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五坛文化”《天坛》

顺其自然

<h3>  北京《五坛》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和先农坛,是我国古代帝王进行祭祀活动的地方,五坛分别是皇帝祭祀天、地、大明之神“太阳”、月亮夜明之神、先农——炎帝神农等诸神的重要场所……</h3> <h3>天坛位于北京正阳门东南方向,永定门东街,占地约273万平方米,始建于明朝1420年,清乾隆、光绪年间重修改建。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1918年天坛作为公园正式对外开放……</h3> <h3>天坛是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天坛古文化博大精深,休闲游园来过多次……</h3> <h3>天坛内古松柏及古槐较多,据悉树龄300年以上的一级古树就有1150余株,大多植于明清两代,大片常绿树木营造出的广袤苍茫的氛围,也形成了天坛独特的园林意境。</h3> <h3>天坛也是我国和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其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构造和瑰丽的建筑装饰著称于世。天坛的主要建筑位于内坛,全部宫殿、坛基都朝南成圆形,以象征天圆地方。</h3> <h3>丹陛桥,丹陛桥长360米,是连通圜丘坛和祈谷坛的一条高出地面的大道。大道中部下有东西向券洞通道,故名桥,也是古都北京最古老的立交桥,桥面宽28米……</h3> <h3>丹陛桥中间石板大路为“神路”,供天帝专用;东侧砖砌路面称“御路”供皇帝专用,陪同王公大臣只能在西侧的“王路”上行走,上下进退等级分明。</h3> <h3>天坛是祈谷、圜丘两坛的总称,有两重坛墙环绕,将坛域分为内、外坛两部分,均为南方北圆。坛内祭祀建筑集中于内坛,内坛四面设门,连接两坛的轴线是一条长360米、宽28米、高2.5米的丹陛桥,称为“神道”,寓意着上天庭要经过漫长道路。</h3> <h3>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祈谷坛内主要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h3> <h3>祈年殿,原名大享殿,也称祈谷坛,始建于明永乐1420年,嘉靖1545年建成。清顺治1645年,清世祖福临诏命举行祈谷典礼,改大享殿为祈谷坛。乾隆1750年,改大享殿青、黄、绿三色瓦为一色青色瓦,两侧配庑也为青色瓦,1751年改大享殿为祈年殿,门为祈年门,1753年,祈年殿改进工程竣工,乾隆帝亲书“祈年殿”匾,匾左满文,右汉字。并御制诗有“申命秩宗稽古义,新题宝额号祈年”句,述其“即事拈毫前后异常,寸心虔敬如终同”的心情。</h3> <h3>光绪1889年,大殿毁于雷火,后按原样重建。目前的祈年殿是一座直径32.72米的圆形建筑,鎏金宝顶蓝瓦三重檐攒尖顶,层层收进,总高38米。</h3> <h3>祈年殿,由28根金丝楠木大柱支撑,柱子环转排列,中间4根“龙井柱”,高19.2米,直径1.2米,支撑上层屋檐;中间12根金柱支撑第二层屋檐,外围12根檐柱支撑第三层屋檐,殿内绘有精致龙凤和玺彩画……</h3> <h3>祈年殿内中间的4根“龙井柱”,象征着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h3> <h3>祈年殿中层12根大柱比龙井柱略粗,名为金柱,象征一年的12个月;外层12根柱子叫檐柱,象征一天的12个时辰;中外两层柱子共24根,象征24节气。</h3> <h3>皇乾殿,是祈谷坛的“天库”。大典时祈年殿供奉的“皇天上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的神版平日在殿内供奉。祈谷大典前一日,皇帝亲临上香,行请神礼后,才由太常寺官员将神版以龙亭恭请至祈年殿内各神位陈放。