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再过一个月就是2020年了,穷搬家富修坟,2019年对我个人来说就是瞎折腾。到了一定年纪不可以轻易改变自己的习惯和生活方式,因为生活变数太多心理身体都难以适应。这不,体检医生三次电话找我,身体运行了这么多年不可能完好如初。去年冬天“跑改走”,膝关节开始隐痛,最近发现右手食指也不大灵便了,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用进废退,也许该动动手指了。</h3><h3> 那天在图书馆听完音乐大讲堂,上楼看看有什么书。一本大部头(16开两大本二百多万字)《生命中的兵团》到了我的手里。作者下乡并没有去兵团,靠黑龙江兵团网和个别采访能写出厚厚的两本书,可歌可泣的兵团。书中许多熟悉和不大熟悉的人和事再现心头,我又开始了不知疲倦的阅读。</h3><h3> 我喜欢在手机上看书了。又找到一口气看完了《皖南事变》,又找《项英传》微信正在录入状态,赶上30集电视剧《周恩来在重庆》重播,也是分别用电视电脑连续几天突击看完的。围绕着一书一剧看了有关报道,在新中国70年大庆的氛围中,更加感受到先辈们打下江山真真是艰苦卓绝,来之不易!尤其是《皖南事变》实际情况长久地披露不详,人们了解得不多。周总理前后8年在重庆那段工作经历了解得也不完整,“一书一剧”是同一个历史背景,内容穿插联系起来更提升了阅读的渴望,受到《周恩来在重庆》的影响,最近又在读2016年版《马寅初传》,初冬成了我的阅读季。影响视力波及身体指标,管它去呢。</h3><h3><br></h3><h3> </h3><h3> </h3> <h3> 皖南事变经过以及新四军的历史与长征时期西路军的战斗历程一样,都是牵动人们心弦,被普遍关注的历史,光知道革命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还远远不够,了解曲折艰辛才知道奋斗牺牲的真实和崇高。</h3><h3> 书中通过对9000名新四军将士被近十倍国民党军队暗算围歼,最后只有2000人艰难突围的命运的描写,向读者道出了历史的真实和战斗的艰苦卓绝。作品把叶挺、项英两位中国革命史上重要领导人的形象,完整刻画出来,让我们更加敬仰千千万万的革命先烈。叶挺将军的《囚歌》真是生命的绝唱。周总理当年在获悉皖南事变的消息在白色恐怖下为了唤起民众在重庆新华日报上亲笔写下“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为江南死国难者致哀。”两幅题词,字字千金,原件已经成为宝贵的历史文物。</h3><h3> 书中从领导体制和历史高度总结了经验教训,把我党对这段历史的总结提升到一个新的深度,回答了关注这段历史的同志长期没有得到解答的疑问,填补了文字记载上的部分空缺。</h3> <h3> 伴随新中国诞生,我们来到了这个世界,见证了新中国建设发展的历程。70年风风雨雨,历历在目,但是,还需要继续补课。不了解历史你就不知道今天。</h3><h3> 不要再提我们老了,甚至说“年近古稀”,我们还没有这个资格!不是说将军和女人是不能言老吗?国家不是正在研究延迟退休年龄吗?心里不禁要问:我们人已退休,历史需要我们做点儿什么呢?</h3><h3> 老三届真的老了,文革停课和独生国策带来的人力资源断层使问题凸显而且越演越烈,这是不争且必须面对的现实。哪个年代都会遇到一些难题,一代人要做好一代人的事,这就是使命。</h3> <h3> 前天接到战友电话问我最近团里编的第三本书有吗,说刊有我的两篇作品,约我到他们家里去聊聊。</h3><h3> 不好意思,情况是这样的:去年接到老家同学电话让我报作品,也“确认”了我齐齐哈尔市知青的身份。真高兴,家乡战友还想着我,立刻选了两篇传过去。后来听说第三本书以发表图片为主,我就没太抱希望。结果上海战友帮我配了几张图片,尤其是东北民主联军二纵(四野39军前身)特等功荣立者刘庆文前辈的照片,战友能够找到了真不容易,谢谢亲爱的战友。</h3><h3> 也许看看书,聊聊天,写写字,唱唱歌,跑跑步就是我们晚年生活的幸福呈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