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 <p> 为聚焦概念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推动深圳实验学校坂田校区数学科组的协同发展。2019年11月27日下午,在深圳实验学校坂田校区开展了以“基于生活情境的概念抽象与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主题的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p><p> </p> 本次活动特邀深圳大学博士生导师,心理和数学教育研究专家李晓东教授莅临指导。深圳实验学校坂田部冯景华校长、教务处王喜峰主任参与活动,工作室大鹏分部、坂田分部各成员、学员及坂田部全体数学教师观摩学习。 本次活动选定的教材内容为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由工作室大鹏分部学员陆晓老师和坂田分部学员栾英杰老师共同执教。 <h3> 第一堂课由大鹏分部学员、葵涌中心小学陆晓老师执教。陆老师亲切自然,虽是借班教学,但从容大方。课前通过大屏幕播放学生喜爱的卡通人物,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兴趣。陆老师出示了一张淘气的照片和多张经过“处理”后的淘气照片让学生观察照片的“像”与“不像”,再让学生探究“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与图片的什么有关?”学生通过“长”与“宽”相乘、相除、相比来探索照片像或不像的原因。随后,老师组织学生汇报并从中发现“长与宽相除,商相同的就像,商不同的就不像”,从而为揭示“两个数相除又叫作这两个数的比”做好了铺垫。在学生初步认识比的概念以及比的各部分名称后,陆老师通过生活中的比,比如活力28洗衣粉中的1:4,男、女生人数的比,人体身上有趣的比等,强化学生对比的认识,体会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h3> <h3> 第二堂课由坂田分部学员、深圳实验学校坂田部栾英杰老师执教。栾老师在教学的情境设计上颇具“匠心”,她创设了六(3)班班主任熊老师参加青年教师风采大赛需上交五张照片,但被退回来两张的情境,让学生探究“为什么五张照片中有两张被退回来了?”的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h3> 开放式的活动设计,让学生借助数学的关系或数学式子,探索出照片像或不像的原因,从而得出比也就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随后,栾老师又巧妙地让学生再设计两张合格的照片,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比的认识。接下来,通过做包子和面粉时面粉与水的比、配制蜂蜜水时蜂蜜和水的比以及甜淡的调配、黄金分割比等实例,不断深化学生对比的认识,具有深度学习和深度思维的特质。整堂课,设问比较巧妙,落点较好,得到李晓东教授的赞许。 <p> 两堂课的展示结束后,大鹏分部成员、南澳中心小学李水泉主任主持研讨环节。</p> 大鹏分部成员郯信松老师首先发言,他对坂田部学生的参与性、学习积极性和良好的发言习惯极为欣赏,同时对两堂课都从生活情境入手,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和空间表示肯定。郯老师也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学习比,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比的必要性。<br><br> 坂田部胡星老师接着发言,她认为,两节课都体现了“三味”,即数学味、趣味和审美味。都在探讨照片“像与不像”,既然学生试图用“长乘以宽的面积”来理解,但面积相同,长与宽不同,照片是不像的;还有比赛中的比分与课堂学习中的比的不同说得比较含混。 对这两个问题,工作室主持人田国生主任当场做了分析,他指出,比赛中的比是一种记录,它既是数学的也不是数学的,说它是数学的。因为它采用数字符号,采用了相同的比号,它也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但它却不是数学中的比,因为它不具有比的性质。关于比的必要性的认知,实际上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处可以点拨、随处可以提示。比的简洁性、比的概括性,比有时候不需要直接算出就能很好地表示数学关系等等,需要我们具备扎实的教学背景知识和生活背景知识,也就是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田主任还以台湾的老师从两个量的关系引入比为例,鼓励老师们用发展的眼光开拓教学空间。关于两节课,田主任指出,陆晓老师和栾英杰老师都做出了积极努力,付出了辛劳,两位老师的课都很有设计意识,充分引导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归纳结论-应用的学习探究过程。 <p> 随后,应工作室邀请前来指导工作的深圳大学博士生导师李晓东教授进行了评课论课。李教授首先肯定了两位老师的课堂气氛和学生的学习表现,然后结合自己的研究对两节课给予指点:第一,要强调教学情境的设计,不宜拘泥于教材;第二,教学目标的定位要准确,教师应知道什么是目标?怎么定目标?怎样表述目标?第三,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培养,积极组织课堂探究,主动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李教授从数学的认知和心理学的角度,给在场的每位老师都带来了思想的冲击和启迪,让常规的教学观摩和教学研究提升了高度。</p><p><br></p> 最后,深圳实验学校坂田部冯景华执行校长做总结讲话。冯校长再次强调小学数学学科的重要性和学校的重视,她寄语各位教师“三点”,一要注意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二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三要优化学生思维品质。关于教学目标,冯校长特别指出:目标要明晰,目标要有主、次,目标要落地。 本次活动既为青年教师搭建了实践教学理念、展示教学风采的平台,也为教学研究、交流和反思提供了专业支撑。每一次教研活动,都是一次成长,一次收获,浓浓的教研氛围,不断推进着老师们勇攀教学的高峰! <p style="text-align: right;"> 撰稿:李擎 </p><p style="text-align: right;"> 图片:冯晓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