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有人问:哪些算湘潭本土鸟?</h3><h3><br></h3><h3>我个人的回答是:在湘潭本土(含湘潭县、湘乡市、韶山市、雨湖区和岳塘区五个行政区)区域内活动的所有鸟类,都可以看作我们湘潭的本土鸟。</h3><h3><br></h3><h3></h3><h3>李剑志先生主编的《湖南鸟类图鉴》,把野外偶尔见到的、哪怕多年以来仅发现过一回的鸟种,都作为“湖南本土鸟”收录其中,也就是这个意思。</h3><h3 style="line-height: 30.6000003814697px;"><br></h3><h3 style="line-height: 30.6000003814697px;">当然,我们讨论的,仅限于野生鸟类。本土公园或动物园棚养以及其他人工驯养的鸟类应该除外。</h3><h3 style="line-height: 30.6000003814697px;"><br></h3> <h3>白颊噪鹛,湘潭城乡广泛可见的本土鸟。</h3> <h3>但是,在湘潭本土活动的野鸟,其情况也是很复杂的,值得作一些具体的分析。一般鸟类生态学上,按一年中居留本土的时间和迁徙规律,会区分为留鸟、候鸟、旅鸟、迷鸟四个类型。现结合个人观察体会,略作举例说明,供同好一哂。</h3> <h3>一、湘潭留鸟。指在湘潭土生土长、一年四季都可看到、基本不会离开本土区域活动的鸟种。比如麻雀、八哥、白头鹎、白鹭、小鸊鷉等。</h3> <h3>湘潭本土留鸟喜鹊,近几年来,在城市小区都可以看到。</h3> <h3>除了种群数量较多的常见留鸟外,也有一些留鸟品种数量稀少、比较罕见,要观察它们很不容易。</h3> <h3>湘潭罕见留鸟白鹇(雌)。2018年2月摄于金霞山地区。</h3> <h3>判断某个品种是否为本土留鸟,除了广泛涉猎本土鸟类知识、请教本土鸟类专业人士之外,还有一个笨办法就是长期定点跟踪观察,自己动手作观鸟笔记。因为所谓的“本土鸟类知识”、“本土鸟类专业人士”毕竟资源不足。也许,你的观察体会正好可以填补这方面的空白。</h3> <h3>我说暗绿绣眼是湘潭本土留鸟,就是我近三年来定点跟踪这一鸟种的观察结论。以下四张暗绿绣眼的小图,分别拍摄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地点为金霞山周边地区。</h3> <h3>长期野外观察,还可能有新的发现。比如,体型近似家鸭的斑嘴鸭,一般会被认为是本土冬候鸟而非本土留鸟,可是,近两年来,居然在湘潭本土常年被观察到。说明某些斑嘴鸭个体,有可能是湘潭本土留鸟。</h3> <h3>2018年7月,盛暑中的本土田野,一小群斑嘴鸭在觅食。</h3> <h3>二、湘潭候鸟。指一年中仅某个季节在本土活动、其它季节迁离湘潭的鸟种。候鸟又分夏候鸟(仅春夏季节居留本土并繁育后代的鸟种)、冬候鸟(仅秋冬季节居留本土的鸟种)两类。</h3> <h3>普通家燕是湘潭本土夏候鸟的典型代表。它们总是每年初春从南方飞来,双双对对,入居乡间农家檐下,衔泥筑巢,繁育雏燕,而秋天一到,即拖家带口,迁离湘潭,奔赴南方越冬。</h3> <h3>湘潭冬候鸟多数是从东北迁徙过来越冬的,也有少数是从西北迁来的。每年秋后陆续抵达,来年开春又渐次迁往北方繁育地。</h3> <h3>在北方繁育地,它们是当地的夏候鸟。但来到湘潭越冬,它们就成了湘潭的冬候鸟。</h3> <h3>湘潭冬候鸟,中华攀雀。前一张摄于2018年10月初,后一张摄于2018年12月底。</h3> <h3>认识湘潭本土冬候鸟,似乎比夏候鸟更麻烦。在冬天,我们来看看这一群掀天揭地的椋鸟,究竟是什么情况。</h3> <h3>它们之中,至少涉及到三个鸟种,其中,约80%是丝光椋鸟。这些丝光椋鸟的个体,既可能有本土留鸟,也可能有北来的冬候鸟。因为,丝光椋鸟在湘潭本土,春夏秋三季也能零星看到。只是在秋后,才开始结群活动――由小群到大群、联合远道而来的同种及其他椋鸟科近亲鸟种(有时还有八哥),最终在寒冷的冬季,汇成数以万计的壮观鸟阵。</h3> <h3>这两张图中的鸟,都是丝光椋鸟本尊。</h3> <h3>椋鸟阵中,少数的北椋鸟、灰椋鸟也厕身其间。北椋鸟、灰椋鸟是完全从北方迁来的冬候鸟,它们只有在冬天才现身湘潭。图中靠右侧的一只,是北椋鸟。</h3> <h3>头部黑白斑驳,这是灰椋鸟真容。</h3> <h3>三、旅鸟(也叫过境鸟)。指在迁徙途中,在湘潭暂时逗留一段时间的鸟类。它们不打算在湘潭过冬当“冬候鸟”,也不计划在湘潭繁育后代做“夏候鸟”,只是路过、暂住一段,它们还有心目中的远方。</h3> <h3>湘潭本土旅鸟,路过湘潭、即将北返的鹤鹬,摄于2017年5月。鹤鹬也可能在秋后看到,当它们往南迁徙时,会在湘潭暂居一段时间。</h3> <h3>黄喉鹀,湘潭旅鸟。2018年2月,摄于金霞山。</h3> <h3>四、迷鸟。因气候剧变,特别是受突然而至的冷暖气流影响而意外入居湘潭本土的鸟类。如果说旅鸟还有一定迁徙规律,基本上每年有可见的机会,迷鸟就难说了。数年间,它只能是罕见或偶见的鸟类。</h3> <h3>青脚鹬,湘潭迷鸟。摄于2019年初冬。十年难回一闰,在本土看到它还真不容易。</h3> <h3>长嘴剑鸻,湘潭迷鸟。摄于2019年初冬。</h3> <h3>就这样,留鸟、候鸟、旅鸟、迷鸟共同构成了湘潭本土鸟类的荦荦大端。</h3><h3><br></h3><h3>值得注意的是,坚持长期观察,或许会发现四个类型的鸟种,并不是四个完全封闭的系统,而是动态的、流动的、开放的,随着本土气候的变化,特别是环境的变迁,有的候鸟会演化成留鸟,有的旅鸟也可能演进为候鸟……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生境适宜,生态文明,毕竟是现代湘潭人所乐见的愿景。与之相反的是,情况也有可能变糟:如果不注意鸟类生境的维护,甚至对鸟类肆意捕杀,我们将很少有机会观赏到这些美丽的生灵。</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