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今年第3次攀爬南太行。</h3><h3><br></h3><h3>11月23日十八缸,24日南北扒绝,各约20公里。两天共计40公里。23日多云,气温在5~10度左右,无风,较热。24日阴,山下小雨,山上小雪,阴冷。住宿爱林农家乐,位于双底榆树湾村。</h3><h3><br></h3><h3>第1天路线:十八缸一白陉古道。</h3><h3>第2天路线:北扒绝一南扒绝。</h3><h3>注:陉,xing,二声,山脉中断处。</h3><h3> 扒,ba,一声。南太行山区方言,攀爬。</h3><h3><br></h3><h3><br></h3><h3></h3><h3>两天的总体感觉,此线路风景类似藏龙涧+黑峪+药乡的加强版。强度中等。</h3><h3><br></h3><h3>领队苍狼租了一辆豪华大巴,座位宽度及舒适度堪比飞机头等航。大家纷纷表示,以后出行只要租此大巴,去哪都报名。</h3> <h3>此处位于山西省陵川县马圪当乡武家湾村,与河南接壤,毗邻红豆杉大峡谷、白陉古道、黄围山等。</h3> <h3>十八缸其实是一条峡谷,位于陵川县马圪当乡地八洞河西蝴蝶谷内,基本都是绝壁,风景独特,惊险刺激。从峡谷最低点到最高点落差有几百米,也称为西沟。由于谷内有许多被雨水冲刷出来的如同大缸般的圆滑地坑,当地也称其为十八缸。这是约数,只为好听好记。“走到第几缸了”,常常是驴友行进途中的玩笑话。</h3><h3><br></h3><h3>当地村民在缸底架了下缸和上壁的梯子、铁链,村口有两位老汉把守,对攀越十八缸者每人收10元钱,人多可讲价到5元,还是能够值回票价的。</h3><h3><br></h3><h3></h3> <h3>十八缸地形,有人叹曰:“天嵌地造漩涡状,少见溪水冲成缸。引绳攀爬尽惊险,别有苦乐与君享。”十八缸需徒步12公里,攀高岩5处,最高达20米,其中90度斜坡2处,其中有一处需要自带30米绳索。还有一个往上的小山洞,出口狭窄,需要两个人拽出来。整体来看,攀爬十八缸还是有很多乐趣的,有多个地方需要手脚并用,颇为考验驴友的素质。如果是下雨天,缸底及周围会非常湿滑,需要注意危险。</h3><h3>美中不足的是,此路线垃圾较多,颇为煞风景。</h3> <h3>缸缸有水显波痕,缸缸相连缸套缸。</h3> <h3>攀爬完十八缸后,急剧的拔高才刚刚开始,还需要爬上两三个陡坡,才能到山顶平地。我们在山坡上用过午餐,然后继续走向白陉古道。</h3> <h3>站在山坡上可见一棵树龄600年的虎皮松。</h3> <h3>此时20多人的队伍分成了三队,先吃完饭的先走了,中间是领队和几位驴友,我和倚天落在后面。但一转眼就再找不到其他人了,扯着嗓子喊也无人应答。我俩一商量就按原先下载的轨迹和设计的路线直接走了,路上又赶上了北京的一队驴友。</h3><h3>山顶道路较为宽阔,路径也明显。下午3:00左右下到公路,再转到白陉古道入口。后来才知道苍狼、景婷他们走近道,直接返回了。我们当时相互在喊,但隔着一道山梁,谁也听不到谁。最先一队跟着当地的一位向导直接走到古道入口。</h3> <h3>槲叶满山径</h3> <h3>白陉古道每人收费10元,这是淡季票价,旺季为25元,值得一看。古道位于半山腰,石头铺就,绕之行走,可远观太行山磅礴的气势,也可感受古人的伟大。古道下面还有一条水渠,水渠下面是盘山路,三者相伴蜿蜒。在古道2/3处,会看到左手山顶有一处天眼,实际上是一个透明洞。古道尽头是72拐,也是下山必经之路。</h3> <h3>白陉古道是连通山西陵川与河南辉县的南太行山区的一条古山道,也是晋东南与豫北之间的重要通道,是太行山南端最深的一条大峡谷,因傍古老的白鹿山通过而曰白陉。白陉起自河南辉县薄壁,经陵川长辿底、武家湾、乾河、磢底、横水河至晋城、长治与太行陉、滏口陉会合。凡陉必为隘,凡陉必设关,白陉之关曰孟门关,屹然立于晋豫边界,至今山名仍曰“关山”。此陉可南渡黄河,攻汴、郑,东向山东菏泽、大名府,北窥安阳、邯郸,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要隘。</h3> <h3>白陉始建于春秋战国,至今已2600多年,是太行八陉中保存最好,现存长度最大的一条古道。这也是黄围山的一条著名风景线,不但有美丽的自然景观,而且有丰富的文化内涵。</h3><h3><br></h3><h3>白陉又称孟门陉,是太行八陉中的第三直径。“陉”,山之绝坎,即山脉中断的地方。太行山中多东西向横谷(陉),著名的有军都陉、蒲阴陉、飞狐陉、井陉、滏口陉、白陉、太行陉、轵关陉等,古称太行八陉,是古代晋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来的8条咽喉通道和三省边界的重要军事关隘所在。