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font color="#167efb">此文刊于1999年11月20《天津渤海报》副刊</font></b></h1><h3></h3> <h1> <b><font color="#ed2308" style="">一本九分钱的写史书</font></b></h1><h3> 慎初</h3><h3> 电影《开国领袖毛泽东》中有个情节<br></h3><h3>——1949年进驻北京前,在西柏坡小山</h3><h3>村、毛泽东意味深长地说:“我们这次是进城赶考,考不好就要退回西柏坡。”周恩来说:“恐怕要退到延安哪。“毛泽东接着说:“我们不学李自成,我们一定要考好。听了这段对话,使我想起了一本书,一本在文革中只花九分钱买的写史书——(甲申三百年祭》。</h3><h3> 1973年,我在湖南长岭参加工程建</h3><h3>设。时值文革高潮,除了《毛泽东选集》和《毛主席语录》,其他可读的书极少,特别是写史的文学作品就更少,诸如《红楼梦》、《三国演义》、《水许》等,都作为“四旧”该烧的烧,该缴的缴了。我因爱看古书,曾几次在班里“斗私批修”会上“深挖了思想根源”,可是对有关历史方面书籍的偏爱却丝毫未减。记得那年夏季的一个星期天,我在云溪的一个小书店闲逛,随便问了一句“有没有历史方面的书”,一位带老花镜的店员瞅了我一会儿,没吱声,转到店后拿出厚厚的三本书,说是新到的。我拿过一看,历史学家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共四册,便高兴地买下了,老先生见我没走,又拿来一本薄薄的书,说是写李自成的,9分钱。于是我又历的神?买下了出自郭老之手的《甲申三百年祭》(以下简称《甲》书)。</h3><h3> 《甲》书写于1944年,但我买的这本是1973年出版的,为第二版本,扉页上印有毛主席语录。在细心的阅读中,觉得好像在那见过这篇文章,经查找,终于在郭老著的《历史人物》(1952年上海新文艺出版社)一书中找到了这篇文章,书中写了屈原、曹植、王安石等十一位历史人物,其中就有专写李自成和李岩的《甲申三百年祭》。在《甲》书中,史坛泰斗郭沫若以历史学家的眼光来审视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这段历史,系统地论述了李自成起义的原因,并深刻地分析了这次声势浩大的农民运动最终归于失败的原因。</h3><h3> 当时买这本书时,只是想作为一般</h3><h3>历史故事来读,并不知这篇文章的重要意义,后来得知,这篇文章产生的背景及成文后的影响。据史料载,抗战胜利前夕的1944年,即明朝灭亡三百年,亦即甲申年,重庆的文化界人士对国民党的统治及其贪污腐败极为不满。便推举研究明史的柳亚子借此时机写文章讽刺一下当局。柳亚子说胜任不了,提出让郭沫若先生写。郭老很快写出了这篇文章,经董必武同志审阅后,专门选择3月19日,也就是300年前李自成进北京,崇祯自缢于煤山这天,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并引起国民党当局的恐慌,认为是“影射当局”,国民党的《中央日报》发表社论进行攻击。可是,共产党人却认为这是一篇警世大作,延安《解放日报》全文转载,并加了编者按。当年11月21日,毛泽东就《甲》书专门给郭沫若写了信,给予极高的评价:“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你的史论、史剧(指祁剧《甲申祭》)大益于中国人民,只嫌其少,不嫌其多,精神决不会白费的,希望你继续努力。”1944年6月,中央宣传部和我军在政治部印发此书作为整风文件,并发出联合通知,指出这部著作“对于我们的重大意义……必须保持清醒学习态度。万万不可冲昏头脑,忘其所以,重蹈李自成的覆辙”。1944年5月20日,毛泽东在中央党校讲演时号召全党学习郭老的文章,提醒全党必须以李自成的失败为鉴戒。</h3><h3> 算来,李自成的故事整整过去355</h3><h1>年了,郭老的这篇文章也经历了55年的历史。在这55年中,中华民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共产党不但没有像李自成那样“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而且领导了人民走向繁荣富强。我们的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党。可是,我们的反腐败斗争,仍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我作为一名普通的企业干部,不敢奢谈《甲》书对我的启迪和教益,但我想我们的领导干部,如果能在“三讲”中翻一翻这本书,重温一下郭老的这篇文章,对进一步加强廉政建设,是有益处的。</h1> <h3>郭老的《甲申三百年祭》</h3> <h3> 这本书是46年前在湖南一个小书店买的,26年后做党务工作后写了这篇小文。当时的腐败尚未达到睹目惊心的程度。《甲》文中验证了伟人毛泽东的远见卓识,如果没有习近平主席的力挽狂澜,共产党人很有可能成了“第二个李自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