该殿初建于明永乐1420年,为五间庑殿顶。上覆兰色琉璃瓦的大殿,殿匾为明嘉靖皇帝朱厚熜御笔。</h3> <h3>殿内供奉的“皇天上帝”及皇帝列祖列宗神位</h3> <h3>祈年门,是祈年殿院落的正门,为庑殿顶建筑,殿宇五楹,中三间为门,崇基石栏,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级门制。祈年门中门供皇天上帝专用,皇帝祭天时进岀左(东)门,百官进岀右(西)门,该建筑系明初原物。</h3> <h3>皇穹宇,位于圜丘坛外北侧,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h3> <h3>皇穹宇,始建于明嘉靖1530年,清乾隆1752年重修,殿堂高19.02米,直径15.6米……</h3> <h3>回音壁,皇穹宇院落周围的圆型围墙,墙高3.72米,厚0.9米,周长193.2米。当人们分别站在院内东西配殿后面近墙壁处轻声说话,虽然双方距离相距很远,但是可以非常清楚听到对方说话的声音。这是因为圆形十分光滑,对音波的折射。</h3> <h3>圜丘坛,是皇帝举行祭天大礼的地方,又称祭天台,始建于明嘉靖1530年,清乾隆1749年扩建。坛平面呈圆形,坛周长534米,高5.2米,分上、中、下三层,各层栏板望柱及台阶数目均用阳数,即九的倍数,符“九五”之尊。</h3> <h3>坛面用艾叶青石砌成,坛面除中心石圆形外,外围各圈均为扇形面……</h3> <h3>中心圆形石板称“天心石”。其外环砌石板9块,再外一层为18块石板,依次递增9块,直至“九九”81块,寓意“九重天”。人站在天心石上说话,声音反射形成回音,特别浑厚、洪亮,</h3> <h3>天坛——祭祀皇天上帝。据悉古代在冬至的时候,皇帝来天坛祭天。祭天仪式通常由“天子”主持,该祭祀体现了国人敬天畏地尊重自然的情怀,表达了为天下苍生祈求风和日丽天气的愿望。“冬至”寓意阴极阳升、万物生长,这场“祭天礼”以古喻今,也寓意国家复兴、与民同乐。</h3> <h3>祈年殿也是天坛的主体建筑,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精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技术与艺术完美的结合。1998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天坛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中心评估报告认为“天坛是建筑和景观设计之杰作,许多世纪以来,天坛所独具的象征性布局和设计,对远东地区的建筑和规划产生了深刻影响。”祈年殿万众瞩目,也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象征。</h3> <h3>斋宫,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进行斋戒的场所,位于祈谷内坛西南,宫内建有无梁殿、寝殿、钟楼、值守房和巡守步廊等礼仪、居住、服务、警卫专用建筑等。</h3> <h3>走进斋宫,虔诚感受人与自然融合的那份神圣、悠远。斋宫很大,也是天坛宏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完美展现出天坛所蕴含的天人观念和明清皇家礼制。或许,只有到过斋宫这一“滤心之所”,才能收获那种天人合一、身心澄净的精神感受,也才能更深刻的读懂天坛……</h3> <h3>斋宫外御河,也称斋宫的护城河。</h3> <h3>斋宫东门</h3> <h3>无梁殿,是斋宫正殿,上有“敬天”匾额,建于明永乐1420年,此殿因以砖拱承重,不用梁枋而得名。皇帝进岀斋宫均在此举行有关礼仪,现殿内按乾隆时期原貌陈列……</h3> <h3>殿内陈列:横额“钦若昊天”为乾隆皇帝御笔,屏风、宝座均为原物,十分珍贵。</h3> <h3>铜人亭,位于无梁殿一侧。昔时祭祀前设铜人于其处,铜人手持斋戒牌以警示皇帝诚心斋戒,其亭因而也称为斋戒铜人亭。</h3> <h3>亭中铜人(放大)像</h3> <h3>寝殿,是皇帝祀前斋戒时居所,硬山建筑,形制古朴,额书“敬止”二字。