</h3> <h3>七十二拐</h3> <h3>倾圮的界碑</h3> <h3>第二日南北扒绝详细路线:</h3><h3>榆树湾—北扒绝梯—贾家—西洼—分水岭—寺铺村—安洼—南扒绝梯—地八洞河。</h3><h3><br></h3><h3>先解释下名字由来。南太行的地貌特征是有几道高数百米、绵延几十公里的绝壁,当地方言称之为“绝”,爬上绝壁的道路叫做“扒绝梯”,必须手脚并用地扒,比“爬”要惊险得多;在攀爬此天梯过程中,必须手脚并用,双手可触及双脚,犹如扒脚。所以,也称之为“扒脚梯”。</h3> <h3>此线路除了攀援南北扒绝梯外,还包括太行山脊穿越和一些人文古村落欣赏穿越,线路内容丰富,值得一走。另外,南扒绝梯比北扒绝要好很多,但是因为是下坡,所以也要特别小心。南北扒绝全程约20公里,正常至少需要8~10个小时,我们只用了6个多小时强行穿越,在山上来不及吃午饭。</h3> <h3>从此右转上北扒</h3> <h3>南、北扒绝梯,分别位于马圪当乡的地八洞河村和榆树湾村。天梯兴修于大清同治四年,许多人为此捐款。道光二十年,禁止单人独行,既显天梯之重要,更显天梯之险峻。其中榆树湾村后的北扒绝梯号称南太行最长最险的天梯。天湿路滑,上北扒梯需要勇气和毅力,也是强驴练脚之处。</h3><h3><br></h3><h3>北扒绝梯位于榆树湾村后山体之上,一部分阶梯依靠崖壁,一部分完全位于山体棱角之上,难度险度高于南梯,最佳路线是北梯上南梯下。两梯之上的路要绕一个很大的圈,因为中间隔着巨大深沟,这一圈接近15公里,走一段马武寨-关山小水泥路,在分水岭小庙下道。</h3><h3><br></h3><h3>南北扒因为入口隐蔽,难以攀爬,村民也基本上不走,基于处于废弃状态。只是近年驴友多来,才使此路重现天下。</h3> <h3>北扒绝梯上口的任家台立了一块清道光二十年的禁止单人出行碑。</h3> <h3>早晨下着小雨,气温剧降至0度左右。山路湿滑,可是阻挡不了我们攀爬的决心。沿着一条山谷,一直走到绝壁,才发现无路可走。原来我们在拔高途中,错过了一个重要的右转路口。只好又返回一段右转上行,来到北扒绝入口。阴冷的天气和湿滑的石阶,天与山与地皆呈灰黑色,更衬出其险要。</h3><h3><br></h3><h3>上去以后又走了一个之字形路线才爬到山顶,然后沿山顶一路疾走,经过数个古村和分水岭小庙,最后经南扒绝下行到原点。神奇的是下山时雨停了,路上也很干燥。厚厚的落叶,踩上去非常舒服。到了住宿的农家,刚煮的手擀面正好出锅,饥肠漉漉的我们一阵猛喝,只听得满院喉咙响。</h3> <h3>早晨灰黑色的天与山</h3> <h3>上去后还要沿这样的小路行走</h3> <h3>又一处天眼,正好一双。</h3> <h3>此村有一户人家,可食宿。</h3> <h3>怀疑来到了黑峪村</h3> <h3>它们还不知道自己的身价有多高,只是快乐地生活着。</h3> <h3>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h3> <h3>山顶已有小雪</h3> <h3>道光年间,土匪盘踞山中,在扒绝梯口设卡,专门抢劫来往晋豫两地做生意的晋商,遭到官府通缉。官匪曾在扒绝梯口发生了多场战斗,官府虽然兵多将勇,武器精良,怎奈土匪占据了扒绝梯顶特殊地形的优势,抓捕行动均以失败告终。道光二十年,在又一场抓捕行动中,通过一放羊老汉的指引,官兵从扒绝梯一绝崖根右行,秘密穿行绝壁,翻越山脊,绕到拔绝梯顶后边任家台村,才将土匪包围,一举擒获。陵川县衙遂即在梯顶安设了一块“单人禁行碑”,告诫过往客商由于拔绝梯的险恶和土匪的横行,严禁单人独行,严禁早、晚搭黑通行的告示。另一块为清同治四年的“重修记事碑”:简述到同治年间拔绝梯损毁的程度、修复的必要性和捐助者的姓名。可惜来去匆匆,虽然见到几块碑,但没有仔细看,只看到一通碑文的落款是清代。</h3> <h3>分水岭山神庙前,有两棵树龄300年古松。此处要直行沿土路行走。庙门口立了一块“防堵匪类碑”,这块碑立的位置正好处在一三岔路口,可通河南辉县关山,八里沟,南北扒绝梯、武家湾、双底。碑文记载了咸丰三年的匪患,并在咸丰五年颁布了由各个乡镇村社由社首带领村民日夜轮流把守各个路口要隘,不准任何可疑之人进入。此布令是时任陵川县令陈泰华颁发并实施的,当时并无立碑,事后20年村民皆沿用此法,后为了纪念陈泰华这一举措,遂在同治十二年(1873)树碑以记。</h3> <h3>连翘居然开花了。人品真是太好,人见人爱,花见花开。</h3> <h3>南扒绝,有些台阶是用石头沿绝壁而垒的,有些吓人</h3> <h3>一路很多树精</h3> <h3>不经意地回眸,就是一幅水墨山水画</h3> <h3>路边一处废弃的学校</h3> <h3>返程路上,穿行于峡谷中,还经过一个超长隧道。林州高速休息站,无热水,无吃食,无车辆,基本是三无休息站,竟萧条至此。</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