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需要学习、改变——南浦教育集团惠民分校“智汇父母工作坊”第四期开班仪式

徐梅

<h3><br></h3><h3> “大家爱自己的孩子吗”</h3><h3> “爱多深,举多高”。</h3><h3> 大家都高高地举起了手。</h3><h3> </h3><h3><br></h3> <h3>  经过家长讲座后的报名、筛选,最终18位家长成为第四期父母工作坊的学员,收到录取通知书的爸爸妈妈会不会很兴奋呢?</h3> <h3>  为了使工作坊的学习环境更温馨,让大家的学习更有仪式感,在工作坊开班的两星期前,学校心理团队的志愿者们已经在第四期父母工作坊的负责老师伍琼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准备工作,布置就绪的教室等待着家长们的到来</h3> <h3>  尽管初冬寒意已至,阳光却柔和温暖,今天,2019年11月27日,星期二下午,南浦教育集团惠民分校“智汇父母工作坊第四期”静静地迎来了开班仪式。</h3> <h3>  伍琼老师充满亲和力地开场:“大家对这里熟悉又陌生对吗?因为孩子在这里上学大家觉得熟悉,因为我们还不认识,有点尴尬,对吗?其实我也有点紧张。”伍老师的情绪自我暴露让大家的紧张感缓解了很多。</h3> <h3>  接下来的热身活动“呼喊名字”:每个人自我介绍并且加上独具个人特色的动作,每当一位成员自我介绍后,其他成员一起边呼喊TA的名字边模份其动作。每个成员又多了一份熟悉。</h3> <h3>  回旋沟通环节,伍老师解释了活动规则后问“我表达清楚了吗?”,伍老师自我觉察式提问引导家长自然地开始了提问。在交流“说出孩子的3个优点,举1个具体事例来说明”时,有些家长说,一说到孩子想到的都是TA的缺点。在交流“说说当前孩子最令你感到困扰或担忧的某个行为”时,家长们讨论得停不下来。</h3> <h3>  在分享参加父母工作坊的目的时,家长说,在刚才的交流中,发现家长们都有共同的困惑,感觉焦虑感少了一些,在这里一起交流学习感觉好多了。</h3> <h3>  共读《人生五章》环节,大家感悟到,我们需要学习,需要改变,需要“走上另一条街”,并且最需要改变的是自己。</h3> <h3>  “爱是一种能力。——《爱的艺术》弗洛姆”</h3><h3> 所以,“爱”是可以学习的。</h3> <h3>  学习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进入小组讨论环节,大家围绕以下问题开展了热烈讨论“1.我们做了什么?孩子什么需求得到了满足?2.我们做了什么?孩子什么需求得不到满足?3.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会怎么样?”</h3><h3>小组分享1:现在在生活的基本需求上,孩子应该得到了满足,但归属和尊重有欠缺,可能亲密感不够,特别是有了二胎后对孩子的陪伴少了。感觉作为父母缺少智慧的方法和对孩子有效的陪伴,孩子觉得缺爱。</h3><h3>小组分享2:孩子对物质的满足不稀罕,但娱乐比如想玩手机没有得到满足时会很不开心,孩子对家长翻旧账会觉得不被尊重。</h3> <h3>  对孩子的一些偏差行为,比如威胁父母“我不上学了”或者玩手机、玩游戏,孩子这些行为反应的需求是什么?我们怎么去处理孩子的需求呢?伍老师就此引出了本期父母工作坊接下来将针对性地开展主题分享。</h3> <h3>  最后的课堂小结,伍老师用一个双向三角形带领大家认知,学习、改变、成长是循环相辅的。学习会带来改变和成长,成长会带来学习和改变。</h3> <h3>  最后大家一起颂起《爱的祈祷文》。关于文中“宝贝”的称呼又引起了家长热烈的讨论。有些家长说文章中的感觉好像消失很久了,已经是幼儿园时候的事了,感觉所有的热情现在都被孩子磨灭了。</h3><h3> 伍老师说“希望我们通过这期父母工作坊的学习重新找回这种感觉。”</h3><h3> 伍老师的结语像一部小说充满悬念的开头:父母们能重新找回那种跟孩子在一起温暖幸福的感觉吗?</h3><h3> 让我们共同期待!</h3> <h3>  在分享了学习体会后,大家充满仪式感地在伍老师送给大家的笔记本上写下了送给自己的一句话。</h3><h3> 家长学习感受部分摘录:</h3><h3>1.重要的是自己要做出改变。</h3><h3>2.走出那个洞,走上另一条街,看到更美的风景。</h3><h3>3.注重仪式感,真的很重要,以前没有意识到,以后要改变。</h3><h3>4.自己看到的好像都是孩子的缺点,看不到孩子的优点,我回去要先找到孩子的优点。</h3><h3>5.回去要重新叫孩子“宝贝”,孩子总是跟我说你为什么只叫小宝宝贝,我以前真的忽略了TA的需要。</h3><h3>6.我要先学会做饭,回去马上学做饭。</h3><h3>7.参加这个学习真的很高兴,要了解孩子是哪个层次的需要。</h3><h3>8.自己不想让孩子掉进坑,但自己太焦虑了,结果自己“掉进了坑里”,要改变自己吧。</h3><h3>9.要尊重孩子吧。</h3> <h3>执教:伍琼</h3><h3>撰稿:徐梅</h3><h3>摄影:张建红、余晓珍</h3><h3>志愿者:薛晴川、包建平、高晓飞</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