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红旗———写在11.27大屠杀七十周年之际

香水百合

<h3>  今天是11月27日,七十年前的今天,1949年11月27日晚,凄风苦雨,在重庆即将解放的前夕,国民党反动 派为了疯狂报复革命志士,在重庆制造了惨绝人寰、震惊中外的 大屠杀,史称“11 • 27”大屠杀。9月6日,杨虎城将军及幼子杨拯中、杨拯贵,秘书宋绮云、徐林侠及幼子宋振中(小萝卜头)由贵州押往重庆,当晚 被秘密杀害在戴笠的会客室、警卫室,歌乐山下的这场悲剧,这震惊中外的集体大屠杀,殉难者达 300余人。 </h3> <h3>  11月18日,参加重庆创业指导培训的最后一天下午,我们几个老师决定去《红岩》小说的创作原型,白公馆,渣滓洞去探访英雄的足迹,或许是这部文学作品对我们这代人产生的影响太深刻了,虽然细雨绵绵,寒气逼人,但是大家一致同意前往参观,于是一行人驱车前往。 渣滓洞和白公馆的恶名深入人心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现的长篇小说《红岩》和由此改编的电影《烈火中永生》、歌剧《江姐》等文艺作品。</h3> <h3>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南京,国民党特务便开始分批屠杀狱中革命志士。11月27日,重庆解放在即,国民党反动派逃跑前,对囚禁在白公馆、渣滓洞等监狱的革命者进行了大规模屠杀,制造了屠杀中共党员和爱国民主人士的重庆“11·27大屠杀”。</h3> <h3>  歌乐山位于重庆西北郊,整个歌乐山由一种红色岩石组成,这种岩石象钢铁一样坚硬,当地的人们又叫这种岩石为“红岩”象征着革命者的坚强意志。顺着蜿蜒崎岖的山路进入渣滓洞,呈现在眼前的是阴森、恐怖、带有杀气景象。四周的碉堡、暗哨、铁丝网令人觉得阴森恐怖。院墙上写着反动标语,时刻想瓦解革命人士的意志。院中的牢房是3米见方的小屋,潮湿、阴冷。从墙上的照片可以看出屋中唯一通风的地方是那个巴掌大的窗户,手指粗的铁条插入其间。</h3> <h3>  我久久的凝视那一张张发黄的照片时,想到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人民的幸福,愿把牢底坐穿。他们中有许多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他们也有父母、也有妻儿、也有朋友,但为了共同的理想,为了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他们宁愿牺牲自我。   </h3> <h3>  恐怖的刑房,看到生锈的刑具,眼前浮现出敌人的狞笑和革命英雄面对酷刑一笑而过的坦然,为了党的事业,为了其他同志的安全,为了自己的信念,到最后一刻也要把笑容留给敌人。<br>  </h3> <h3>江姐(1920年8月20日-1949年11月14日),原名江竹筠,也曾用名江志炜,四川省自贡市大山铺镇江家湾人,中国共产党地下时期重庆地区组织的核心人物,后被中国共产党追认为女烈士。</h3> <h3>  江姐在临刑之前写下了一封托孤遗书,是写给安弟(江姐的表弟谭竹安)的,当时江姐是用筷子磨成竹签做笔,用棉花灰制成墨水,写下这封遗书,信里满载着江姐作为一名母亲,对儿子浓浓的思念之情。<br></h3> <h3>江姐的遗书</h3> <h3>  人们都认为革命战士是钢铁铸成,其实英雄也有温柔的一面,江姐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除了革命事业外,最牵挂的就是自己的孩子,她的遗书字迹相当潦草,不时出现涂改墨迹,可见当时江姐心中对孩子的牵挂之情。</h3> <h3>江姐就象红岩上傲立雪中的红梅花一样,在中国的革命史上永放光彩</h3> <h3><br>  白公馆位于重庆沙坪坝郊区,原为四川军阀白驹的郊外别墅。1938年起被国民党特务机关当作秘密监狱。抗日中为军统局本部直属看守所。在院内墙上写有“进思尽忠,退思补过”,“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等标语。  1943年“中美合作所”成立后,白公馆曾改为来华美军人员招待所,到1945年又作为特别看守所重新关爱国将领黄显声,同济大学校长周均时,爱国人士廖承志,共产党员宋绮云,徐林侠夫妇及幼子“小萝卜头”等借是被囚禁于此。 </h3> <h3> 歌乐山风光秀丽,气候宜人,可是谁想到过这个美丽的地方曾经发生过的罪恶与杀戮。</h3> <h3>  竹签子可以毁掉肉体,但是革命者的意志是催不垮的</h3> <h3>小萝卜头(1941年一1949年9月6日),本名宋振中,男,1941年生于陕西西安,1949年9月6日在重庆被杨钦典害死,遇害时年仅8岁,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最小的战士。宋振中八个月的时候,就随父母被带进了监狱。小萝卜头在敌人的监狱里长大,一直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经过地下党对特务的斗争,他才在监狱里上了学,由地下党1949年9月6日,刚刚8岁的小萝卜头宋振中和他的爸爸、妈妈同时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重庆戴公祠。