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物件新情怀

夏荷丽影

<p><br></p><h1>在这物欲横流、日新月异的社会大环境下,承载了几代人记忆的泥街小巷,青砖草房,农业生产离不开的锄镰锨撅,痕迹斑驳的搪瓷杯,为我们做出巨大贡献的石碾子……这些曾经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的物品、家什,已经淡出了我们的视线,可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一打开它们,那些“光阴的故事”就会浮现在眼前,引发不少人的情感共鸣,勾起我们一幕幕温暖的记忆:温馨热闹的大家庭,融洽和睦的邻里关系,恬淡安逸的心理状态,低碳环保的生活环境……总之,尽管那时的物质生活比较贫乏,但人们的心理状态都是平和的,精神上也是富足的。</h1><p><br></p> <h1>快要消失的砖石草房、泥街小巷</h1> <h3>即将成为过去式的“百姓超市”街,既是购物点,又是娱乐场所。</h3> <h3>那个年代算是很气派的瓦门楼</h3> <h3>记忆最深的门钵、门栓</h3> <h3>魂牵梦绕的石碾子</h3> <h3>这里的水比现在的大桶水都纯净甘甜</h3> <h3>谁家都少不了的家什</h3> <h3>母亲用过的挂钟,我们至今还留用着,虽然每半个月手动上一次弦,但那是母亲留给我们的念想,每当上弦的时候就是对母亲的一次深深的缅怀。</h3> <h3>这是我保存下来唯一的算是久远的老物件,作为“遗产”,留给后代。</h3> <h3>看着这些已经远去了的物件,除了有些温暖的记忆,还不禁让人五味杂陈。<br></h3><h3>尽管现在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质量都比那个年代高了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可相当一部分人的内心极端的浮躁膨胀,幸福指数低得可怜,为了过上更奢华的生活,整天忙着赚不完的钱,往往是一家几口人就几个住处,即便是夫妻在一块也是每人捧着一部手机,有事发个短信,几乎一天也说不上一句话,更谈不上交流沟通了,想想这都是手机惹的祸;六七十年代骑个自行车就已经很拽了,现在开着私家车好像也不满足,总是在牌子上比高低……那种欲壑难填、处处攀比的病态心里充斥着整个社会,人们的焦虑感在不断地上升。哲学大师周国平说过:“我们在追求幸福的路上,常常忘记了初衷,迷失了自己。”因此,人们有时真的需要让匆忙的脚步停一停,使生活的节奏有意识的放慢一点,发烧的大脑冷却一下,把那种春赏百花夏赏荷,秋看枫叶冬观雪的闲情逸致找回来。</h3><h1><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