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秦国都——苑川

费子和

<h3>  十六国时期,在今甘肃榆中县苑[yuàn]川河流域,存在过一个乞伏鲜卑(鲜卑族)王国——西秦国(公元 385年~431年期间),定都于苑川勇士城(今兰州榆中苑川河夏官营附近的上堡子村),后迁都金城(今西固)、枹罕(今临夏)等地。</h3><h3> 上世纪70年代初,甘肃省进行文物普查时,榆中县夏官营镇的上堡子古城被推断为勇士城。但上世纪80年代,北京大学考古系宿白教授对夏官营上堡子古城实地考察后,确认此城建于宋代,可能为宋朝的熙河都大经制司经制使李宪修筑。而夏官营的得名就与西夏人有关,当时西夏的一个官员率兵攻打西秦国时,在此地筑城对峙,才得名夏官营的。1993年,甘肃省文物局将夏官营古城遗址确立为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h3><h3>&nbsp;</h3><h3>注释:鲜卑族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兴起于大兴安岭。为魏晋南北朝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起源于东胡族,分布在中国北方。</h3><h3>  秦汉之际,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打败,分为两部。分别退保乌桓山和鲜卑山,均以山名作为族名,形成乌桓族和鲜卑族,受匈奴奴役。所以鲜卑族的风俗习惯同乌桓、匈奴相似。</h3><h3>  公元45年鲜卑跟随匈奴侵扰边境,鲜卑才作为民族实体被中原王朝所知。匈奴分裂后,鲜卑族逐渐摆脱其控制。公元85年和87年,鲜卑两次攻打匈奴,反抗压迫。公元91年,受到东汉和南匈奴打击的北匈奴被迫迁往中亚,鲜卑族趁机占据蒙古草原。</h3><h3>  公元二世纪中叶,檀石槐率部统一鲜卑各部,檀石槐死后,鲜卑陷入分裂。公元三世纪前叶,轲比能重新统一东部和中部鲜卑,但轲比能死后,各部落又开始独立发展。在此期间,鲜卑同中央王朝时和时战。</h3><h3>  十六国时期,鲜卑各部落趁中原混乱不堪,先后建立国家。385年,拓跋部建立北魏,并在439年统一北方。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汉化。</h3><h3>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557年,北周取代西魏。鲜卑族共建立十个国家。另外在青海、甘肃一带,还有由鲜卑慕容部分化出来的吐谷浑政权,直到663年才被吐蕃吞并。</h3><h3>  鲜卑族建立政权后,部落大都解体,人民多转向定居农业生产,随着封建化进程的加深,同各民族的融合加快。到了隋唐时期,鲜卑作为民族实体和政权实体融入到其他民族中,逐渐消亡。</h3> <h3>西秦国遗址——夏官营古城所在地“上堡子”村</h3> <h3>夏官营古城碑</h3> <h3>古城城楼己被破坏只剩下土墩</h3> <h3>部分遗留城墙,外部城砖己被破坏只剩下土墩子了。</h3> <h3>残垣断壁的古城墙</h3> <h3>城墙内己被破坏,现在变成了农田</h3> <h3>城墙内己被破坏,现在变成了农田</h3> <h3>城墙内己被破坏,现在变成了农田</h3> <h3>旧城墙被打开了一个口子。现被文物部门用铁絲网保护起来了。</h3> <h3>  2019年11月26日 于夏官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