行前,我们一起在这里许下最美的心愿👉用我们的努力,让这片绿洲瀚海赋予更加壮美的生命奇迹,让一代代传承的故事在这里生根发芽,结出更多炫美的生态之花!</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right;"><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林场人的故事需要我们继续去探寻,默默坚守的故事需要我们继续去挖掘……</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div></h3><p style="text-align: right;">——小米1记于11月28日</h3></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