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市方山镇三古垌小学钧瓷博物馆、神垕古镇研学之旅

方岗镇朱沟小学

<h3>  都说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要走在路上,要么读书,要么旅行。最近教育部联合发改委,交通部,保监会等11个部门开展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让学生们走出书的世界,走进现实,走进大自然。</h3><h3> 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现“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的衔接创新型教育,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h3><h3> 禹州市方山镇三古垌小学为全面提升学生综合教育,于2019年11月26日开展禹州市钧瓷博物馆、神垕古镇研学旅行!</h3> <h3> 此次研学旅行以培养中小学生的生活技能,集体观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开展一种普及性教育活动,是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重点突出全员参与,集体活动,走出校园,实践体验。使同学们深入了解禹州文化、钧瓷文化。</h3> <h3>研学旅行第一站:禹州钧瓷博物馆!</h3> <h3>同学们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排好队,有秩序地进入博物馆参观。</h3> <h3>主体展馆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分为六个展厅:大禹之州,主要展示禹州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浴火千年,主要追溯禹州陶瓷发展的历史,展示钧窑产生和得以迅速发展的宋元时期我国制瓷的主要特点;御用官钧,主要展示宋代钧官窑器物特点及其在中国陶瓷史、工艺美术史上的地位和广泛的文化影响;成器之道,主要展示宋代钧官窑器物产生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文背景及各种先进的制作工艺;万彩永辉,主要展示现代钧瓷发展的辉煌成就和钧瓷鉴赏的有关知识。</h3><h3><br></h3><h3></h3> <h3>博物馆的标识由著名设计大师、同济大学林家阳教授设计。中心设计理念来自于古语九宫格的“九宫之中曰为钧”,主体标志形象是一个烧窑的窑口,里面是满满当当的瓷器,用图案的不同突出“中为钧”的含义,外围的图案是中国汉字“宋”、“官”、“窑”的共同部首“宀”的艺术加工,内部图案看似一片片的瓷片,俗语有云: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h3><h3><br></h3> <h3>浮雕图为夏朝建立!</h3> <h3>徽宗赏钧</h3> <h3>金火圣母:相传有个朝代的皇帝做了一个梦,看到一对红似殊砂、鲜似鸡血、晶莹透亮的花瓶,十分惹人喜爱。第二天,他派大臣四处查访,终于打听到是神后镇烧的,皇帝传下圣旨,让神后窑工为他烧制出梦中所见的花瓶。</h3><h3>钧瓷窑变不易掌握,生产条件又落后,十窑九不成。可是皇帝的圣旨谁敢违抗呢?有个窑工经过千辛万苦,总算把花瓶烧出来了,送给皇帝一看,皇上大怒,当着群臣说:“这些东西和我梦中所见的根本不一样。”接着又传下一道圣旨,十天之内烧不出梦中花瓶;所有窑工满门抄斩。窑工们日夜赶烧,期限快到,仍然烧不出来。</h3><h3>有个窑工之女名叫艳红,不但长得美丽,而且心地善良,从小跟父辈学会了瓷器的造型和烧制手艺,此时大祸临头,艳红决心以身试火,让自己的血气渗入笼中,凝结在花瓶上。她想,反正烧不成也是死,烧成了可以给父老兄弟免去一场灾难。主意一定,当炉火烧到决定釉色的关键时刻,她登上窑顶,一头栽进窑里,但见窑中红光弥漫,红浪滔滔。出窑时,一对玉般晶润、血般艳红的花瓶亭亭玉立在匣钵之中。</h3><h3>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美丽善良的姑娘,为她盖了庙、塑了像,让子孙后代怀念她。这就是后来传说中的金火圣母。</h3> <h3>《喜迎回归》香港回归,赠送回归瓶!</h3> <h3>禹州,简称“钧”,古称“夏邑”、“阳翟”、“钧州”,禹州市被誉为华夏第一都,以钧瓷文化、大禹文化、中医药文化著称。