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b> </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漫游海口骑楼老街</b></h1> <h1> </h1><h1><b> 张崇发</b></h1><p class="ql-block"> 11月27日,阴天,上午11时还飘了一阵细雨。我与老伴听说海口有个古色古香的街区,叫骑楼老街,便从澄迈老城赶过来漫游了大半天。</p><p class="ql-block"> 确实名不虚传!海口骑楼老街是海口市一处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观。其中,最古老的建筑四牌楼建于南宋,至今有700多年历史。 </p><p class="ql-block"> 十年前的6月10日,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在北京揭晓,海口骑楼老街榜上有名。海口骑楼老街以其唯一性、独特性荣获首批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称号。</p> <h3> 海口骑楼主要分布于海口市得胜沙路、中山路、博爱路、新华路、解放路、长堤路等老街区。骑楼老街覆盖面积约二平方公里,总长四点四公里,共有大大小小的三、四层高的骑楼建筑近六百栋。骑楼大多是上世纪初一批批从南洋回来的华侨借鉴当时的南洋建筑风格所建。骑楼大多布满优雅细致的雕塑和洋派的装饰,很有些巴洛克的味道。</h3><h3> 骑楼楼层都不太高,两三层的居多,有些还保留着早前的商号,和凭栏、门窗等处的精美雕花。</h3> <h3> 漫步在这些独特的建筑群中,我忘记了疲劳,忘记饥渴,一条街一条街的转悠,直到12点半,我还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老伴饿了,急问:几点了?还不找地方吃中饭啊!</h3><h3> 我从1982年开始,倾心研究祖国各地的名胜古迹,写了几百篇叙述隐藏在名胜古迹背后的趣闻轶事的文章,于1984年结集出版了《中华名胜古迹趣闻录》上下册。</h3><h3> 那时,我是北京部队的新闻工作者,到海南采访的机会根本没有。所以,对海南的名胜和古迹,未写过多少文字。</h3><h3> 这次漫游骑楼老街,让我补上了这一课。</h3> <h3> 游骑楼老街前,我查阅了有关史料,知道骑楼建筑最早建于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近代才流行于南欧及地中海一带,并传至东南亚。海口得胜沙路、文明东路、中山路、博爱路、解放路,两侧都是一幢幢始建于十九世纪末的南洋风格柱廊式骑楼。</h3> <h3> 海口的骑楼老街建筑群初步形成于1920年代至1940年代,其中最古老的建筑四牌楼建于南宋,距今有600多年历史。</h3><h3> 据记载,骑楼的历史与海口早期的对外开放息息相关。晚清时期,海口是当时全国对外开放的口岸之一,全岛对外开放的窗口,在南洋谋生的人开始回家乡投资建设。</h3> <h3> 1849年,最早的骑楼在水巷口、博爱北路一带的四牌楼街区建成,整片骑楼街区就是从这里延伸开来,形成了规模。</h3> <h3> 走在老街区,我不断向目前经营商店的年长者打听。他们告诉我:</h3><h3> 海口骑楼街区的发展,源于海上贸易与航运的发展,当时海口海运航线可到达曼谷、吉隆坡、新加坡、西贡、海防以及香港、厦门、台湾、广州、北海等,因而活跃于东南亚与大陆沿海区域的商户和劳工,成为传播南洋文化的载体,也将各地的建筑风格和样式带到海口,形成了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欧亚混合的城市风貌。</h3> <h3> 从海口市编写的文史资料中,可以看到如下记载:</h3><h3> 海口骑楼建筑作为一种外廊式的建筑艺术源远流长。