寝殿共五间,明间设宝座床、花台,用于起居礼仪和接见大臣之用。北尽间为冬季斋戒时的卧房,龙床设暖帐,室内设有地炕和炭火盆等取暖设施;南尽间为夏季斋戒时的居室,两个次间为起居室和书房。乾隆皇帝曾在这里赋诗数十首,以抒祭天的情怀。</h3> <h3>走岀斋宫,前往神乐署……</h3> <h3>神乐署,是天坛五组大型建筑之一,在圜丘坛西天门西北,始建于明永乐1420年。神乐署是管理祭天时演奏古乐的机关,明代叫神乐观,当时神乐观的乐舞官、舞生都由道士担任。</h3> <h3>神乐署院落很大,占地1万平方米,由三进大殿组成。现在的演奏场是重建的,作为明清时期的最高乐舞学府,神乐署古代音乐博物馆经过修缮向游客开放……</h3> <h3>馆内陈列展示了神乐署历史、乐律、词曲、琴瑟、鼓和埙笙乐器及舞蹈服饰等。进入展室,各种各样的古代乐器让人大开眼界。在专题展览室,游人还可以亲自敲打编钟,感受古乐的魅力……</h3> <h3>这是鼓乐器展示一角</h3> <h3>古乐演奏大殿,每天定时进行古乐表演,有几十位身穿古代华服的乐师及乐舞演职人员现场演奏表演……</h3> <h3>由于游园错过观看演奏时间,据悉古乐表演非常精彩。</h3> <h3>南厨神院,位于圜丘东,建于明代1530年,建筑有神库、神厨、井亭等,是圜丘冬至祭天大典之前制作各种祭品的场所,也是我国祭祀建筑中仅存的几座神厨之一……</h3> <h3>长廊,临近天坛公园东门,长293米,共72间,又称“七十二连房”,连檐通脊。是宰牲亭、神厨、神库连结祈谷坛的通道。祭祀前夕,廊内悬灯,典礼所需玉帛牲醴、粢盛庶品等一应供品,沿长廊送上祭坛。</h3> <h3>天坛公园主要古建筑游览后,又沿园区各方向景观路休闲漫步……</h3> <h3>七星石,位于长廊下方,明嘉靖年间,于大享殿东南放置巨形镇石七块,上刻山形纹,讹传系陨石,实为寓意泰山七峰。满族入主中原后为表明满族亦华夏一员,乾隆皇帝诏令于东北方向增设一石,有华夏一家、江山一统之意。</h3> <h3>双环万寿亭景观区长廊</h3> <h3>双环万寿亭,由一对重檐圆亭套合而成,结构奇特严谨,造型端庄匀称,屋面覆孔雀兰琉璃瓦,色彩明快,为国内古建仅存一例。据传清乾隆1741年,乾隆皇帝弘历为其母祝贺50大寿所建。平面形状寓意一对寿桃,亭前台阶形若两个桃尖,取意“和合、吉祥、长寿”之意,该亭于1975年迁建于此。</h3> <h3>百花亭,原建于北京东城李鸿章家庙内,是“慈禧皇太后御碑亭”,1978年迁建于天坛公园百花园,该亭重檐六角黄琉璃瓦兰剪边,梁、枋彩绘均为花草,定名“百花亭”。</h3> <h3>九龙柏,位于天坛公园回音壁外,是一株500余年树龄的古桧柏,树干挺拔粗壮,形象奇特,树干表面遍布纵向沟壑,并随着主干的升高而扭曲上升,状如九条蟠龙盘旋腾飞。</h3> <h3>九龙柏有“北京最美十大树王”之誉</h3> <h3>柏抱槐,位于祈年殿东侧,国家一级古树。柏为侧柏,是天坛的原始柏,树高10.5米,胸径183厘米,树干从1米处分杈,形成多干,分枝甚多,昂然高耸。而槐树寄生于主干分杈处,槐树龄迹逾百年,径逾70厘米,冠如伞盖,密枝浓阴,形成槐柏合抱,十分奇特,故也是天坛公园一处著名景观。</h3> <h3>侧柏和国槐同是北京市“市树”,“柏槐合抱”被誉为北京的“兄弟树”。这株千年古柏怀中生长一棵百余岁的古槐,两树相互拥抱依存,生长健壮,使人产生友情、互助、团结的联想。据说槐柏合抱是鸟类无意中将槐树种子播入柏树洞,萌发、生长自然形成的。</h3> <h3>树龄620余年的古柏</h3> <h3>树龄640余年的古柏</h3> <h3>天坛公园可游览的地方很多,每次游园都有收获。游古建筑,重温历史,既开心愉悦,又丰富了自己的古文化知识……</h3> <h3>我走出公园大门,回望天坛,想象着古代皇家祭天的场景是什么样?以前在山西晋城“皇城相府”、在河南开封“清明上河园”游览,有缘赶上个身着古装的“皇帝迎宾……”文艺演出,那场穿越历史的专业表演,使游客赞不绝口。天坛公园自己虽光顾多次都没能目睹“皇帝登台祭天”的盛举,但愿有机会能看到专业演职队伍在现历史……</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