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人工智能重新定义教师角色

秦信息技术教研

<h1> 人工智能的发展与普及应用冲击着各个领域,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势不可挡。近几年,各地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开展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这种融合一定会改变现在的教育,包括<b>课堂形式、教学方式</b>等方方面面,而首先是对教师的改变。因此,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义是实现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基础,从而会形成一种<b>新的教育生态</b>。</h1><h1>当前<span style="font-size: 17px;">,</span>人工智能的发展跟教育的<span style="font-size: 17px;">融</span><span style="font-size: 17px;">合更加紧密,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span><span style="font-size: 17px;">应用</span><span style="font-size: 17px;">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span></h1><h1></h1><h1>  <b>首先,人工智能取代了简单重复的教学工作。</b>在教育领域,教学过程中诸如作业和考试设置及批改等重复性工作,都可以由人工智能取代。现今出现的很多智能教学系统或线上评测系统,就将老师们从这些简单而重复的大量作业评测中解放出来。此外,利用线上系统进行评测,不但可以实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b>评测</b>,还能基于所积累的评测数据<b>精准</b>分析<b>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b>。</h1><h1>  <b>其次,人工智能提升了教学组织的效率。</b>人工智能的兴起,改变了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使得<b>评价的自动化、及时化</b>成为可能。相比于传统教学通常需要教师设置作业和考试来评价学生一段时间的学习情况,人工智能系统可以提供更加<b>及时有效的反馈</b>机制。比如,应用面部表情识别及语音情绪识别等技术感知学习者上课时的情感变化,判断学习者对当前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判断学习者对教师授课风格的喜好程度,并将这些信息及时反馈给教师,为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活动、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提供可靠依据,从而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组织效率。此外,在“人工智能+教育”时代,教师可以通过<b>人机协作</b>来辅助课堂组织,从而进一步实现高效教学。</h1><h1>  <b style="">再其次,人工智能改变了师生的互动模式。</b>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使得课堂变得更加<b>智慧</b>,通过在原始课堂中加入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之间的<b>多维互动</b>,实现了从传统灌输模式到<b>即时交互模式</b>的转换,完全改变了师生的互动模式。比如,依赖于体感交互、3D、AR增强现实等技术的“沉浸式体验”教育,可以将传统教育方式无法直接感知、体验、实践的课程知识,通过接近真实的三维场景呈现出来,真正实现了“<b>玩中学,学中玩</b>”,从而充分激发学习兴趣。</h1><h1>  <b>最后,人工智能促成了个性化教育。</b>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很大的同一性,所以很难针对学生的个体特征开展个性化指导。而人工智能和教育的融合实现了课堂的<b>翻转</b>,将<b>教学中心</b>重新转移至<b>学生</b>,也就使得课堂逐渐走向<b>多样化</b>。借助人工智能,教育可望摆脱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教学步骤、同样的学习内容、同样的考试和学生们齐步走的不合理现实,真正促成个性化教育。</h1><h1><b>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对教师形成多方面冲击</b></h1><h1>  正是因为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有如此众多的优势,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这种融合为学习者和教师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促进了教育变革的发展,但也对教师产生了多方面冲击。</h1><h3></h3><h1>  <b>首先,简单工作被取代。</b>在教育过程中,简单重复性的动作可以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具体包括:需要<b>重复</b>做的事情(如布置作业、批改作业);需要<b>庞大工作量</b>的事情(如汇聚众多教师的教学经验,寻找最佳教学方式);需要<b>精准定位</b>的事情(如学生的个性特质、个性需求,学生的学习难点、障碍点等)。在这些工作上,人工智能比人类教师更高效、更准确、更细腻。因而这些工作被替代,是对教师的解放和对教育的有效辅助。</h1><h1>  <b>其次,照本宣科被忽视。</b>理论上,智能教学应是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将教学经验、教学思想与人工智能进行有效结合,借助智能教学系统来提升教学效果。但现实中,会有教师对智能教育定位不准,认为有了智能教学系统或人工智能教学设备,教师只需要会操作这些系统和设备就可以完成教学任务,照本宣科而不自知。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人工智能辅助教学在为教师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师提供了“照本宣科”的“温床”,使教师对其形成了相对的依赖性。</h1><h1><b>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重新定义教师角色</b></h1><h1>  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对教师造成如此巨大的冲击,它重新定义了教师的角色,教师也要对自身进行相应的调整,使自己成为人工智能<b>新时代下的合格教师</b>。</h1><h3></h3><h1>  <b>第一,精准把握和了解学生的成长需要。</b><b>首先,教师要永远具备仁爱之心,应永葆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深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b>,这是人工智能无法给予学生的。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b>以学生为本</b>,精准把握和了解学生的成长需要与个性特质,及时给予细致入微的个性化关怀和呵护,使学生在“冷冰冰”的人工智能世界里依然能够感受和传递人性的温暖。</h1><h1>  <b>第二,增强胜任力中的新技术敏感意</b><b>识。</b>在人工智能融合的教育生态下,各种技术层出不穷,对这些新技术的敏感意识以及合理有效使用这些技术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胜任力。技术敏感意识既体现为对原有技术的<b>搜集、整合和分析</b>的意识,更体现为<b>主动探索新技术</b>的意识。这将是教师在人工智能时代的<b>教学新基本功</b>。</h1><h1>  <b>第三,科学使用新技术的胆识与能力。</b>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不仅要对技术敏感,更要敢于科学使用新技术。要勇于创新,敢于运用新技术。面对新技术,教师们要在技术敏感的基础上,在保证新技术应用合理的前提下,勇于做“<b>第一个吃螃蟹的人</b>”。要科学创新,合理科学地运用新技术,辅助教学的提升。只有具备这样的能力,才能避免教师在技术更新潮面前失去方向、丧失自我,<b>让教师成为主导技术的人</b>,而不是被技术主宰的人。</h1><h1>  <b>第四,持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心态与能力。</b>教师要拥有持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心态,更要有持续学习提升的能力。这种持续学习和提升体现在多个方面:<b>实践应用导向的技术和理论的学习能力,</b>包括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等;<b>先进知识学习能力</b>,包括了解所在领域出现新理论新技术的能力等;<b>职业技能学习能力</b>,包括借鉴优秀教学经验查漏补缺的能力等。总之,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人工智能时代一样,对教师的学习能力有如此高的期待和要求:<b>不学习,就淘汰,不持续学习,就落伍。</b></h1><h1>  总之,在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生态下,教师需要完成<b>角色转换</b>,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要成为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b>教学服务提供者</b>、<b>学生学习陪伴者、动力激发者、情感呵护者</b>,真正成为学生“<b>灵魂工程师</b>”。在新形势下,教师需要做的更多的是投入情感、利用自己的思想和阅历去引导学生,协助学生成长。而这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义也就进一步推动了<b>知识、能力、素质、人格“四位一体</b>”的教育新生态的形成。</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