海口白色骑楼建筑既有浓厚的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特色,又有对西方建筑的模仿,还有南洋文化的建筑及装饰风格,并明显受到印度和阿拉伯建筑文化的影响,这些独特的建筑风格形成了一座骑楼就是一幅风景画。</h3> <h3> 漫步老街街头,我发现老街的一个个商铺,门前都有长廊,与其他城市古老店铺的建筑风格完全不同。一打听街上的老者,才知道:由于海南独特的强晒多雨气候条件,早在1395年(明洪武年),海口“外沙”一带(即博爱路,得胜沙路)建造市场街时,就出现了能遮雨防晒的长廊,当地人叫“排店屋”。1930年之后,一股闯南洋风潮在海南刮开,在异乡打出一片天地后,出海闯南洋的海南人“叶落归根”,携带着毕生血汗钱回乡建屋,安老终生。祖辈们在带回了南洋思想的同时,海南也由此出现不少南洋风格的欧式骑楼建筑。那时,几座或十余座骑楼参差错落毗连一起,店屋前连廊连柱的长廊连接起整个街区,即可为往来的行人撑起一片遮挡烈日暴雨的天地,营造出相对凉爽的环境,又可成为商家谋业招徕顾客的开放交流场所。骑楼,成为了当时的商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地域特色。</h3> <h3> 像全国其他地方的古老建筑一样,在骑楼老街的产生与发展中,出现过一些知名人物,发生过许重要事件,这些特殊的人和事,构成了生动的老街故事,让老街的历史灿烂而辉煌。</h3><h3> 据记载,历史上有十三个国家在骑楼老街开设过领事馆、教堂、邮局、银行、商会。中国共产党琼崖一大会址、中山纪念堂;西天庙、天后宫、武胜庙和冼太夫人庙,还有当时衣锦还乡的华侨富商为家乡建起的家族式连排骑楼,如邱氏祖屋、饶园,在这里都能找到原址,大多数还是原貌。</h3> <h3> 当年非常有名的海口最高楼——“五层楼”,如今在得胜沙路就可以看到。它是在上一世纪三十年代初,由时任越南西贡市汇理银行董事长的文昌籍乡亲吴乾椿,用从南洋运回来的石料、木材修建起来的。作为当时海口最大最豪华的旅馆,它一度是海口的标志性建筑,并经营过大剧院、放电影等。</h3> <h3> 这里提到的得胜沙路“五层楼”,深藏着一段令人痛心的革命史。</h3><h3> 话要从五层楼的主人吴坤瑞说起。吴坤瑞是文昌县铺前中台村人,12岁便到香港谋生,经过半辈子打拼,小有积蓄。1948年,人到中年的吴坤瑞将香港的产业变卖,回到海口,与五层楼建造者的长子,也就是他的族兄吴坤浓,一起合作创办了胜利大戏院。</h3><h3> 吴坤瑞,有三个孩子,其中大女儿名叫吴慰君,已经18岁,身材苗条,喜欢画画,书法更是名满琼台。吴慰君后来考上了广东省立琼崖师范学校(今琼台书院),她就像一只放飞蓝天的鸽子般,终于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她讨厌自己家里那五层楼生活的奢华堕落,她向往新思想,向往革命,很快,就成为“琼师读书会”的积极分子,而且还成为了一名秘密的学生领袖。在琼崖师范,她遇到了另外一名学生领袖——林云,他飘逸的风度、诗人的气质及所从事的秘密地下工作,都暗合了吴慰君对理想爱情的想象。她与林云认识并相爱。这个充满热情和爱心的女孩,因为受着爱的牵引,因为怀抱着推翻旧社会、建设新世界的梦想,准备离别五层楼,跟着她亲爱的人到她向往的五指山根据地去——但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去,竟是她和五层楼的告别。</h3><h3> 吴慰君的爱人林云,文昌罗豆人,海口白宫酒店总经理的儿子。他英俊潇洒,才情横溢,擅长演讲,更是一名激情的诗人。从小过着衣食无忧生活的他。他参加革命,不是为了吃饭,不是为了逃避包办婚姻,而是为了自由及富强的中国。正是这种魅力,才能够牢牢吸引住吴慰君,于1948年一个冬天的夜晚,给自己的母亲留下一封短短的告别信后,就追随爱人林云到五指山根据地去了。