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根据教科院安排,2019年高密市第七届小学特色课堂教学展评活动11月28号在高密市第二实验小学苓芝校区举行。来自不同学校的四位优秀教师在这里展开竞技,给我们带来一段精彩的视觉盛宴。</span><br></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第一节课是豪迈第二小学的柳玉老师,她讲课的题目是《分数的认识》。她用孩子喜欢的游戏“探险”引领学生通过闯关一步步的完成老师设计的教学内容。设计注意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充分运用示范演示、学生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分数产生的必要性,通过操作形象直观地理解分数的意义。</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她的课堂最大的特色就是用游戏引领课堂,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调动课堂积极性。</h3> <h3>第二节课是周戈庄小学的宗志灵老师,他讲课的课题是《分数大小的比较》。在他的课堂,孩子们孩子们舞动小手,涂一涂、比一比,在这种浓烈的学习氛围中理解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使得比较分数的大小迎刃而解。</h3> <h3>第三节课是<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醴泉实验学校的</span>的孙红老师,她讲课的课题是《百分率的应用》。<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本节课的开始,孙老师用种子发芽实验导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问题“种子的发芽率是多少?”放手给学生,让学生经过小组合作交流,自己总结出发芽率的求解过程。在解决一系列各种率的过程中,让学生建立起对各种率的意义的理解和建模。</span></h3> <h3>第四节课是崇实小学的杨红老师,她讲课的课题是《因数和倍数》。这节课我印象深刻的是杨老师的游戏环节:<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我是几,我的因数在哪里?这个游戏,孩子们的参与度极高,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得以提高。通过这个游戏,孩子们都参与进来,不会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旁观者,从而保证了学习的全员参与。</span></h3> <h3>精彩的特色课堂吸引了评委老师和听课老师们。瞧,她们那专注劲!</h3> <h3>讲课结束后,四位讲课老师对自己的课堂特色分别做了介绍。柳玉老师游戏引领课堂,宗志灵老师动手操作,化抽象为具体的特色,孙红老师学实际生活中的数学,杨红老师游戏法促使学生全员参与,主动思考。</h3> <h3>之后,评委老师分别就三节课做了精彩点评。</h3> <h3>张爱芳院长对杨红老师讲的《因数和倍数》做了精彩点评。数学素养的核心是什么?一是认知线,二是知识发展线。数学素养的发展依托于知识发展线。为什么要学习因数和倍数?是为了多一个角度研究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本教材创设了12个人排队的情景,12是一个数,排一排队又产生了1,2,3,4,6,12等几个数。这几个数和12是什么关系,正是这节课所要追寻的知识线。为什么要把学生放在情景中呢?是因为情景中产生了问题,学生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12可以分为1×12 =12 2×6=12 3×4=12以及相关的除法算式。这正是一年级的一图四式,二年级的乘除法的联系,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交流生活中的问题。这就是数学语言。而由算式转化成语言语言叙述,即为了更好的描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杨红老师本节课的第一个亮点就是用一个情景图呈现出乘法和除法算式,两线并行同时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h3><h3>本节课的第二个亮点,就是杨老师设计的游戏环节。直观有趣形象化的游戏,把抽象的变成有趣的。“我是几,我的因数在哪里?”孩子们像在演一幕戏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h3><h3>九层之台,始于垒土。我们的课堂教学越来越注重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注重知识的行成过程,注重孩子的思维发展。</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