重庆解放后,小萝卜头宋振中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他是我们国家、乃至世界上最小的烈士。他的英名将永远被后人记。</h3> <h3>  花朵般的年龄,还未来得及绽放,就惨死在黑暗势力的屠刀之下,都是为人父母,内心撕心裂肺的疼。</h3> <h3>  在电影《在烈火中永生》和歌剧《江姐》里绣红旗是最感人的,绣红旗并不是发生在渣滓洞的女牢,而是发生在白公馆的男牢平二室,曾关押的是《红岩》小说的作者罗广斌和丁地平,陈然,刘国鋕,当他们得知新中国成立之后,按捺不住激动和喜悦的心情,并坚信重庆即将解放,凭借想象亲手制作了一面五星红旗,准备等到重庆解放的时候就高举着它,冲出牢房,去迎接那激动人心的时刻。</h3> <h3>  这面五星红旗承载了多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寄托了多少对未来的期盼,在那个寒冷血腥的夜晚,烈士们内心是否依然怀有逃离魔窟的一丝侥幸,遗憾的是,新中国与他们擦肩而过,这是多么惨绝人寰。</h3> <h3> 罗广斌从大屠杀中脱险后做的头一件事,就是带着大家冲进白公馆,冲进平二室牢房,撬起屋角的一块木地板,五星红旗还在。那是狱中难友们听说新中国成立后用被面、草纸和饭米粒制作成的红旗。攥着它,几个人抱头哭起来。</h3> <h3>文艺作品里的绣红旗</h3> <h3> 我们也有一面五星红旗 </h3><h3> 罗广斌</h3><h3> 我们有床红色的绣花被面, </h3><h3> 把花折掉吧,这里有剪刀。 </h3><h3> 拿黄纸剪成五颗明亮的心,贴在角上, </h3><h3> 再找根竹竿,就是帐竿也罢! </h3><h3> 瞧,这就是我们的旗帜! </h3><h3> 鲜明的旗帜,腥红的旗帜。 </h3><h3> 我们用血换来的旗帜! </h3><h3> 美丽吗?看我挥舞它吧! </h3><h3> 别要性急,把它藏起来! </h3><h3> 等到解放大军到了那天, </h3><h3> 从敌人的集中营里,</h3><h3> 我们举起大红旗, </h3><h3> 洒着自由的眼泪,一齐冲出去。</h3> <h3>对党的忠诚,真感动人</h3> <h3>  看到这面红旗,几乎所有的参观者都热泪盈眶,读了这首诗歌,多么朴实无华的语言,多么感人肺腑的情怀。</h3> <h3>红岩烈士群像</h3> <h3>  陈然(1923年11月-1949年10月28日)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重庆地下党主办的《挺进报》特别支部书记并负责《挺进报》的秘密印刷工作。1948年4月被捕,在狱中坚持斗争,写下了不朽的《我的“自白”书》诗篇,1949年10月28日在重庆大坪刑场壮烈牺牲,年仅26岁。<br>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监狱时,他和难友们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亲手缝制了一面五星红旗。<br></h3> <h3>【黄显声】(1896—1949),满族,辽宁省岫岩人。在沈阳打响了抗日第一枪,是东北义勇军的缔造者之一。黄显声是东北军高级将领中最先接受党的领导者,并于1936年8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西安事变后被国民政府扣押,1949年11月27日被杀害于重庆白公馆监狱。</h3> <h3>江姐</h3> <h3>我的“自白”书(陈然)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我不需要什么“自白”,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h3> <h3> 狱中八条,是革命志士罗广斌提交的《重庆党组织破坏经过和狱中情形的报告》中最后一章的内容,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是牺牲在渣滓洞、白公馆革命志士在生命最后一刻向党总结出的八条意见。</h3> <h3>一,防止领导成员腐化;二,加强党内教育和实际斗争的锻炼;三,不要理想主义,对上级也不要迷信;四,注意路线问题,不要从右跳到“左”;五,切勿轻视敌人;六,重视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经济、恋爱和生活作风问题;七,严格进行整党整风;八,惩办叛徒、特务。</h3> <h3>  这就是我们的烈士,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惦念着党的前途和命运。时至今日,这些血泪嘱托依然振聋发聩、发人深省</h3> <h3>生活本来就没有什么岁月静好 ,不过是因为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替你承担了本应属于你的不易罢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