</h3><h3> 吴慰君是从学校悄悄走的,走时连起码的行装都没有带。她给母亲留下一封短信,说自己走的路没有错! </h3><h3> 1949年8月下旬的一个夜晚,吴慰君从根据地悄悄捎回一封短信,告诉妈妈,她在根据地一切都好,正准备迎接海南解放,等解放了,合家就可以在五层楼团聚了。</h3><h3> 但谁也没有想到,吴慰君在写下此信后不久,就和自己的伴侣林云在五指山根据地,双双冤死在“革命”的枪口下。</h3><h3> 那是平常的一天,一大早,根据地里十多位男女青年被叫去开会,到达会议现场,这十多个青年全部被捆绑起来,分别关押在一间间草房子里,说是要从中揪出“特务”。吴慰君也被抓去审讯了。这些满怀斗志的热血青年,满以为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满心欢喜的期待海南岛的解放,却在莫名其妙的一瞬间,变成了革命的“敌人”!</h3><h3> 关押后的第七天,有人到刑讯室来点名,点到吴慰君。吴慰君以为是消除了对她的误解,还温柔的问:“要不要带行李走呀?”来人说:“不用了,你解放了!”可冷不防,来人用毛巾从她的脸部到后脑勺把她的嘴封起来,架出去,不过20分钟,一阵机关枪声传来,伴随着枪声的,还有吴慰君那句“共产党万岁”!</h3><h3> 附近的老百姓,多年以来,一直认为那天枪杀的14人是国民党!</h3><h3> 就这样,吴慰君和林云,双双倒在了自己为之奋斗的土地上,倒在了自己人所布下的天罗地网!只留下那可怜的老母亲,靠着爱和思念活着,只留下那记录了她最美青春年华的五层楼,默默持守了半个多世纪而依然耸立。它的存在,仿佛在提醒人们,不要抹去吴慰君的悲剧命运……</h3><h3> </h3> <h1><b> 18岁的吴慰君</b></h1><h3></h3> <h1><b> 吴慰君与家人</b></h1><h3></h3> <h3> 在漫步中,我寻找了史料中有记载的冼太夫人纪念馆(俗称“冼夫人庙”)。它是为纪念在南北朝时期对治理海南有卓越贡献、为安定团结统一开创大好局面的冼夫人而建的,位于得胜沙路。现在,这里是海南最大的服装批发市场。我还寻找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风格的“解放电影院”。这里,以毛笔楷体写宣传板招揽顾客。</h3> <h3> 由于海口骑楼老街建筑保留规模大、保存完好,2009年6月,被国家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有了这个光环后,老街上新添了许多饱含历史文化内涵的铜塑艺术。还新添了一处巨大的反映昔日华侨投资海口的石雕艺术。</h3> <h3> 许多游人与铜塑与石雕合影。更多的人,与竖立在老街北口的历史文化名街标志碑合影。我也将自已的骑楼老街游,定格在这里!</h3> <h3> 更值得一提的是,全国各地的专业与业余的摄影工作者,这些年把海南省这一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当成创作基地,有的为在老街上展示风彩的老年模特拍摄艺术照,有的以老街楼房、长廊、雕塑、商铺为背景,拍摄老街夜色与老街风情艺术作品。今天,海口市文化旅游局和文物局,就在老街上布置了长长的展位,展览中国女摄影家们大量精美作品。</h3> <h3> 这些老年模特在老街的艺术照中,有一位模特叫王凯,63岁,上海人,医务工作者,退休后在上海老年大学学了模特表演。每年冬季,她来海南度假,发挥自已特长,在社区组建了老城第一支模特队,并义务教授模特表演课4年。她率领模特队员,参加了全国中老年模特大赛海南赛区的比赛活动。在凤凰老年大学,一批又一批姐妹们,参加了各社区组织的模特表演。下面这些照片,就是王凯和她的旗袍姐妹们,参加全球嘉华年旗袍赛回到海口后,邀请北京和上海的摄影师共同拍摄的作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