历史上,这里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建都地、中国“五大名瓷”之钧瓷的唯一产地,明清时期全国四大中药材集散地之一,素有“夏都”、“钧都”、“药都”之称。境内现存地面历史文化遗存2420处,位列全省县级市第一;拥有国家、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0处,1989年被命名为河南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2006年、2007年先后被命名为“中国陶瓷文化之乡”和“中国大禹文化之乡”。2008年被列入全省首批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2011年被命名为“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2013年11月荣膺“中国中原瓷都”称号。</h3> <h3>大禹治水,大禹封地在此,故今称为禹州!</h3> <h3>同学们认真听讲解员给大家讲解:陶器与瓷器的区别,以及古人是如何用自己的智慧进行创造!</h3> <h3>古代盛汤的器皿</h3> <h3>崔庄墓地发掘的宝剑</h3> <h3>还原墓葬内部结构</h3> <h3>清明时期繁华的禹州城</h3> <h3>禹州老城图</h3> <h3>展厅内禹州名人:吕不韦,张良,孙思邈,晁错等。</h3> <h3>蜡像——药王孙思邈</h3> <h3>二楼展厅造型灯,诠释了钧瓷入窑一色,出窑万彩!</h3> <h3>神垕古镇是我国我大名瓷钧瓷的产地!这里积累的浓郁的钧瓷文化!</h3> <h3>古代瓷枕!</h3> <h3>回归瓶的另一对在禹州钧瓷博物馆收藏</h3> <h3>三层展厅详细展示了钧瓷如何成器</h3> <h3>神垕古镇</h3> <h3>逼真的蜡像还原官员挑选钧瓷的场景</h3> <h3>第二站:神垕古镇</h3> <h3>经过一上午的参观学习,同学们早已饥肠辘辘~</h3> <p dir="ltr"><span style="font-size:1.00em;">到了午饭时间,老师带学生们去吃饭。同学们不要忘记我们还有个餐前文化教育。</span><br> &nbsp;&nbsp;&nbsp; 黄埔军校(校训)军井未掘,将不言渴,军灶未开,将不言饿,雨不披蓑,雪不穿裘,将士冷暖,永记我心!</h3><h3> </h3> <h3>看到丰盛的午餐大家开心的准备一起享用!</h3> <h3>热气腾腾的饭菜,暖暖的豆浆,让孩子们的身体和心都如春风般温暖!</h3> <h3>大家围坐在一起,此刻我们像一家人一样,愉悦的享受旅途中的美食!</h3> <h3>吃过午饭,大家整装待发~</h3> <h3>来到天宝钧窑,参观开窑仪式,体验手拉胚!</h3> <h3>由讲解员带领大家参观钧瓷</h3> <h3>小版回归瓶</h3> <h3>旗袍造型的花瓶</h3> <h3>一起学习钧瓷知识!</h3> <h3>钧瓷的四大特点:神、奇、妙、绝!</h3> <h3>神在窑变!奇在开片!妙在纹路!绝在景观!</h3> <h3>同学们认真倾听,置身其中,回到了宋代~</h3> <h3>由开窑官上香,敬酒,鸣鼓奏乐,开窑!</h3> <h3>一件件刚出窑的瓷器显示在同学们面前,大家一起观赏品鉴!</h3> <h3>什么样的瓷器是合格的,什么是上品,什么又是残次的不能出厂的</h3> <h3>残次品要被敲碎扔掉,大家都很心疼不舍</h3> <h3>同学们积极踊跃回答问题,收到了讲解员给大家的礼物🎁</h3> <h3>接下来到了大家期待已久的体验环节。</h3> <h3>通过视频课程的讲解,大家摩拳擦掌,跃跃欲试!</h3> <h3>看着容易做起来难!</h3> <h3>瓷泥在手里是那样的不听话!</h3> <h3>不过,同学们都不放弃,经过一会儿的功夫,大家便掌握了拉胚的技巧,一个个做的有模有样!</h3> <h3>课程体验结束,大家一起来到第三站:神垕老街</h3> <h3>这里记载着过去那段辉煌的历史,城墙,护城河都在告诉大家他曾经的荣耀!</h3> <h3>陶瓷官署保存完好,走进去仿佛又能见到昔日这里繁忙的场景。</h3> <h3>不知不觉时间过去了,到了要返程的时刻了,大家意犹未尽!一曲感恩的心结束了今天的旅程</h3> <h3>  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书包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中小学生在集体旅行的过程中,既能培养团队意识,责任意识,同时还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h3><h3> 本次禹州钧瓷博物馆、神垕古镇研学之旅取得圆满成功!</h3>

钧瓷

禹州

研学

旅行

大家

花瓶

同学

窑工

古镇

教育